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削藩与康熙帝削藩有何区别?为何结果不同?
削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历史现象。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藩王: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一般拥有兵权,镇守地方;藩王可以是皇帝的宗室成员,开国功臣或是地方势力首领。基于此,在封建王朝下,藩王和皇帝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几乎是在所难免了,也即皇帝希望掌控天下,而藩王自然不愿意让出自己的兵权和封地,所以,在历史上,围绕着削藩这一实践,爆发了多次战争。其中,在明朝和清朝初期,都发生了一件因为削藩和撤藩所引起的战争,分别是靖难之役和三藩之乱。不过,就靖难之役和三藩之乱来说,结果却是大相径庭了,也即朱允炆失败,而康熙却胜利了。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削藩,为什么朱允炆失败了,而康熙皇帝却成功了?
一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靖难之役的初期,建文帝朱允炆可谓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根据《明史》等史料的记载,在朱元璋去世后,即位后的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建文帝朱允炆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基于此,燕王朱棣的开局,可谓非常艰难。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决定削藩后,吴三桂等人起兵,一时间,天下各地群起而响应。在吴三桂等藩王起兵之后,几乎拿下了清朝疆域的半壁江山。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康熙皇帝所面临的局面,可谓非常严峻。
二
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反而是康熙皇帝笑到了最后,而建文帝朱允炆却走向失败,促使燕王朱棣成为明朝永乐皇帝。对此,在笔者看来,造成靖难之役和三藩之乱的结果走向不同,显然和对战的双方存在直接的关系。一方面,对比康熙皇帝和建文帝朱允炆,二者在能力上的差距可谓非常明显。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在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面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就此基本上遏制了吴三桂势力继续向北扩张的势头。
三
更为关键的是,在三藩之乱中,康熙皇帝采用了“优先解决主要矛盾”的策略,也即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反叛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换而言之,康熙将自己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多,而让吴三桂的朋友越来越少,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作为对比的建文帝朱允炆,根据《明史》等史料的记载,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也即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朱允炆不仅自己缺乏谋略,在用人上也比较失败,这和康熙皇帝敢于用人,充分信任手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
最后,另一方面,就二者面临的对手来说,吴三桂等三藩虽然在起初声势浩大,但是,吴三桂等势力之间貌合神离,存在被各个击破的机会。而且,就吴三桂来说,存在不够果决的问题,比如想要和康熙划江而治,平分天下。与此相对应的是,燕王朱棣虽然在初期势力较弱,但是,燕王朱棣的势力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也即没有给建文帝朱允炆各个击破的机会。更为关键的是,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坚持不懈的决心和态度,也是其最终击败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要原因。综上,因为以上几点原因,在明朝初期的靖难之役中,本来作为藩王的朱棣,取代了朱允炆,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至于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乱,则是以康熙皇帝平定天下,也即彻底清除三藩而告终。当然,对于登基称帝的朱棣,即位后继续实行削藩的措施,这也体现出封建王朝中,皇帝和藩王之间难以长期共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