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为何会在乾隆时期开始由盛转衰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8-21)230

乾隆皇帝开创了大清盛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展鼎盛,达到了我国封建时期的更高峰。当然,历史并不只是光辉的、先进的一面,还有其黑暗、落后的另一面。大清恰恰也是在乾隆时代,由盛转衰、走向了下坡路。

清朝为何会在乾隆时期开始由盛转衰呢?

乾隆朝人口膨胀,大大超过了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均占有耕地数量迅速减少,加上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财富被集中到少数贵族、官僚、地主的手中,并且连年干旱,灾荒频发,吏治败坏,阶级矛盾逐步尖锐化,广大贫民生计艰难,不得不铤而走险。

下层的反抗斗争从零星分散的抗租抗粮,逐渐走向竖旗建号的大规模、有组织的武装斗争。乾隆三十九年,山东临清爆发王伦起义,在运河沿岸,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上发难,打破了近一个世纪中原无战争的升平局面。

接着,乾隆四十六年、四十八年,有甘肃苏四十三和田五领导的 *** 起义;乾隆五十二年有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六十年有贵州湖南的苗民起义;至嘉庆元年,白莲教起义爆发,声势浩大,斗争持久,形成了对清王朝一次强大的冲击波。

乾隆禅位之日,星星之火,已燃烧称燎原之势。此后,全国进入干戈扰攘、战乱频发的时代,历经嘉庆、道光两朝50多年,清廷顾此失彼,疲于奔命。这场社会大动荡一直持续到近代的太平天国起义。

乾隆执政时期,既创造了大清盛世,晚年又矛盾丛生,那么他在哪些方面存在失误呢?总结起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重满抑汉

清政权实质上是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只占人口极少数的满族必须团结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才能保持稳定的统治,乾隆帝基本沿袭了这一传统政策。尽管他本人浸透了汉文化的熏陶,但他对汉族的警惕、防范几乎超过了清代其他帝王,他对汉族大臣和绿营兵很不信任。

杭世骏在乾隆前期批评当时天下巡抚满汉参半,而总督则无一 *** 。终乾隆之世,情况大抵如此,出任总督的 *** 极少。乾隆时期,当政的文武大臣,前有鄂尔泰、讷亲、傅恒、张广泗、舒赫德、兆惠,后有阿桂、和珅、福康安都是旗人,只有张廷玉、于敏中少数汉员,身居要职,而他们也仅是供奉内廷,述旨撰诏,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不是实际的决策者。

当时,满汉矛盾虽然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始终是影响政治的重要因素。乾隆帝致力于保持满族的文化习俗和尚武精神。他认为这是清王朝长治久安的保证,他说:“马步箭乃满洲旧业,向以此为要务,无不留心学习。今国家升平日久,率多求安,将紧要技艺全行废弃不习,因循懦弱,竟与 *** 无异,朕痛恨之。”

尽管乾隆帝再三告诫,并采取了种种措施,可是事与愿违,八旗贵族生活骄奢、浸染汉俗、废弃武事的趋势愈演愈烈,竟不可遏止。而一般旗人,虽有额俸,但清廷禁其从事生产和经商,致使日益滋生繁衍的满族衣食无着,发生了严重的生计问题,可说是爱之适以害之。

清朝为何会在乾隆时期开始由盛转衰呢?

其二,文化禁锢

乾隆朝有文化繁荣的一面,不幸的是这种繁荣并未导致思想在性质、内容上的飞跃,反而时常遭到风刀霜剑的凌逼摧残。乾隆朝的文字狱和禁毁书十分苛严,有人估算乾隆朝文字狱有130多起,比康雍两朝大大增加。且多属捕风捉影,硬加莫须有的罪名。

士子吟诗作文,用字不慎,即招飞来横祸,乾隆朝因文字得罪的多是下层知识分子,罪名大多是影射讥讪,触犯圣讳,措词不当,实际上并无鲜明的反清思想。

鲁迅先生对乾隆朝文字狱有个说法:“有的是鲁莽,有的是发疯,有的是乡曲迂儒,有的不识忌讳,有的则是草野愚民,实在关心皇家”。由于乾隆帝以文字罪人,民间互相揭告,往往以细微仇隙,陷人死罪,官吏们怕失察受责,故意罗织罪状,张大其词。

为什么乾隆帝中叶文网严密,文狱迭起?这实际上是统治阶层对下层人民反抗的预防性反应。当时,大规模武装斗争尚未展开,但零星的反抗已渐频繁,乾隆帝日益感受到来自下层反抗的威胁,企图加强思想统治,显示镇压手段,以防不测,以儆效尤。

这种预防性反应出自统治者谋求安全的心理,罪名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严厉的惩处使社会慑服,将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可能的叛逆者的头上。

文字狱的恶劣影响,使得知识分子对现实,甚至对历史不敢议论,噤若寒蝉。龚自珍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正是乾隆时知识分子们共同心态的写照。

其三,闭关锁国

乾隆朝另一项政策失误,是变本加厉实行闭关政策。他虽然并不拒绝对外通商,但规定只开广州一口,制定了详细的章程,限制中外交往和贸易,并强化了作为贸易中介的行商制度,形成了对外封闭的严格体制。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 *** 派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在热河觐见皇帝,提出扩大贸易的要求,但在觐见礼节上发生严重的争执,英国使团被拒。毫无疑问,马戛尔尼使团代表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所提要求包含着侵略性的条款,一定程度上会给中国带来消极的影响。但当时的英国尚不能向中国发动武装进攻,只能采取和平谈判的手段,谋求进入中国。中国也迫切需要疏通外交渠道,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扩大视野,以了解世界的潮流,改变中国与世界的隔离状态。

然而,乾隆帝没有感到和外部世界加强联系和交往的紧迫性,他以天朝上国自居,轻视和蔑视外国,因使团的礼节不周,心中不快,砰然关闭了谈判的大门。

自大心理与愚昧无知蒙住了乾隆的眼睛,错过了认识外部世界的一次机会。中英两国如同两艘巨大的航船在逐渐接近,中国方面,从维护统治出发,希望与外部世界保持安静而隔离的局面,并力图取得外国表面上的臣服,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而处在产业革命中的英国却在全球寻找殖民地,开辟商品市场。两个国家的制度、传统、追求的目标完全不一样,一场大规模的冲突将不可避免。

乾隆帝作为18世纪中国更高的统治者,不但丝毫没有觉察,而且,他的政策堵塞了其臣民和后人去了解、探索外部世界的渠道,这反映了乾隆帝思想保守落后的一面,其影响深远,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恶果,应对历史负重大责任。

除了上面几点外,在评论乾隆帝的是非功过时,巡幸和土木两件事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这里也有必要做一个简单的论述。乾隆帝一生到各地巡游,曾六次南巡,八次去山东、四次去盛京,五次西巡,一次到河南。至于热河避暑,木兰秋狝更多不可胜计。有人统计他一生的巡幸活动达150次之多。

乾隆朝国力强盛,财政充盈,故大兴土木。60年间,扩建和修建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加上康熙修建的畅春园,形成了“三山五园”的园林格局。他又大规模改建、扩建皇宫、 *** 、北海以及寺庙、房舍、道路桥梁、城垣、兵营、官署。其规模之大、用工之精、耗帑之多以及艺术水平之高,为历代所不及。

巡幸和土木都要花费许多钱财,历代均视为劳民伤财的弊政。连乾隆自己都说:“工作过多、巡幸时举二事,朕侧身内省,时耿耿于怀。”但不管他人或是乾隆自己怎么看,平心而论,巡幸、土木应该一分为二进行分析。这里面当然有劳民伤财的一面,但如果转换一个视角,作为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的君主,重拱端坐,深居宫禁,虽然省钱省力,但是不接触社会,不了解情况,对运筹决策、用人施政是不利的。

历史上有许多从不出巡的皇帝,很多是昏庸之辈,而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明成祖、清康熙帝等雄才大略的君主却到处巡游。巡幸是封建君主与社会保持联系的一条渠道,虽然很狭窄而又间接,但对一个生长深宫与世隔绝的皇帝来说,保持这一点联系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乾隆出巡当然包含游山玩水的动机,但还有政治和经济的目的。如视察黄河、运河、浙江海塘,打围习武、训练士卒,考察官吏治绩、农业收成,风俗民情等等。

至于大兴土木,在乾隆自属欣赏享乐的浪费行为,客观上却又是进行城市建设、美化自然环境之举。那时候国家财力充足,在养兵给饷、军事征战、减免赋税、赈济灾荒、兴修水利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帑银之外,国库藏银仍多达每年财政收入的两倍。

乾隆时代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建设,不可能投资工厂、铁路或科学事业,富余的资金可能的流向是编纂图书的文化工程,以及建造园林、宫殿的环境建设。在各类工程修建中,普通的民众同样得到了实惠,清廷用工、用料不是劳役和征索,所谓“物给价,工给值,丝毫不以累民,而贫者转受其利。”

或许连乾隆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大兴土木的时候,这些建筑如今都成了文物遗产和旅游资源。可以想象,假如没有乾隆,北京城将会是另外的样子。

作为后人,我们在评价古人的时候不能过于苛求,乾隆皇帝创造了盛世,这是应该肯定的一面,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这个能力的。同时,在盛世时期爆发出的种种矛盾他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所谓是非功过任评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8/205973.html

“清朝为何会在乾隆时期开始由盛转衰呢?” 的相关文章

李纲:隋唐时期名臣,曾负责教导太子

李纲:隋唐时期名臣,曾负责教导太子

李纲(547—631年),字文纪,观州蓨县人,隋唐时期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纲在北周时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隋文帝时,任太子洗马,规谏太子杨勇,迁尚书右丞。唐朝建立后,出任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负责教导太子李建成。多次进言,不被李建成接受,因而提请辞职,李渊不许,授他...

九子夺嫡中八爷党实力比四爷党还要强 八爷党是怎么输的

九子夺嫡中八爷党实力比四爷党还要强 八爷党是怎么输的

对清朝“九子夺嫡”,为何是实力强大的八爷党会输给更弱小的四爷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八爷党不是输给了四爷党,而是输给了康熙。“九子夺嫡”时,八爷党完全就是碾压四爷党的存在,那个时候胤禩从未输胤禛,他稳稳压着胤禛一头。只是,八爷一党的势力越来越大,锋芒也太过暴露,最终...

明英宗都已经被抓了 最后为什么还能活着回到明朝

明英宗都已经被抓了 最后为什么还能活着回到明朝

对明英宗为什么能活着离开瓦剌,返回明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明英宗,很多网友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土木堡战神”:当然这个说法是一种调侃,意思是讽刺明英宗在土木堡一战中,导致明朝数十万精锐部队被瓦剌军队全歼,同时,导致了明朝面临亡国危机。不过,明英宗还是创造了一个...

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岳飞一年有多少工资?

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岳飞一年有多少工资?

众所周知古时候官员的俸禄都是按品级来制定的,宋朝重文轻武,那么武将岳飞一年有多少工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一、一代名将岳飞古时候官员受贿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主要就是因为大家的俸禄不高,每个月的工资也都只够日常基本的开销,如果另外有别的花销,就需要你另想办法了。有了...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刘禅 刘备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刘禅 刘备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有4个儿子,为何偏要传位给刘禅,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的一生中有那么多儿子,为什么偏偏把皇位传给刘禅呢?提起刘禅,一定能想到“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既然刘禅这么不求上进,难道刘备当初是选错储君了吗?蜀汉在夷陵之战战败后...

清朝后宫妃子走路都需要宫女扶着 她们身体有那么弱吗

清朝后宫妃子走路都需要宫女扶着 她们身体有那么弱吗

对清朝后妃走路时,为何要宫女扶着胳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经常看清宫影视剧的朋友不难发现,清朝后妃在走路时,往往需要宫女或太监搀扶。对于古代的达官贵族而言,出行以他人搀扶,主要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而对于清宫后妃而言,这个却不是主要原因,她们之所以要人搀扶,主要与所...

历史上霍光成掌权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上霍光成掌权是如何做到的?

霍光,位居“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列,手握汉朝的政治大权。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汉武帝为了能让年幼的儿子坐稳江山,可以说煞费苦心,他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巫蛊事件,对太子刘据的党羽进行了地毯式的清理打压。说这个话,并不是说他要故意杀自己儿子,而是因为刘据已...

汉景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 最后为什么是汉武帝继承大统

汉景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 最后为什么是汉武帝继承大统

还不知道:汉景帝共有14个儿子,汉武帝为何能继承大统,其他儿子结果怎样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汉朝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前后历时四百余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汉武帝作为一名雄才大略的皇帝名垂千古,他的事迹广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