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出现了几次变法?为何总以失败告终?
宋朝时期改革变法一直没有停,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且对后世有着非常宝贵的指导意义和历史作用。但宋朝的变法大多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北宋,北宋的皇帝还算勤勉,历代皇帝励精图治,改革一直是政治生活中的主旋律,然而真正成功的却寥寥无几,甚至王安石被称作大奸臣,被列入了奸臣转之中。
到了南宋年间,骄奢淫逸之风盛行,虽有部分有识之士高呼改革,然而政治制度却日渐腐朽,最终导致两宋的灭亡。为什么被后世敬仰的一代名相在宋朝官场混得这么惨,为什么在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宋朝却不思变法,在两宋期间出现的几次变法对后世有着怎样的历史作用?
宋朝的改革
1。庆历新政
庆历年间,宋朝内外交困,与西夏常年交战,兵马钱粮耗费颇多;内部由于官员众多,大量俸禄的支出,使国库入不敷出。在这种背景下,范仲淹临危受命,提出变法十条。
明黜陟,以功绩论官职;以侥幸,限制门荫制度;精贡举,兴办学校加强教育选德才兼备的人为官;择官长,层层举荐选地方官;除了对选官制度的变革,还均公田,厚农桑改变分田不公,发展农业;此外提出修武备,轻徭役等十项举措,称之为庆历新政。
从政策中不难看出,变法虽然句句都在精准地针对宋朝政治制度中的官员多、赋税高的弊端,但是在新政之中,官员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失,造成各方的不满,由于打击面过广使得范仲淹等新政党派在朝堂上受到排挤,官员的大幅调换也引得仁宗怀疑,新政没实行几年就被废除。
2。王安石变法
在庆历新政失败后,仁宗无心变革,对王安石的改革政策也置若罔闻,直到神宗即位。神宗即位初,宋朝土地兼并严重,权贵豪强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同时拥有大量的财富,神宗格外欣赏王安石,决心富国强兵,授权与王安石,令他大刀阔斧的改革。
王安石的改革不针对人而针对法令,均输法使 *** 掌握流通权,通过政策是商品均衡流通;后又推出市易法 *** 干预零售价格,设立市易司,制定平价来反垄断;后又出台青苗法,借贷于民,提高农业产量。
这一系列的变法使得 *** 宏观上控制市场,简直就是古代的凯恩斯主义,在当时真的是有很先进的政策,然而思想超前不符合时代背景失败也是必然的。王安石变法反垄断,抑制土地兼并的做法根本上触动世家大族的利益,与现代不同,封建社会是以地主阶级为主体,这一变法显然触及到了地主阶级根本利益,最终变法失败,王安石成了“奸臣”。
3。孝宗中兴
南宋整体的风气就是偏安一隅,不思进取,骄奢淫逸,要说还算有所作为的皇帝也就是宋孝宗了,在孝宗时期,首先是为岳飞 *** ,重用主战派,发动北伐战争。在内政上,裁撤大量冗滥,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牵制丞相,国家主持发行纸币。总体来说,孝宗虽做出些改变,可以说是中兴之主,但是没有实质上的变革,秦桧党羽死灰复燃,阻挠变法,而且整体实力照金国相差太远,并没有达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令人失望的改革
要说两宋改革更大的特点就是令人失望,虽然两宋的改革具有许多的先进性和历史意义,但是宋朝 *** 改革不主动,改革者被贬,成果被推翻,到了南宋就更加的不积极了。从改革的内容上看,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受社会矛盾激化而改革
众所周知,宋朝的社会一直处于动荡的状态,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虎视眈眈,对外战争中长期处于劣势,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本想偏安一隅,在南方图强,又在元朝的铁蹄下化为泡影;朝中奸臣当道,蔡京,秦桧都是有名的奸臣;农民起义四起,王小波,郭茂山,方腊,等农民起义军一波接一波的起义,可谓是内忧外患,这也是宋朝虽然经济领先世界却落得个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宋朝 *** 为了巩固政权,维护封建统治,不得不变法。神宗时期,因为土地兼并又和西夏常年作战,已经严重影响国家的税收,所以由王安石宋神宗掀起了王安石变法时称熙宁变法。
仁宗时期,与辽国和西夏的作战并不顺利,还签下澶渊之盟赔了不少款,所以只能加重百姓赋税,民怨四起致使张海郭茂山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范仲淹,韩琦等掀起了庆历新政。南宋有孝宗的中兴改革,和理宗的端淳更化,都是受社会矛盾激化迫不得已才开始变革。
2。南北两宋各不相同
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南北宋为界,北宋的政治生活中一直伴随着改革和反对改革的斗争,两个党派相互制约,政局还算稳定,而南宋虽然有孝宗,高宗的变革,但是并不是主旋律,且规模不大,而北宋则是兴起了几次大规模的变革;
此外南宋改革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有许多的先进性,直到今天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庆历新政一改唐末五代十国至宋朝初年的诸多弊端。在一定时间内,对北宋的发展有许多的积极作用,尽管孝宗也有些理财治军的举措,然而积重难返的宋朝依然挽救不回来了。
从作用上看,北宋的改革使得宋朝成为经济之一的世界大国,南宋的改革反倒 *** 了政治矛盾,政治越来越腐败。
3。均以失败而告终
商鞅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小国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统一全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的国运昌盛。然而,无论是北宋的熙宁变法还是庆历新政,亦或是南宋的孝宗中兴改革,无一例外,全部以失败而告终。
因为本质上都触动了地主阶级世家大族的利益,世家大族左右朝堂的问题,在宋朝乃至之前的唐朝都解决不了,皇权不够强硬,甚至仁宗临阵倒戈,这都导致了变法之路在宋朝走不通。
以史为镜
1。结束乱世,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虽然两宋之际的改革受到种种阻力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果,然而这些改革的历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高光时刻。首先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割据的混乱情况,赵匡胤虽在形式上做到了大一统,但是留下诸多弊病。在北宋皇帝的改革下,终于建立了一个稳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宋朝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多国长期割据的现象;
并且,王安石的改革提出的 *** 干预市场的做法,对现在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有许多指导作用,也正是由于王安石等人对经济的改革才成就了,宋朝的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七亿亩,粮食产量提高保证了农业发展,促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全面发展,使得宋朝经济取得世界领先的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宋朝的文化的高度繁荣。
2。改革需要强有力的 *** 来领导,上下一心才能成功
宋朝改革之所以没有延续下去,和仁宗临阵倒戈,重用保守派,打压改革派有很大关系,,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争实质上是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利益的要求革新势力,同代表世家大族,大地主利益的守旧势力的斗争,皇帝作为中央 *** 更高首领,放任朋党之争,任由各派势力做大做强,王安石两次罢相,范仲淹被贬,神宗死后改革被全盘否定,皇权权威性受到损害,以至于后面皇帝的改革显得有心无力。
想当年,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后来虽为了平衡各方势力,秦惠文王处死了商君,然而变法却一直进行下去,秦国上下奋六世余烈终成霸业。所以说改革若想成功,好的想法需要有人牺牲有人坚持,在此之中皇帝的作用不言而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使上下一心,才会让改革成功。
总结
两宋时期的改革虽然大部分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却使刚刚结束动乱的华夏大地再一次走向统一,并且趋于稳定,在宋朝之后再也没有大的分裂割据的情况出现;并且在改革之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方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对当时有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的作用,于后世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变革,要本着国家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为了某一家某一姓亦或是某方势力,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更高统治者,应将权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此之中可能会有人牺牲但一定要有人坚持,上下一心才能使改革成功,国家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