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三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没能消灭的高句丽,为什么相对平庸的李治做到了?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8-28)330

在隋唐两朝的历史上,高句丽一直是帝王们想要消灭的对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消灭高句丽是隋唐四代君王,不遗余力想要实现的目的。从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杨坚派汉王杨谅为元帅,率兵三十万征讨高句丽开始;到总章元年(668),高宗李治派老将李勣占领平壤,消灭高句丽为止。七十年间,隋唐两朝为消灭高句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的士兵,花费的钱财不计其数。

隋唐两朝都是大一统王朝,为何非要跟高句丽这么个蕞尔小国过去不呢?原因有三:

其一,杨坚、杨广与李世民三位,在我国历史上均是出类拔萃的帝王,与他们三位相比,李治虽然略显平庸,但也非常优秀。而“高句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两朝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消灭高句丽,他们便可与秦皇汉武看齐,哪个优秀的帝王能不动心呢。

其二,高句丽是个农耕文明发达的国家,并非游牧民族,他们对领土有迫切的需求。南北朝时期,他们联合靺鞨等少数民族,不断挑衅中原政权,逐步蚕食了辽东,隋朝初年,又将目光盯在了辽西上。这样的野心不可不防。

其三,杨广好大喜功,输了一次心里不服,面子也挂不住,倔强的与他死磕。李治也差不多,李世民没能拿下,很快便郁郁而终,使他心里憋着一口气,要完成父皇的未竟事业。李治出了名的软弱,但一提攻打高句丽,就像打了鸡血,甚至要御驾亲征,多亏武则天出面才硬拦下来。

基于上述三个原因,高句丽成为隋唐两朝的死敌。

三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没能消灭的高句丽,为什么相对平庸的李治做到了?

那么,消灭高句丽,杨坚杨广李世民三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都不行,为何相对平庸的李治能实现?

李世民给李治留下的是一个国富民强、兵强马壮的好局面,加之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一批名将仍宝刀未老。李治与他们共同吸取了前辈们留下的教训,总结了经验。使他们既有实力,也有办法。下面分三方面说明:

之一,后勤补给

从战争层面讲,隋唐大军面临一个同性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

开皇十八年,隋文帝派三十万大军,刚走到半路便遭遇了大雨,军中就出现了断粮情况,不得不半途而废。杨广开凿大运河永济渠段,其目的就是为战争做准备。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久攻安市城不下,当时已是深秋,面临马无草、军无粮的被动局面,不得不撤军。

龙朔三年(661),苏定方率海路大军早已包围平壤,而陆路大军在契苾何力的率领下,却止步于鸭绿江边,原因也是已到深秋,后勤补给跟不上。

以当时的运力,数十万大军过冬需要的棉衣粮草,绝无法实现。而在李勣消灭高句丽的战争中,却以稳站稳打,避免了这一问题。

乾封二年(667),李勣率大军进入辽东,一举攻克军事重镇新城,之后,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辽东,当薛仁贵取得金山大捷,与高句丽降将泉男生汇合后,并没有挟胜利之威继续前进,而是戛然而止。等到冬天的过去,第二年春天到来,给养足够了,才开始继续进攻,并一举拿下平壤。

三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没能消灭的高句丽,为什么相对平庸的李治做到了?

这就将战争分成了两段,避免了补给线过长,输送不上去或被敌军切断,造成前功尽弃的危险。如果第二年战争仍不能结束,我想李勣仍会停止进攻,等待给养的。这样,虽然影响了一些士气,多花了一些银子,但却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高句丽内外交困

显庆五年(660),新罗不堪忍受高句丽与百济的联合欺负,向李治求救。当时,李治便定下了先灭百济,再灭高句丽的战略决策。

同年,李治派苏定方率十万水军,一个月便消灭百济。后在老将刘仁轨的坚持下,唐军在百济站稳了脚跟,使得高句丽的后院完全暴露在唐军面前,失去了往日的战略纵深与防御屏障。

而在高句丽的内部,权臣盖渊苏文去世,长子泉男生继承,但是次子泉男建却钻了空子,驱逐了大哥,自己掌了大权,泉男生投降了大唐。高句丽内部被争权夺利所困扰,离心离德。最终,国王高臧在李勣包围平壤一个月后,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勇气,选择了投降。

第三,高句丽舍长取短

盖渊苏文并不是一个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军事天才,他之所以能挡住李世民的进攻,其实与他的前任乙支文德能挡住杨广一样,只是发挥了高句丽军队擅长守城,短于野战的特点。充其量是一个头脑清楚的将军。

而盖渊苏文的儿子泉男生,脑子很不清楚。他太过年轻,没有丰富的军事经验,看到唐军的强大攻势便乱了阵脚,舍长取短,一味派出部队与唐军在野外决战。

三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没能消灭的高句丽,为什么相对平庸的李治做到了?

李勣在辽东犁庭扫穴,泉男生不甘心失败,纠集了十五万大军进攻新城,双方在金山遭遇,野战中,薛仁贵一马当先,横扫千军,高句丽军死伤惨重。

扶余城之战,高句丽军欺负薛仁贵只有三千人马,不老老实实守城,竟在城外列阵,要与薛仁贵决战,结果被斩首一万多人,导致整个扶余川中四十多个城池望风而降。

泉南建不吸取前两次的教训,将手中仅剩的五万大军全部派出,要夺回扶余城,结果在萨贺水与李勣遭遇,被斩首三万多。

至此,高句丽的精锐部队已在野战中被唐军消灭殆尽,没有足够的力量守卫剩余的城池,高句丽的灭亡已是板上钉钉。如果泉南建按照以往的战术,利用一个个像钉子一样的城池,层层布防,来消耗唐军的有生力量,那么,李勣即便胜利,也不会那样轻松与痛快。

就这样,立国七百年高句丽终于被大唐消灭。李治完成了隋唐四代帝王的未竟事业,大唐的版图也臻于全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8/207089.html

“三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没能消灭的高句丽,为什么相对平庸的李治做到了?” 的相关文章

关羽丢失荆州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有救援关羽

关羽丢失荆州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有救援关羽

对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时路过马超封地,马超为何没救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关羽是一名骁勇善战,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大将军。尤其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让很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纷纷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就连当时的曹操都想一心挽留他,不过关羽也是个...

李卫当初只是一个小官 最后为什么会入雍正的法眼

李卫当初只是一个小官 最后为什么会入雍正的法眼

对李卫做了什么,为何一个目不识丁的小官会入了雍正的法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李卫那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即使对他的历史不熟,相信对电视剧《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里那个看着呆头呆脑但满肚子主意的李卫很熟悉了。当然了,真实当中的李卫明显与影视剧中不同。李卫虽然不...

李世民为何没有把单雄信纳入麾下还杀了他?

李世民为何没有把单雄信纳入麾下还杀了他?

单雄信,曹州济阴县人,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京剧名折《斩雄信》(《锁五龙》中的一段)中有一段唱词,大致内容是说,单雄信在上法场前,将其昔日的结义兄弟们,一个个骂得狗血淋头,痛斥他们(徐茂公、秦琼、罗成等人)的种种忘恩负义。所谓时势造英雄,识英雄更重英雄。在我国古...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什么能够获胜 李世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什么能够获胜 李世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还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能够成功赢得玄武门之变?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最为强大的几个朝代之一,它疆域辽阔,文化繁荣,诞生了诸多流传青史的文人骚客,四海之内仪礼浩荡,百姓安居乐业,对外让骚扰中原几千年的匈奴、突厥真心臣服,跪拜在天子脚下,唐朝...

戚夫人厕神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她的一生有何经历

戚夫人厕神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她的一生有何经历

戚夫人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卑微的后妃之一。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戚姬:两千年前被做“人彘”,两千年后依然是让人心疼的大汉女子。发生在戚夫人身上的遭遇,堪称“奇”。众所周知,戚夫人替子争夺太子之位失败后,在没有刘邦的庇护下,吕后对其制造了“人彘”事件,被吕后被关进厕所。所以...

羊琇: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有智谋但性格奢侈放恣

羊琇: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有智谋但性格奢侈放恣

羊琇(236年-282年),字稚舒,泰山南城人。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曹魏太常羊耽与才女辛宪英之子,景献皇后羊徽瑜的从父弟,西晋名将羊祜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泰山羊氏,研究学问而有智谋。年轻时,与司马炎同门。司马炎任抚军将军后,以为参军,迁左卫将军,封甘露...

曹操七个女儿都嫁给了同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到底有多优秀

曹操七个女儿都嫁给了同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到底有多优秀

曹操有7个漂亮女儿,为何都嫁给了同1个人?他是谁如此优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浪淘沙》回首三国历史,称得上英雄者寥寥数几,魏武帝曹操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确实并非虚言。但是比起屡战屡败的刘备,曹操...

李陵到底是牺牲品还是贪生怕死 李陵为什么会投降匈奴

李陵到底是牺牲品还是贪生怕死 李陵为什么会投降匈奴

还不知道:李陵为什么投降匈奴?是贪生怕死还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陵是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后世对李陵的悲剧争议非常大。有一些人认为李陵贪生怕死而且还投降于匈奴,这是非常耻辱的,但是也有一些人对李陵的下场表示非常同情,而且认为李陵的悲剧另有隐情。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