北宋攻蜀战争这个计划有多缜密?
北宋攻蜀战争这个计划有多缜密?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后蜀自孟知祥应顺元年建立到后主孟昶广政二十八年灭亡,共存在三十一年,但是北宋灭亡后蜀仅用了区区六十六天。后蜀在五代时期和其它国家相比实力不算弱小,无论是疆域面积还是国力都算是南方翘楚,并且蜀中地理位置宜守难攻可谓进可以争天下,退可以保境一方,但却在宋军铁骑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各中原因发人深省,除去后主晚期国力不振以外,北宋成功的攻蜀计划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笔者针对北宋攻蜀战争做简略战略分析。
一、粮草难运
北宋因粮于敌,避免千里运粮,粮草不济危险,抢先占据长江中游荆湘粮食产区,保障战略后方。
正所谓国有难而不能无兵,兵有饥而不能无粮,战争中的物资储备特别是军需粮草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和国家安危。北宋对后蜀作战时,史载东、北路有共六万人马,按照北宋口粮标准“三人食,日六升”的话,这六万人马口粮运输将是个大问题。
北宋时期,战略物资主要采取车、船运输 *** ,并且中原入蜀通道崎岖险峻不适合大规模的车马运输,所以仍是以人力和牲畜为主。面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环境,单凭人力和牲畜欤运等简陋 *** ,长距离运输粮食等笨重物资,其中艰难和低效可想而知。
比照后唐对后蜀作战,后唐关中各藩镇、州县钱帛、刍粮昼夜不继,从关中行栈道运粮到利州,每运粮一石到手才一斗,人员、物资损耗巨大,正是由于粮食等军需物资匮乏,而直接导致了石敬瑭长兴元年伐蜀的失败。
北宋攻蜀作战中如何保障军需粮草供应仍是摆在宋太祖面前的心腹难题。攻蜀前夕鉴于后蜀山路崎岖,太祖特意命工匠制造适合当地地形的轻车以资馈运,任命“给事中沈义伦为随 *** 运使,均州刺史大名曹翰为西南面转运使”负责伐蜀的后勤供应。
此外打通入蜀交通线也是太祖攻蜀的后勤谋划之一。早在后周时期,原属后蜀秦、成、阶、凤四州已归中原所有,北宋越过秦岭山麓直接与后蜀接境,避免了长距离山路运兵的压力。
并且北宋北面军进展顺利,乾德二年十二月中旬入蜀境,十九日就已攻下兴州,获粮四十余万斛,接着又攻占西县、利州获粮一百一十余万斛,由于北宋攻蜀闪电战效果显著,只用了区区六十六天就已攻下后蜀,避免因战争胶着而带来后勤供应不足而失败的命运。
作为一名杰出的战略家,太祖并没有把所有希望寄托于闪电战上,而是在攻蜀前就已占据湖、湘,利用长江中游广阔的腹地作为其战略物资补给线和交通线。荆湘所在江汉平原早在六朝时期就是著名粮食集散地和产区,唐代时荆南粮食更高产量就达到亩产一吨,并且荆湘地区交通便利,水运发达,利用便捷长江水系,东南地区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输入过来。
南宋时全国著名的军仓之一湖广总所,就在荆南和江陵府设置仓库。乾德二年十二月北宋攻蜀战正式打响之后,太祖以荆南归州的秋租作为攻蜀粮食供给,并且在乾德三年二月太祖因秦、凤、成、阶和荆南等地百姓承担攻蜀粮食供输任务,而下命减免该地的夏租之半。
正是由于太祖在攻蜀前做了完善的后勤保障措施,才避免了长线作战粮草不继的危险,而后蜀之所以在剑门失守后迅速投降,也是看到了宋军东、北两路后勤保障的完善,从而打消了负隅顽抗,持久抗战的念头,进而避免战争中成都的生灵涂炭。
二、抢占要道
抢占长江中游重镇荆南,控制长江中、上游入口,利用长江、嘉陵江等水道直贯后蜀东西、南北特点,采取东、北两面分进合击直捣成都。
蜀道艰难飞鸟难渡,主要指的是四川外围山麓连绵险峻,与世隔绝。盆地内,中东部和重庆部分地区则地势较平坦。特别是长江主航道横穿四川全境,其支流嘉陵江、沱江、岷江、大渡河等如折扇展开于盆地四周,沟通四川内部交通,形成连接全蜀有如棋盘般四通八达的运河网。
作为后蜀北部和东部两个中心,成都和夔州,内水涪江,外水岷江、中水沱江沟通于其间,往来便利。水运作为古代最为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不但节约成本而且运输量大,在攻蜀作战中,四川内部通航便利这一特点无疑在助宋灭蜀中,为运输军粮物质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四川的交通运输主要分为水、陆两种形式。北部中原入蜀行陆路,由金牛道出剑门关跨巴山和秦岭,虽然快捷但是由于秦、蜀之间栈道险峻,轻装步行易过并重却难行。嘉陵江等大河由北至南皆可通航,由中原出金牛道可由水路沿嘉陵江南下至利州,过益昌县西南方向行可入剑门关从而到达成都。
从兴州也可沿水路到达渝州。四川东面三峡更是连接长江中、上游地区重要交通入口,利用长江主航道,四川东面门户夔州和成都水运更是方便快捷。陆路由成都到东面的万州也非常迅速只需四日就可到达,所以只要能进入蜀境,占据北面剑门和东面的夔州,就打通了整个后蜀的交通线。
太祖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把攻蜀大军分成两部分,北面直接从兴州入手,沿嘉陵江攻克嘉州和利州再勇夺剑门。东面则从荆南归州入峡,水、陆并举,攻克后蜀重镇夔州,太祖此举意义不可不谓深远。
首先,从攻蜀兵力来看,北宋总数才五万余人,而后蜀兵马仅在孟知祥据西川时就扩充至七万余人,后来孟知祥与董璋联合抗后唐,两川点检马步军就达十五万人。后蜀成立后占据两川四十五州之地,兵马总数不会少于十五万。如果北宋五万人马从一路攻蜀,后蜀可能集结数倍于北宋兵力来抵抗,加上对后蜀战场环境生疏,北宋士兵战斗力上的优势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战局。
并且后蜀多山地,北宋作为进攻方受山地环境所限不适合大规模兵员作战,并且在这一线中投入过多兵马也是一种浪费,不若兵分两路,既可以牵制后蜀兵力,又能从两个方向堵住后蜀前进、后退之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太祖以北路军为主力领兵约三万夺剑门,事实证明,后蜀被北宋东路军所牵制,仅在北面广远、剑门等关隘布置了约三万人马,临近的兴元也只驻守了数万兵力以为配合。比起后蜀兵力,从数量上看,就北面战场而言,北宋与后蜀相比不存在很大劣势,从而保证了北宋北面作战的成功。
其次,从东线来看,除了能牵制后蜀兵力,使其防守战线过长而易于各个击破夕卜,还能与新攻克荆、湘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对后蜀东、南、北面的包围之势。并且能利用江汉平原广阔的粮食产地形成攻蜀物质补给地,一旦北面攻势受挫,东线也能利用长江水运快速地从后方包抄成都,形成让后蜀腹背受敌的战争形势。
三、水陆兼备
掌握后蜀战场环境,重视水军建设,攻蜀中采取水、陆配合立体战形式。作为北宋攻蜀作战中重要的一步,东夺夔门,是与北面作战夺取剑门相配合前、后围堵成都的重要战略计划。失败的话,不但会给后蜀南逃的机会,而且后蜀东、南面的守军会集结增援成都,从而对北宋北面攻势造成压力,影响整个战局。
夔门作为后蜀东面重要的门户,东连三峡入蜀口,西屏巴东,实乃成都东、南面重要的屏障。如果夔门不守,后蜀东面的重镇夔州等于假手于人,整个巴东势不能保全,成都后方就此完全暴露。所以夔门一战对于后蜀和北宋来说都非常重要。
夔门位于今四川奉节县翟塘峡西口,周围白盐、赤甲两山夹江而立,有如两重天然的大门掩护着夔州。大江被三峡两岸断崖高山所束水深流急,周围山壁严峻无处容脚,最是易守难攻。
后蜀更在夔州江面设置拦江铁索,木珊浮桥等障碍物以阻碍宋军前进,这拦江铁索得厉害,早在五代多次战争中就发挥出守护入川东大门的作用,荆南高季兴几次入峡攻蜀,都是吃败在它上面,落得损兵折将草草收兵的下场。北宋此番攻蜀虽说在东面配置两万人马,但是新练成水军能否发挥出它的作用尚不能确定,后蜀夔州水军更是身兼百战不容小觑,面对如此情形,太祖该何去何从。
早在后周时期,世宗攻克南唐江北州县的时候就认识到南方战场中水军的重要性,可以说中原水军建设是随着统一南方战争进度加深而加强。依前所述,北宋作为后周继承者,在攻南战争中不断加强水军建设。
作为一名杰出军事家,太祖深刻明白战争中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句话的意义,所以在每次大战前都会派人暗中勘探对手国内的形势。
攻蜀前,太祖就命张晖勘探川、陕地形以备北面由陆路攻蜀,而后蜀使者赵彦韬叛变使太祖具体掌握了后蜀山川形势和 *** 情况,所以在东路军出发前,太祖授予东路统帅攻克夔州的谋略,并且早已为东线水路伐蜀训练数千水军“飞虎捷”。
太祖针对后蜀防守情况,定下三部方针。首先,不以舟师争胜,当先步骑潜击。其次,才是夺浮梁。最后,水、陆夹击。刘光义在攻夔一战时谨遵太祖指示,先从归州乘舟师入峡,在夔州江面拦江铁索三十里处舍舟登岸。
先以步军袭击两岸蜀军摧毁其驻防工事,再通过水军夺取后蜀江面浮桥摧毁其水上防御措施。夔门攻下后水、陆并进,包围夔州再一举攻下,从而奠定了北宋后蜀攻灭战中东线胜利的基础,打开了攻下成都的东大门。
总结
北宋的攻蜀之战的胜利,无外乎笔者以上总结三条原因:因粮于敌,避免千里运粮,粮草不济危险,抢先占据长江中游荆湘粮食产区,保障战略后方;抢占长江中游重镇荆南,控制长江中、上游入口,利用长江、嘉陵江等水道直贯后蜀全境的特点,采取东、北两面分进合击直捣成都;掌握后蜀战场环境,重视水军建设,攻蜀中采取水、陆配合立体战形式。
而这三点原因的掌握都有一个共同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对于长江中游重镇荆南的掌握。荆南即是长江中游的交通要道,又是中、南部重要物资集散地和产粮区,在攻蜀一战中荆南发挥出前沿阵地、交通线和后方三重特点,对整个战局发挥了突出作用。可以说荆南虽小但却是北宋整个南方战场中最关键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