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没能消灭的高句丽,为什么相对平庸的李治做到了?
在隋唐两朝的历史上,高句丽一直是帝王们想要消灭的对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消灭高句丽是隋唐四代君王,不遗余力想要实现的目的。从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杨坚派汉王杨谅为元帅,率兵三十万征讨高句丽开始;到总章元年(668),高宗李治派老将李勣占领平壤,消灭高句丽为止。七十年间,隋唐两朝为消灭高句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的士兵,花费的钱财不计其数。
隋唐两朝都是大一统王朝,为何非要跟高句丽这么个蕞尔小国过去不呢?原因有三:
其一,杨坚、杨广与李世民三位,在我国历史上均是出类拔萃的帝王,与他们三位相比,李治虽然略显平庸,但也非常优秀。而“高句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两朝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消灭高句丽,他们便可与秦皇汉武看齐,哪个优秀的帝王能不动心呢。
其二,高句丽是个农耕文明发达的国家,并非游牧民族,他们对领土有迫切的需求。南北朝时期,他们联合靺鞨等少数民族,不断挑衅中原政权,逐步蚕食了辽东,隋朝初年,又将目光盯在了辽西上。这样的野心不可不防。
其三,杨广好大喜功,输了一次心里不服,面子也挂不住,倔强的与他死磕。李治也差不多,李世民没能拿下,很快便郁郁而终,使他心里憋着一口气,要完成父皇的未竟事业。李治出了名的软弱,但一提攻打高句丽,就像打了鸡血,甚至要御驾亲征,多亏武则天出面才硬拦下来。
基于上述三个原因,高句丽成为隋唐两朝的死敌。
那么,消灭高句丽,杨坚杨广李世民三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都不行,为何相对平庸的李治能实现?
李世民给李治留下的是一个国富民强、兵强马壮的好局面,加之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一批名将仍宝刀未老。李治与他们共同吸取了前辈们留下的教训,总结了经验。使他们既有实力,也有办法。下面分三方面说明:
之一,后勤补给
从战争层面讲,隋唐大军面临一个同性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
开皇十八年,隋文帝派三十万大军,刚走到半路便遭遇了大雨,军中就出现了断粮情况,不得不半途而废。杨广开凿大运河永济渠段,其目的就是为战争做准备。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久攻安市城不下,当时已是深秋,面临马无草、军无粮的被动局面,不得不撤军。
龙朔三年(661),苏定方率海路大军早已包围平壤,而陆路大军在契苾何力的率领下,却止步于鸭绿江边,原因也是已到深秋,后勤补给跟不上。
以当时的运力,数十万大军过冬需要的棉衣粮草,绝无法实现。而在李勣消灭高句丽的战争中,却以稳站稳打,避免了这一问题。
乾封二年(667),李勣率大军进入辽东,一举攻克军事重镇新城,之后,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辽东,当薛仁贵取得金山大捷,与高句丽降将泉男生汇合后,并没有挟胜利之威继续前进,而是戛然而止。等到冬天的过去,第二年春天到来,给养足够了,才开始继续进攻,并一举拿下平壤。
这就将战争分成了两段,避免了补给线过长,输送不上去或被敌军切断,造成前功尽弃的危险。如果第二年战争仍不能结束,我想李勣仍会停止进攻,等待给养的。这样,虽然影响了一些士气,多花了一些银子,但却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高句丽内外交困
显庆五年(660),新罗不堪忍受高句丽与百济的联合欺负,向李治求救。当时,李治便定下了先灭百济,再灭高句丽的战略决策。
同年,李治派苏定方率十万水军,一个月便消灭百济。后在老将刘仁轨的坚持下,唐军在百济站稳了脚跟,使得高句丽的后院完全暴露在唐军面前,失去了往日的战略纵深与防御屏障。
而在高句丽的内部,权臣盖渊苏文去世,长子泉男生继承,但是次子泉男建却钻了空子,驱逐了大哥,自己掌了大权,泉男生投降了大唐。高句丽内部被争权夺利所困扰,离心离德。最终,国王高臧在李勣包围平壤一个月后,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勇气,选择了投降。
第三,高句丽舍长取短
盖渊苏文并不是一个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军事天才,他之所以能挡住李世民的进攻,其实与他的前任乙支文德能挡住杨广一样,只是发挥了高句丽军队擅长守城,短于野战的特点。充其量是一个头脑清楚的将军。
而盖渊苏文的儿子泉男生,脑子很不清楚。他太过年轻,没有丰富的军事经验,看到唐军的强大攻势便乱了阵脚,舍长取短,一味派出部队与唐军在野外决战。
李勣在辽东犁庭扫穴,泉男生不甘心失败,纠集了十五万大军进攻新城,双方在金山遭遇,野战中,薛仁贵一马当先,横扫千军,高句丽军死伤惨重。
扶余城之战,高句丽军欺负薛仁贵只有三千人马,不老老实实守城,竟在城外列阵,要与薛仁贵决战,结果被斩首一万多人,导致整个扶余川中四十多个城池望风而降。
泉南建不吸取前两次的教训,将手中仅剩的五万大军全部派出,要夺回扶余城,结果在萨贺水与李勣遭遇,被斩首三万多。
至此,高句丽的精锐部队已在野战中被唐军消灭殆尽,没有足够的力量守卫剩余的城池,高句丽的灭亡已是板上钉钉。如果泉南建按照以往的战术,利用一个个像钉子一样的城池,层层布防,来消耗唐军的有生力量,那么,李勣即便胜利,也不会那样轻松与痛快。
就这样,立国七百年高句丽终于被大唐消灭。李治完成了隋唐四代帝王的未竟事业,大唐的版图也臻于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