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乾隆最小的弟弟,弘曕最后什么结局?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8-07)150

乾隆最小的弟弟,弘曕最后什么结局?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初的一天,乾隆的两个弟弟弘昼和弘曕去给皇太后请安。这原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可是这两位王爷却因为此次请安而受到了乾隆的严惩。

原来,弘昼和弘曕在给皇太后请安时,跪坐的地方恰好是乾隆平时跪坐的地方。

乾隆知道这件事后,责备两个弟弟“仪节借妄”,并给予两个人非常严厉的处罚:弘曕由郡王降为贝勒,罢免所有官职,交罚银一万两,并销毁亲王金宝一颗。

和弘瞻相比,弘昼的惩罚要轻一些:罚王俸三年。

一个是所有的官职和郡王爵位都没了,一个只是扣掉三年的工资,乾隆为什么对自己的两位兄弟如此不同呢?

说起来,还是弘曕日积月累起来的过错让乾隆不得不对他严加管束。

一、 圆明园阿哥

弘曕是雍正最小的儿子,1733年(雍正十一年)出生在圆明园中。1735年雍正驾崩、乾隆即位的时候,弘曕刚两岁。

乾隆和弘曕年龄相差22岁,况且乾隆的兄弟不多,当时只剩下弘昼和弘曕两个人,所以乾隆对他们两个都很厚待。把父亲的雍亲王府赐给弘昼之后,乾隆下旨将弘曕继续养育在圆明园中。

因为生在圆明园、长在圆明园,弘曕又被人们称为“圆明园阿哥”。

1738年,乾隆的十七叔、和硕果亲王允礼薨。允礼秉性忠直,雍正和乾隆都很信任和赏识他,因为他膝下无子,乾隆就下旨将弘曕过继给允礼为子,承袭和硕果亲王的爵位。

这一年,弘曕刚五岁。

允礼自幼跟随沈德潜学习,他聪明持重,性情恬淡,早年在九子夺嫡争斗十分激烈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参与过,所以深得雍正的赏识和看重。

到弘曕年岁稍长之后,乾隆就继续让沈德潜做弘曕的老师。

乾隆最小的弟弟,弘曕最后什么结局?

很显然,乾隆希望在沈德潜的教导下,弘曕能够成长为像叔父允礼一样聪明持重、能够担当大任、但是却又无意于皇权的人。

沈德潜最擅长的就是诗歌创作,在他的教导下,弘曕很快学有所成,被誉为“诗宗归于正音,不为凡响”善诗词的弟子。

然而,除了爵位和诗词创作继承了果亲王允礼的衣钵之外,弘曕的性情和作为却和允礼大不相同。

二、四处谋财

果亲王允礼在世之时,享受的是亲王双俸,所以在众位王爷中是十分富裕的,现在弘曕继承了他的爵位和家产,财富自然非常丰盈。

可是这些却没有让年轻的果亲王弘曕满足。

这位生长于皇家、刚五岁就享有爵位和俸禄的亲王年岁稍长之后,表现出对财富非同一般的热爱:他经常仗着自己亲王和御弟的身份四处谋财,甚至还让大臣替他卖人参、低价采购刺绣、蟒袍等;更让乾隆恼火的是,弘曕完全把自己对他“不得干预朝政”的嘱咐忘得干干净净,直接找到军机大臣阿里衮,让他给自己的人找官做。

阿里衮既是皇亲,又是重臣,混迹官场多年,深知朝廷规矩,他怎么会听从弘曕这样一位年轻王爷的无理要求?所以直接拒绝了弘曕的要求。

一件事败露,所有的事情就都败露出来,但是更让乾隆想不到的是,当审问这些案件时,牵涉其中的官员有一位是两淮盐政使高恒,高恒是乾隆的慧贤皇贵妃的弟弟,既是皇亲,又是高官,可是这位显贵在刚接受讯问时,居然铁口钢牙,根本就不想透露这些案件和弘曕有任何关系。直到最后,他看实在瞒不下去了,这才原原本本地把整件事说出来。

乾隆最小的弟弟,弘曕最后什么结局?

慧贤皇贵妃画像

身为一国之君,最怕的就是王爷和大臣们勾结在一起。明白事理的大臣,像阿里衮这样的,还知道拒绝王爷的无理要求;可是高恒这样的糊涂官员,却只想着维护和王爷的私交,全不顾个人职责和皇家利益!

乾隆再一推想:高恒和自己关系密切,他尚且如此,真不知道朝廷之中还有多少官员和弘曕维持着这样的关系!

想到这些,让乾隆不由不寒而栗。

弘曕已经不是个小孩子了,他应该负起责任,有一个王爷的样子。意识到这一点的乾隆想适当地敲打敲打弘曕。

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机会,抓住弘曕和弘昼给皇太后请安时的错误,把弘曕由郡王降为贝勒,还罢免了他所有的官职。

当然,陪他一起受罚的还有弘昼,弘昼被罚了三年的工资。

三、 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只考虑弘曕和弘昼请安坐错位置这件事,乾隆给两个人的惩罚未免严厉了一些,可是如果将弘曕之前所做的那些勾结官员、卖官谋财等事情结合在一起的话,弘曕受的惩罚实在是并不重,其中甚至透着些乾隆想在国法上对他网开一面,只按家法论处的意思。

虽然弘昼陪着被罚,但是乾隆很快就在别的地方给他补上了银子。

如果弘曕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从这次惩罚中领悟到乾隆对他的苦心,爵位和财富再回来只是时间的问题,他还是会有着大好前程。

可惜他没扛过这一关。

被降爵免职之后,弘曕就闭门不出,很快抑郁成疾,一病不起。

此时的弘曕不过30岁出头,乾隆听到弘曕生病的消息后,刚开始只以为是年轻人火气盛,过一段时间想通了就好了。可是没想到的是,弘曕的病迁延了好长时间,甚至还传来了病危的消息。

听到弘曕病危的消息时,乾隆正在南巡途中,他连忙下旨晋封弘曕为郡王,并嘱咐弘曕好好调养身体。

可是晋封为郡王也没有让弘曕的病好起来,1765年三月初八,弘曕病逝,时年33岁。

听到弘曕病逝的消息后,乾隆十分痛惜,他特意撰写了情真意切的诗文,让人镌刻在弘曕园寝的石碑上,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惩戒让弘曕改正错误的苦心。

可惜,无论是深情还是苦心,都不能让弘曕再回到乾隆身边。他就像小时候在圆明园见到乾隆时的情景一样:乾隆召他过来想陪他玩,可是这个幼稚的小人儿害怕威严的皇帝哥哥,胆怯地一溜烟跑掉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8/203596.html

“乾隆最小的弟弟,弘曕最后什么结局?” 的相关文章

李世民一共有多少个老婆 最爱的人是谁

李世民一共有多少个老婆 最爱的人是谁

还不知道:历史上唐太宗到底有多少个老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世民一生共有十五个,一位长孙皇后,十四位后宫妃嫔。这里只说他的两位老婆:一位是长孙皇后,另一位是武则天。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爱的老婆,她是隋朝将军长孙晟的女儿,她13岁的时候,嫁给了李世民。长孙皇后有德...

武则天跟随李世民十几年 两人为什么没有一个孩子

武则天跟随李世民十几年 两人为什么没有一个孩子

还不知道:武则天跟了李世民12年,为何两人没有孩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14岁小女儿“容止美”,下令带进宫中,赐名“武媚”,也就是后来为众所知的武则天。武则天从小的命运也是很凄惨,她爸爸辈往上走也曾是豪门大户,在北魏做高官,不过,...

朱元璋临死前安排好了一切 朱允炆为何没有能安享天下

朱元璋临死前安排好了一切 朱允炆为何没有能安享天下

儿孙自有儿孙福,朱元璋安排得那么好,为何朱允炆却不能安享天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朱元璋真是个称职的家长,为了让儿孙们安享天下,他几乎杀光了所有开国功臣,制定了一整套完美的制度。他安排好了一切,为什么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却无法安享天下?朱元璋安排...

南宋名将韩世忠曾经怼过秦桧,为什么他能善终?

南宋名将韩世忠曾经怼过秦桧,为什么他能善终?

众所周知宋朝一向有忌惮武将的传统,南宋名将韩世忠又是武将,又曾经怼过秦桧,为什么他能善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当时国家不安、边境不靖,赵构又必需要武将来替他保家卫国。要不然金人打过来了,他连半壁江山也保不住,说不定连命也丢了。难道这是他愿意的?杀岳飞是金人议和的条件之一。但这并不是根...

道光皇帝为什么要让咸丰继位 换做其他人不行吗

道光皇帝为什么要让咸丰继位 换做其他人不行吗

还不知道:为什么道光让皇四子咸丰继位,而不是有才能的恭亲王?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道光让咸丰继位,而不是六皇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接下来,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原因一:咸丰是皇四子,长于皇六子。嫡长子继承皇位是长达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传承,清朝历代皇...

历史上太子胤礽被废后又再次被立,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太子胤礽被废后又再次被立,是因为什么?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清朝算是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对于这个朝代,汉族人民很是厌恶,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只有汉族统治者才算是真正的正统王朝,可是,在清朝的恩威并施之下,清朝的民心还是真正的开始安稳下来。可是...

襄樊之战关羽只是斩杀两个武将 关羽是怎么威震华夏的

襄樊之战关羽只是斩杀两个武将 关羽是怎么威震华夏的

对关羽威震中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杀个于禁,斩个庞德而已,为何就说威震中原?熟悉三国历史的同学都了解,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击败并杀掉于禁,斩庞德以后威震中原,可能有的同学就会觉得奇怪,关羽不过就是杀了两个武将吗?为何就威震中原了?其实话糙理不糙,杀掉于禁和庞德确实...

赵云在邺城时明明还有选择 赵云为何还选择刘备

赵云在邺城时明明还有选择 赵云为何还选择刘备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云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赵云在邺城时,不投靠袁绍而选择刘备的原因是什么?三国乱世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仅有刘备这样的割据一方的霸主,同样有赵云这样忠心且能征善战的猛将。赵云是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早年间他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