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为何贾似道却能成功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9-16)180

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很多士大夫的利益,所以遭到了反对。宋朝的税收大头就是茶引和盐引,这部分税收收入大部分被官僚阶层以兑换只能找几个办事机构才能兑换现金给收刮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用现在的理解就是做债卷的市商,他们才有权利在市场销售,别人只能拿着茶引盐引找他们兑换。王安石的变法主要是在变革原有的支配者集团制定或沿袭下来的各种关系制度,包括生产与非生产方面。原有的关系制度服务于支配者集团,适合其生存,获利、享受。

但是,相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利益、社会生产发展、国家强大等,这种关系制度表现出落后、腐朽,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削弱国力的增强。无论是王安石变法、还是商鞅变法、亦或近代的戊戌变法,其性质都是一样的。

王安石变法只是调整利益分配,却遭遇了士大夫集团的普遍仇视。而贾似道回买公田,则是直接向有地阶层的士大夫开刀。所以,其遭到的 *** 只能更猛烈。如果王安石变法还算改革的话,那么回买公田则是直接革命。因为只有革命才能逆转不平等,让国家更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南宋为什么能下这么大的决心?答案是战争逼的。

公元1258年蒙哥攻宋之后,南宋不仅经济破产,而且财政破产。再不集中资源, *** 就养不起军队。而养不起军队的结果就是被灭国。这种形势之下,南宋只能壮士断腕。同时,贾似道实现了真正的大权独揽,他这个宰相要比王安石的权力大多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为何贾似道却能成功呢?

蒙古灭金的时间:1209年完颜永济即位,次年成吉思汗正式对金开战,也就是战争在 1210 年才开始。不到五年(1215 年)就拿下了中都,把金国逼到南迁逃跑,花了还不到五年,金国半壁江山已丧。次年,成吉思汗的目光开始西移,很快大规模西征开始,实际上只留下木华黎率几千人经略中原,蒙古与金之间战战和和达十年。

也就在这十年之中,金国先后失去了东北、华北、山东等地的控制权,木华黎的几千人越战越强,到 1224 年成吉思汗回跸,首攻西夏,对金战事仍未全面恢复。直到成思吉汗逝世,窝阔台即位,才在1230 年重新对金开战,这时金国的领土已只剩下河南、陕西的一隅之地了。

又是五年,到 1234 年年初金国正式亡国,金哀宗蔡州自缢而死,完颜一族全无孑遗。统计起来蒙金大战的时间,前五年,后五年,不到十年彻底亡金。就算加上中间木华黎经略中原的十来年,蒙古灭金的时间不过二十四年而已(1210-1234)。但是蒙古灭宋,却花了40余年时间。

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为何贾似道却能成功呢?

贾似道在鄂州建功时李庭芝未能参与鄂州之战,因此鄂州之役时与贾似道建立亲密联系的孙虎臣、吕文德、夏贵渐渐挤占了李庭芝在贾似道集团中的地位,导致贾似道和李庭芝逐渐疏远。杜杲之子杜庶也是这个情况,不过杜庶在两淮时与贾似道关系似并不密切,遂因打算法竟死于狱中。

不过,杜庶和贾似道并无私怨,不像高达、曹世雄、向士璧在鄂州之战时轻慢贾似道,杜庶之死,更像贾似道秉公行事清理账目所致,其大约是入狱之后因心情郁闷病逝的。

襄阳被围期间,贾似道作为朝廷一把手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去整合淮左淮右战区统一行动,连续十四次的救援襄阳行动都是添油战术。襄阳失守以后,没有做好长江防线。武昌作为江南下游门户,也不严防死守,就靠着庐州夏贵一等人自发忙活。

再者后面他指挥的丁家洲之战,宋军输得是莫名其妙,彻底把大宋赔的只剩裤衩了。虽然前几年有出土的墓志铭,说当年战场贾似道并没有亲自指挥,他当时在后方调度粮草物资。但是作为出征的统帅,大宋政权能否生存的最关键一战,名义上他是更高指挥,输掉战争的更大的责任人他还是跑不掉的。

贾似道适合当能臣,当将帅,唯独不适合当宰相,因为宰相是需要总领全局,调和各方,而贾似道虽然在治戎治国上面有两把刷子,但唯独不擅长调和,反而把本已脆弱南宋军政官场搅的支离破碎,甚至逼反了大将刘整。

贾似道这个人,自以为是,一意孤行,打压异己,任人唯亲,贪污腐化,品行实在是谈不上有多高尚,属于有才无德型的,但当时南宋官场上确实找不到另一个比他更适合当宰相的人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把南宋灭亡的锅全扣在贾似道身上,也有失公允,毕竟他也是尽力了。但谁让他是宰相,既然能当这个宰相,也有能背这个锅。

王安石和贾似道触及了土地兼并这个封建社会的雷区不说,贾似道同时还想治理军队里的腐败。军队里的腐败历朝历代都是一个潜规则的存在了,贾似道去捅这个马蜂窝,典型的不作不死。

贾似道弄下台的那些将领,可以说贾似道是在借机排除异己,但没法说自己是被冤枉的,因为他们贪污军饷的确存在,从蒙古灭宋后来一系列的战役中,那些军中将领的表现,谁都说不上多好。反而是贾似道的亲信,吕文德兄弟,苦守襄阳六年,表现最值得称道,至于后来吕家投降后,积极地参与灭宋战役,从他们个人的角度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身为降臣,在蒙古唯才是举的政策下,他们只有证明自己价值、以及没在宋蒙之间首鼠两端才能生存,吕家倒是完美演绎了古人的一不做二不休。

后来那么多投降蒙古的将领,同样各个都一下子由绵羊变成狼,统计这些降将,大多数都是贾似道的政敌。贾似道得罪了政、军、民,几乎整个国家的阶层,无怪乎被骂成奸臣了。我在想一个可能性:贾似道有没有可能是一腔抱负拯救这个国家,类似于诸葛亮(当然私德肯定没法比,他也不是个圣人,一来会犯错,二来会有自己的欲望),无奈最终失败了,可是一系列积极的努力,却得罪了一个国家各个阶层,最后被印在奸臣的耻辱柱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9/210524.html

“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为何贾似道却能成功呢?” 的相关文章

孝庄太后都已经死了37年之久 康熙为何迟迟没有下葬

孝庄太后都已经死了37年之久 康熙为何迟迟没有下葬

你真的了解孝庄太后停灵37年,康熙为何迟迟不将祖母下葬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清朝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典故。在满清入关之后,多尔衮曾上深山向一位神秘道人咨询大清国运。老道答曰:“得之于摄政王,失之于摄政王;得之于孤儿寡母,失之于孤儿寡母。”皇太极听得是一头雾水,自然听不懂老道...

雍正将岳钟琪关了两年,是因为什么?

雍正将岳钟琪关了两年,是因为什么?

在封建王朝,皇帝贵为九五之尊,总揽大权,是站在权力顶峰的存在。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满清定都北京后,一直实行着“崇满抑汉”的政策。虽说汉人在清廷中可以当官,但那些手握重权的官职,一般都是由满人出任。尤其到乾隆皇帝即位后,还专门命人编撰了一部《贰臣传》。那些...

范文程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范文程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范文程,清朝开国重臣,帮助清朝统一了全国。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作为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文程是最早投奔满清的汉人之一。他为了帮助满清打败明朝,一生鞠躬尽瘁。有人认为他为国家统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人则认为他是汉奸。那么,范文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算不算汉奸呢?范...

魏忠贤不死明朝名将就不死吗 明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魏忠贤不死明朝名将就不死吗 明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末名将就不会死是真的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别太想当然了魏忠贤不死明朝依旧要亡。魏忠贤是明朝末年阉党的风云人物,但是魏忠贤自上位后就没有干过有利于明朝的好事,魏忠贤此人是南直隶河北沧州人,他早年并不叫魏忠贤,魏忠贤这个名字是后...

丁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权臣,一生统兵与北方政权征战

丁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权臣,一生统兵与北方政权征战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丁奉年少从军,骁勇善战。太元二年(252年)东兴之战,丁奉大破魏军前屯,迁灭寇将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斩杀权臣孙綝,替孙休夺回了皇权,官拜大将军,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永安三...

八王寺是什么地方?与阿济格有何关系?

八王寺是什么地方?与阿济格有何关系?

阿济格,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清初宗室将领。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坐落于沈阳大东区小北街上的八王寺,是一座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的佛寺。据辽宁档案馆的档案记载,八王寺本身应该称为大法寺,那么它又是怎么成为了八王寺?而“八王”又指的是谁呢?说起来,大法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

文翁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贡献?

文翁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贡献?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也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舒县人。他在年少时就十分喜欢读书,之后在担任郡县官吏时受到提拔,汉景帝时期他担任蜀郡守,成为了蜀地的“最高长官”,而他自...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那么厉害 最后千古流芳的人为何是诸葛亮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那么厉害 最后千古流芳的人为何是诸葛亮

还不知道: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旷世奇才,为什么最终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传世名著之所以得以传世,并不是大众赋予它的,而是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得到了认可。而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就称得上是一部传世经典。书中诸葛亮、司马懿两人,分别在蜀魏阵营中掌管军...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