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春秋之后无贵族?揭秘贵族消亡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说春秋之后无贵族?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贵族消亡的深层原因,给大家一个参考。
周人灭商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封邦建国”,周王把自己的兄弟以及儿子们,还有灭商战役中立下大功的谋臣将士们,分封到了周朝各地。同时,被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上层实行通婚政策,几百年下来,列国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认同感的统治阶层,“诸夏亲昵”,大家都是一家人了。
这个统治阶层,世袭罔替,就是标准的“贵族”。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往下分,最后一直到“士”这个阶层,士是贵族阶层里面更底部的一阶。
说是分土地,其实是分人,没人的一片荒地,没有任何价值,有人才会有生产行为,种粮织布、炼铜烧瓷,供应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个人物资,有人的土地,才有价值。
诸侯各有各的土地,但天子的一块土地是更大最肥沃的,所以天子有实力挟制诸侯。周幽王时,犬戎攻入了镐京,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东周建立。但因为丢掉了镐京,周天子丧失了大片的王畿土地,之后就没有实力制衡诸侯了,天下进入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期。
虽然天子没有实力了,穷得连四匹纯色的马都凑不出来,但诸侯国还是承认周天子的统治的,并且各个诸侯国之间,也都是互相认同的。
贵族政治,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血统,你身上流的什么血,你就能成为什么阶层。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几十年,回国夺权以后依然能成为雄霸一方的晋文公,这是因为重耳的血统,大家都是认的,晋国的卿大夫也认,晋国内乱,也没有人想着去篡位,因为你就算自立为“晋公”,大家也不会认你,反而会一起来讨伐你,这跟后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完全是两回事儿。
贵族,有自己专门的一套社交规范,这就是孔子后来整理出来的“礼”。君子六艺,御、书、礼、乐、射、数,这都是当时做贵族要学的东西。学习射、御,就是为了打仗用的,当时的战争,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上战场,平民都是没资格去打仗的,当然,春秋时期的诸侯战争,与后世的战争也完全不同。
说是打仗,其实更像是诸侯国们之间的小打小闹,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灭国战,一个国家实在太小了,不小心被“灭了”,在诸侯的调停下,还能复国,那个时候诸侯国,国与国的边界也不会设防,因为没有人不宣而战,大家都是打的君子之战。
比如晋楚之战时,开战前双方有一个“致师”环节,就是双方各出一辆战车,两辆战车先打上一轮,这类似于很多演绎小说里面战争开场之前的单挑。在这场单挑中,晋国战车落于下风,楚国战车在后穷追不舍。这时候突然窜进来了一直麋鹿,晋国国士兵射死这只麋鹿,并将麋鹿送给了楚国,楚国严格遵守周礼,没有继续追击,放他们回去了,这让晋国也感到非常欣慰。
为什么说射麋鹿相赠就是遵循周礼了呢?因为《周礼》规定:“天子射熊,诸侯射糜,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
在西周、春秋时期,天子诸侯各个品级都是有严格划分的,包括射猎也是如此,诸侯射麋鹿,晋国射下麋鹿送给楚国,这说明晋国认可楚国的诸侯地位,所以楚国非常高兴。楚国以前不循周礼,被中原诸国贬斥为蛮夷,后来越来越“上路”,也得到了诸夏的认可了。
这种打仗方式,在后世兵不厌诈的战争中,简直不可想象,我们借此一叶知秋,也能了解到春秋时期的贵族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风采。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他深感“礼崩乐坏”,诸侯卿大夫们都不遵守周礼了,形制上出现各种僭越,战争也越来越频繁与残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前的分封制形态越来越难以维持。天子生二三十个孩子,只能有一个能继承天子之位。剩下的怎么办呢?只能将他们分封出去。
同理,诸侯生十几个孩子,也只能由一个继承诸侯位,剩下的得分封出去。而平民们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养活不了那么多孩子。所以平民们后代的数量增长,会远小于贵族们。
这就有了一个问题,土地是有限的,单位土地上可以供养贵族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塔尖的人口越来越多,但塔基的人口基本不变,这样发展下去,这种结构迟早要崩溃。这种金字塔模式的崩溃,就是从贵族们抢夺土地和人口开始。
穷则思变,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下,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要数秦国变法最为成功,因为商鞅变法直接废除了分封制,贵族世袭制破灭,以前不事生产的贵族们,也需要加入农业生产和上战场砍人攒军功,社会的阶层流动性被打开。
整个中华,进入了战国时期,而贵族阶层,也慢慢消亡。贵族阶层,存在的制度基础,就是分封制,而且爵位可以按照血统承袭,你的爷爷是诸侯,孙子还是诸侯,长时间就形成了一个圈层的贵族文化。但战国时代行郡县制,分封制被逐渐废除,依附于其上的贵族阶层也消亡了,春秋之后,再无贵族。
很多人有疑问了,魏晋时期士族门阀制那么多年,难道他们不是贵族吗?从名字上也能区别出来了,他们是士族,不是贵族。士族与贵族更大的区别在哪里呢?
那就是贵族可以完完全全靠血统承袭爵位,而士族不行,士族除了看出身,还得看你的个人能力是否胜任。而且士族们之间,没有春秋贵族这种文化认同感,斗起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夷三族的戏码屡屡上演,“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邙”。这种斗争方式,在贵族看来,实在是太不体面了。士族门阀制,持续了很多年,后来被黄巢一把火,也变成历史的尘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