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顺治皇帝和董鄂妃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9-07)130

在诸多皇帝面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清代就出现了两个痴情者,一个是清代的皇太极,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儿子福临,也就是顺治帝。

古时候的爱情,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如果另一半正好是自己钟意的那个人,那可真的是幸运了。而上面提到的两个痴情者因为正好位高权重,幸不幸运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对于涉及其中的其他人来说,这一定是不幸的。

一、美好的爱情故事

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年轻的顺治帝不满意摄政王多尔衮和孝庄对自己的控制,连同多尔衮和孝庄给自己的女人也不喜欢。因为要延续了满蒙联姻的,所以他们给的那些都是身强体壮的蒙古族女子。

顺治不想要这些女人,于是正处于叛逆期的他做出了让很多人都吃惊的事情,比如废了自己的之一任皇后。顺治虽然无法反抗多尔衮和孝庄的命令,但是对于自己的女人他还是有处理的权力的。

多尔衮和孝庄对于他这样的叛逆根本不在乎,他们只要求顺治帝的女人是蒙古族女子就行,换不换无所谓。

于是两人又安排他娶了第二任皇后。但是就在这时他爱上了自己弟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并将其抢了过来。这个“福晋”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董鄂妃。按照当时清朝的规定,在他大婚时,其他王爷的福晋要进宫侍寝。

顺治帝就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并爱上董鄂氏。他不顾多尔衮和孝庄的反对,将温文尔婉的董鄂妃纳入宫里,封为贤妃。而仅仅一年的时间,董鄂妃就上升到了皇贵妃的位置。要知道最开始清代是没有“皇贵妃”这个位分的,是顺治皇帝给董鄂妃开启的先例。

而顺治帝给董鄂妃开启的先例可不止这一个。在他做皇帝期间,他甚至要将他第二任皇后废除掉,立董鄂妃为后。虽然这件事经过孝庄和群臣的反对没能成功,但是顺治给董鄂妃的一点也不必皇后少。在当时,皇后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还有就是在董鄂妃的册封典礼上,顺治皇帝隆重的颁布诏书,大赦天下。这可真的是史无前有的,而且后也不见来者。董鄂妃也给顺治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顺治高兴到忽略其他儿子,对外说这是他的之一个儿子。

二、爱情故事的结尾

可是也许是因为这是顺治皇帝抢来的幸福,所以并不长久。他们的儿子很快就夭折了,本来就体弱多病的董鄂妃更是一病不起,在自己22岁的时候便去世了。顺治帝悲痛不已,甚至想要跟随董鄂妃一起去死,但是在孝庄的阻止下没能成功。

董鄂妃去世后,顺治皇帝大办丧事,动用了很多财力物力,那段时间百官都忙得下不了脚。他还坚持很长时间用蓝笔批奏折。这可惹恼了孝庄,因为通常皇帝的长辈去世,皇帝才用蓝笔写半个月。

顺治皇帝和董鄂妃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一个小小的妃子还能比得上皇太后吗?因为董鄂氏的去世,顺治皇帝的所作所为越来越“出格”了。他甚至想要剃度出家。还是因为孝庄拦着,才让贴身的太监代替自己去了。

也许上天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呼唤,顺治皇帝在董鄂妃去世后郁郁寡欢,身体情况也大不如从前。在董鄂妃去世三个月后,顺治帝便不幸感染了天花,也一并没了。

三、爱情故事的牺牲者

顺治帝和董鄂妃陷入了爱河不可自拔,也同时害惨了其他人。首当其冲的就是董鄂妃原来的男人,博穆博果尔。因为顺治抢了他的女人,他不堪受辱自杀了。

第二个就是董鄂妃的妹妹——贞妃。她因为是董鄂妃的妹妹,比董鄂妃晚进宫,长得十分貌美,性格也十分温顺,但是她一直生活在姐姐的身影下。当时顺治皇帝的眼睛里只有董鄂妃,没有其他任何女人。

对于这个妹妹,顺治皇帝爱屋及乌,对她很是照顾。所以贞妃对比与其他的妃子来说,生活更加自在一点。董鄂妃去世之后,顺治皇帝才终于看到了这个妹妹。

因为这两姐妹长得比较相似,顺治皇帝把他对董鄂妃的思念都转移到了贞妃身上,把贞妃当成了董鄂妃的替代者和自己情感的寄托。对贞妃的传唤几乎是每天都有,即使是这样,顺治帝也只是和她说说话,聊聊天,很少宠幸贞妃。

孝庄那时在心里时极不满意的,但是她也不敢轻举妄动,害怕顺治皇帝一个不注意就做出什么过激行为。孝庄皇太后这一生都是一个女强人,不幸的是遇到了痴情的丈夫皇太极和痴情的儿子顺治皇帝(福临)。孝庄虽然对儿子失望,但是也害怕儿子和自己离了心,不敢多管顺治皇帝的事情。

等到顺治真的去世的时候,孝庄就把这一切责任都推到了董鄂妃身上。顺治临死之前写下的遗诏,被孝庄换成了罪己诏,并将顺治皇帝的死亡都推到了董鄂妃身上,企图让董鄂妃的名声变臭。不光这些,孝庄甚至还想将董鄂妃的家族满门抄斩。

顺治皇帝和董鄂妃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没有别的办法,为了平息孝庄的怒火,贞妃主动要求殉葬,这才保全了董鄂妃的家族。贞妃也成了清朝中唯一一个殉葬的妃子。说起来可笑,这个妃子从来都没有得到过宠爱,但是因为别人的爱情,却要殉葬给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不可否定,爱情很伟大,可以给人无限的力量,但是它也很可怕,因为爱情也能够摧毁一个人。陷入爱情海里的顺治皇帝不知道他给别人带去多少麻烦。

他的弟弟、董鄂氏的妹妹、董鄂氏家族还有因为皇帝一句话就忙里忙外的大臣们,最可怜的还有那些为董鄂妃殉葬的太监宫女们。

顺治皇帝只顾着自己的开心,他以为自己终于逃开了孝庄和多尔衮的管控,却不知道他已经陷入了另一个极端里面。得到了爱情固然高兴,但是顺治皇帝处理问题的方式一定是有问题的。董鄂妃死后,顺治的处事方式难道不是让孝庄更加讨厌董鄂氏吗?

顺治皇帝的想法还是有些不够成熟,他只顾自己的感动和痛苦,却没有顾及其他人的生死。如果董鄂妃能够看到顺治皇帝把她的家族推向火坑,不知道董鄂妃还愿意做顺治的妃子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9/208858.html

“顺治皇帝和董鄂妃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的相关文章

雍正上位后囚禁了很多人 乾隆为何又将人给放出来了

雍正上位后囚禁了很多人 乾隆为何又将人给放出来了

对乾隆为什么要放了雍正圈禁起来的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康熙的儿子被圈禁的皇子有: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皇十子爱新觉罗·胤、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其中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是...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三十年皇帝 刘禅是怎么做到的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三十年皇帝 刘禅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病逝,平庸的刘禅为何还能当30年的皇帝,2个原因很重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引言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享年54岁。自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承担起了托孤的重任,先是平定南蛮叛乱,修复与东吴的关系,然后五次北伐中原,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天...

有哪些与田豫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田豫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初从刘备,因母亲年老回乡,后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劝说鲜于辅加入曹操。曹操攻略河北时,田豫正式得到曹操任用,历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后来田豫常年...

朱建平:汉末三国时期相师,精通相术,效果灵验

朱建平:汉末三国时期相师,精通相术,效果灵验

朱建平(生卒年不详),汉末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省)人。精通相术,于街巷之间为人相面,效果非常灵验。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时,他在街头巷尾给人们看相。曹丕做五官将时,请他看相,朱建平说:将军寿命80,40会有小难,愿您多多保护。 又说曹彪:您居于自己的封国,到...

陈祗: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世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

陈祗: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世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

陈祗(?―258年),字奉宗,汝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大司徒许靖兄长的外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陈祗早年受费祎的赏拔,董允死后担任侍中,逐渐成为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官至尚书令、镇军将军,权力甚至超过大将军姜维。陈祗支持姜维的北伐中原,假意与宦官黄皓交好,导致黄皓开始...

夫差将勾践击败之后 夫差为何没有灭掉越国

夫差将勾践击败之后 夫差为何没有灭掉越国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夫差击败勾践后,为什么不直接灭掉越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说起吴越两国的传奇故事,除了老吴王阖闾被越王勾践阵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夫差击败勾践,双方进行和谈的故事了。按照《左传》的描述,这事儿没什么可说的,双方只是打了一场小仗,吴国虽然赢了...

宋朝时期的士大夫是什么地位?权利有多大?

宋朝时期的士大夫是什么地位?权利有多大?

士大夫作为宋代的政治主体和文化精英,宋朝之兴盛自然离不开其贡献。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北宋是自汉唐盛世之后的另一个盛世王朝。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可见宋朝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宋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得益于宋朝...

贺循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贺循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贺循(260年-319年8月28日),字彦先。会稽郡山阴县人,两晋时期名臣,孙吴后将军贺齐曾孙、孙吴中书令贺邵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贺循早有名声,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兼并称“五俊”。初任五官掾、阳羡县令、武康县令、太子舍人等职,在地方颇有政绩。后退居会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