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姚广孝帮助朱棣登基有功 最后为什么会拒绝还俗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9-11)171

对妖僧姚广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妖僧姚广孝帮助朱棣上位之后,姚广孝为什么会拒绝还俗?

1382年,马皇后病逝,燕王朱棣来南京奔丧。葬礼上,一个三角眼的和尚偷着对朱棣说:“如若能跟随大王,我必送大王您一顶白帽戴!”朱棣听后大吃一惊,撇了一眼和尚后默不作声。

一向聪慧过人,谋略超群的朱棣马上听出了那个三角眼和尚说戴白帽的画外音。他此行是为了给马皇后奔丧的,本就该戴上白帽的,和三角眼和尚说的戴白帽绝对不是同一个白帽。

既然三角眼和尚敢说送他一顶白帽戴,这个帽子必然是世间少有,才能让三角眼和尚如此胸有成竹。白帽白帽,他是王爷,王爷戴白帽不就是个“皇”字嘛。

恍然大悟后的朱棣,当即心内一惊,现如今是他的父皇朱元璋掌权,太子朱标也是早已选好的皇位继承人,可那个三角眼和尚既然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还只对他说,不可不防啊!

可朱棣的好奇心已经被那个三角眼和尚给成功挑起来了。于是,他在给马皇后奔丧后就把那个三角眼和尚带回了燕王府。

那么,三角眼和尚到底是何方人物呢?三角眼和尚就是姚广孝,姚广孝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里,可他却没有子承父业去学医,反而在14岁那年落发出家,成了一名和尚。作为和尚的姚广孝,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和尚,他对佛法毫无研究,反而拜了一个道教师傅,学习阴阳术。

姚广孝帮助朱棣登基有功 最后为什么会拒绝还俗

姚广孝早年当和尚期间,曾游历四方古刹,在嵩山寺曾遇相士袁珙。袁珙评他是: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姚广孝听后很是高兴。

刘秉忠是谁呢?他就是在元初辅佐忽必烈的高僧刘秉忠。姚广孝的志向其实就是一直以刘秉忠为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姚广孝为了向榜样靠拢,平日里对喜结交能人异士,人脉甚广。只惋惜,野心勃勃的姚广孝并没有一开始就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天下大乱,姚广孝自认时机已然快到了。可没多久,朱元璋就把这乱成一团的农民起义军都给整段平定好了,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登上皇位后,重民耕种,发展经济,朝堂稳定,民心和乐,姚广孝就没有一展拳脚的机会了。

姚广孝帮助朱棣登基有功 最后为什么会拒绝还俗

不甘心的姚广孝选择了隐忍,成大事者必然在隐忍方面是个高手。这一点姚广孝做得非常到位。他等啊等,终于等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棣。姚广孝之所以选择把目光和心思都集中在朱棣身上是有他的推测根据的。

朱元璋虽说早早就立下太子,按道理而言皇位继承人绝对是太子。可太子身子骨并不强健,那么其他王爷中,最有能力能和太子匹敌的也就是燕王朱棣了。瞄准目标立即出击是姚广孝的行事作风。在被选中为马皇后祈福的和尚后,姚广孝看到前来奔孝的燕王朱棣,当即主动出击,表面自己愿跟随他,还会送他一顶白帽子戴。

姚广孝帮助朱棣登基有功 最后为什么会拒绝还俗

朱棣的心绪被姚广孝打乱后,就对姚广孝有了关注,等离开京师时就把姚广孝带回了燕王府,然后把他安排进了寺庙当住持。姚广孝也不是个合格的住持,而是成天混迹在燕王府,见缝插针地给朱棣做思想动员。公元1398年朱元璋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皇孙朱允炆成了新任皇帝。

刚上任的朱允炆就开始大肆削藩,眼见就要对朱棣下手了,姚广孝就劝朱棣起兵造反,不然就等着被朱允炆给收拾了。朱棣顾虑重重,起兵造反名不正言不顺,再说自己是地方军,军力悬殊大,起兵造反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事,下决定太难了。

姚广孝这个时候就开始推波助澜了,他把朱棣的一个个顾虑都给打消了。他利用每一次时机来鼓动劝说朱棣,其次还找了帮手,这个帮手就是袁珙。袁珙是相士,姚广孝让他给朱棣看相。袁珙见了朱棣当即夸赞有加道:“龙行虎步有天子相,四十胡须过肚脐,必能登上皇位!”朱棣被袁珙这样一相面,当即心内一喜。

姚广孝帮助朱棣登基有功 最后为什么会拒绝还俗

姚广孝为了鼓动朱棣,愣是连突然的狂风大作,屋瓦落地都说道:“古人说风从龙云从虎,如今风云汇聚,正是真龙要起兵的兆头啊!”朱棣在姚广孝坚持不懈的鼓动下,下定决心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打着的是清君侧的名义。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较大的战役,可朱棣没被打趴下,每当朱棣遇难不进时,都是姚广孝在边上出谋划策,使得朱棣最后成功打入京师,成了新任皇帝。朱棣登基后,就想犒劳那些功臣将士,大家都喜笑开颜。可到了姚广孝,他却统统都拒绝了,无论是高官厚禄,还是金银财宝亦或美人,姚广孝一个都不要。他白天穿着朝服上朝为官,下朝就穿上僧服为僧,直到84岁去世。

伴君如伴虎,和朱棣这样雄才大略,又刚愎好猜的帝王相处,需要大智慧。姚广孝被称为“妖僧”,懂得阴阳术术,具有改天换地之才,就如明初的刘伯温,很难让皇帝放心。而且,他辅佐朱棣登上帝位,参与了大大小小的计谋,对朱棣的事了解太多,如果他迷恋权位,会引起朱棣的猜忌,最终引来杀身之祸。当初的刘伯温就是因为太聪明,能力太大,而遭到朱元璋的毒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9/209647.html

“姚广孝帮助朱棣登基有功 最后为什么会拒绝还俗” 的相关文章

后世是如何评价单雄信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单雄信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单雄信(?—621年),曹州济阴县人,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骁勇矫捷,善用马槊。勇武过人,号称“飞将”。交好同郡徐世勣,誓同生死。隋朝末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授左武候大将军,参加偃师之战。兵败归降王世充,授大将军。对抗唐军进攻,险些杀害秦王李...

李世民为何没有把单雄信纳入麾下还杀了他?

李世民为何没有把单雄信纳入麾下还杀了他?

单雄信,曹州济阴县人,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京剧名折《斩雄信》(《锁五龙》中的一段)中有一段唱词,大致内容是说,单雄信在上法场前,将其昔日的结义兄弟们,一个个骂得狗血淋头,痛斥他们(徐茂公、秦琼、罗成等人)的种种忘恩负义。所谓时势造英雄,识英雄更重英雄。在我国古...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的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得以善终,为何却被乾隆厌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次新皇帝的上位都代表着一次政权的变更。我们所熟知的“康乾盛世”,三位皇帝,祖孙三代,用人制度、治国手段都大有不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尽管...

徐庶: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来为何进入曹营?

徐庶: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来为何进入曹营?

徐庶(?—约230年),字元直,豫州颍川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徐庶本名徐福,出身寒门。 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

匡衡在历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匡衡在历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凿壁偷光,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西京杂记》。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无疑,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正解。西汉大经学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发奋苦读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偷光”看起...

三国演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为何没有担任先锋?

三国演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为何没有担任先锋?

赵云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在正史中,诸葛亮派赵云和邓芝据箕谷,以作疑军,而自己亲率主力,进攻祁山。在演义中,诸葛亮北伐点将,却没考虑赵云,并未通知他,因此,赵云主动找来,要求担任先锋,诸葛亮不允,赵云说,如果不让我当先...

朱标死后朱元璋明明还有别的选择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

朱标死后朱元璋明明还有别的选择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

对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作为白手起家的帝王,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一路见证了朱元璋的一无所有的辉煌,而且两父子的感情也非常深厚,所以在垂老之际,朱元璋立储君的目的也非常清晰,而且只要不出意外,皇位一定会交到朱标手中,当然天不遂人愿,朱标早死,...

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李善长就是朱元璋故意要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李善长当时已经77岁了,而且已经辞职退休回家了。这样一来,他在朝廷中不可能再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自然不会影响到朱元璋的统治,朱元璋根本没有必要除掉他。其二,李善长退休以后,就一心一意地栽花养草,不问...

评论列表

梁涛
梁涛
4天前

姚广孝作为妖僧,其阴阳术才华卓越无比,他辅佐朱棬登基有功且拒绝还俗的决定体现了他的大智慧和高瞻远瞩的见识,明史记载了他的事迹和性格特征表明他是一个深思熟虑、富有策略的人懂得权衡利弊得失并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谋略能力因此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纷争保全自身生命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确实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历史人物学者应当深入研究其价值所在为后世提供借鉴和思考的空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