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秦国最初是个偏僻小国,它是如何崛起的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9-18)201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秦国最初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并不明显,因为秦国处于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在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封建时期它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在一时间,他的国力落后于处于中原地区的其他七国。可是就是这样的秦国,他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兼并了六国,完成了祖国的大一统,秦国的国力能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其实得益于商鞅变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以法治国,一时间他鼓励所有的秦国子民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军功,改变家族的命运。所以秦军的战斗力在当时的战国期间是所向披靡的。可是商鞅所提到的有道之国,为什么没有在秦朝后来长久发展下去呢?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商鞅纵然有治世之才,但是如果他没有遇到秦孝公的话,我相信在历史上,商鞅或许是寂寂无名之辈。商鞅出生在卫国,因为幼年时期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了法学,这一段经历,为商鞅后期实行的以法治国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秦国最初是个偏僻小国,它是如何崛起的呢?

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描述了商鞅之一次见秦孝公的场景,商鞅之一次见秦孝公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反尔和秦孝公大谈尧舜治国之道,当时的秦孝公听商鞅讲的治国之道甚觉乏味,甚至会打瞌睡。可是出于礼貌,秦孝公并没有打断商鞅,在商鞅走之后,秦孝公对身边的近臣说你给我找的这个人,完全没有任何用处。

此次商鞅去见秦孝公大谈尧舜之道其实是在试探秦孝公,他想要慢慢的了解秦孝公内心真实的需求,秦孝公是不是一个能够帮助他实现有道之国的人?第二次商鞅去见秦孝公的时候,他没有谈尧舜之道,紧接着他又开始讲夏禹,商汤,周文王等等这些历史上比较贤能的君王。

尽管商鞅讲的非常有道理,但是这并不是秦孝公所要的,此时秦孝公听得大为恼火。第二次把商鞅送走的时候,秦孝公仍然对身边的近臣大骂一顿。在商鞅第三次见秦孝公的时候,便提出来了自己有道之国的主张,他讲起了春秋五霸已经是强弩之末。

而时代的巨轮仍然在不停的发展,此时就需要一个强国出现,兼并其他国家这一番言论听的秦孝公热血沸腾,秦孝公非常愿意听富国强兵之道,因此不自觉地听商鞅的言论,听得入了迷。在和商鞅畅谈了数天之后,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一点也不疲惫。

商鞅对于秦孝公阐述的观点主要是,如果想要做一个贤能之臣,那么夏禹,商汤以及周文王给了很好的例子,并且后世之人几乎不可能超越他们,如果想要制衡其他列国的话,必须要以法治国,只有这样子才能够富国强兵。因此,能使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便是有道之国,而并非儒家以仁治国。

公元前359年,秦国颁布了垦草令,在这一律令中,很明显的重农抑商。在税收上他们就划出来了等级,农民可以每年少交一些税收给国家,而商人每一年要多交一些税收给国家,同时他们还禁止士大夫给农民讲学,禁止向农民传授文化。

其实商鞅这么做是在思想上倾轧农民,希望农民只能乖乖的守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思想过于跳跃。如果每一个农民都有知识文化的话,那么便不好管理了。其实对于商鞅而言,他们并不需要农民有过多的文化,只需要他们守好本职工作,做一个工具人就可以了。

这是商鞅有道之国的明显特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商鞅把法家的思想运用到了极致。并且法家思想使得秦朝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自从商鞅提起了有道之国的观念之后,后来的秦朝国君在不断的更新法令,逐步的完善,直到秦始皇时期,秦国完成了兼并六国的重任。

秦国最初是个偏僻小国,它是如何崛起的呢?

结语:其实秦始皇在完成祖国大一统期间所实行的多种手段,都能够看出商鞅的遗迹,比如他焚书坑儒,其实这正是在思想观念上高度的控制人民。商鞅的有道之国没能够得以长久地留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他并没有尊重人民的意愿,没有尊重人民的思想。

在高压政策下,人民必然会反抗,因为人和工具是有本质区别的。有道之国,高强度的扩大了军权而将人民的利益嫉妒缩小化,在这种两极化分布不均的情况下,秦国的内种自然会出现问题。商鞅的格局还是比较短的,他仅仅看到了眼前的得失,并没有以一个大国的格局长远发展下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9/210859.html

“秦国最初是个偏僻小国,它是如何崛起的呢?” 的相关文章

范宗尹是什么人?他的丞相之位是怎么来的?

范宗尹是什么人?他的丞相之位是怎么来的?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南宋宰相。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029年),宋高宗赵构任命了一位叫范宗尹的官员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一职。第二年,即建炎四年(公元1030年),因时任首相吕颐浩被罢免,范宗尹按序顶上,成为代理首相。没多久,范宗尹就因...

牵弘: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个性刚毅,颇有父风

牵弘: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个性刚毅,颇有父风

牵弘(?-271年),字号不详,安平郡观津县人 。魏晋时期将领,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个性刚毅,颇有父风。曹魏景元年间,累任陇西太守,抵御蜀将姜维进攻。跟随邓艾灭亡蜀国,拜蜀郡太守,迁振威护军。西晋建立后,出任扬州刺史,击退东吴将领丁奉...

吴班:蜀汉时期外戚、将领,在蜀汉将领中有较高地位

吴班:蜀汉时期外戚、将领,在蜀汉将领中有较高地位

吴班,字元雄,生卒年不详,兖州陈留郡(治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领军,随刘备参加伐吴之战,后又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参加北伐曹魏的战争,并于公元231年(建兴九年)的北伐中大破司马懿。官至骠骑将军,封绵竹侯。吴班以豪爽侠义著称于当时,又因族...

马超: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马超: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腾之子。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马超入京为官,但都被马超拒绝。而后马腾入京被封为卫尉,马超就统领了马腾的部队。建安十六年(211年...

刘备在要攻打东吴的时候 诸葛亮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刘备在要攻打东吴的时候 诸葛亮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到底是什么态度?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是刘备人生最后一战,也是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一场战役。此战过后,魏蜀吴三国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稳的对峙时期。历来人们对于刘备伐吴,多是批评的,认为刘备不该以怒兴师,招致惨败,把蜀汉精锐丧失殆尽...

庆贵妃陆氏出身不高,为何能一生享尽殊荣?

庆贵妃陆氏出身不高,为何能一生享尽殊荣?

庆贵妃陆氏是乾隆后宫里非常特殊的一个妃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庆贵妃陆氏的出身,在《清史稿》中并没有记载,只是说她是陆士隆之女。陆士隆是汉人,也并不是权高位重的官员,因此,陆氏坐定了是汉女出身。根据满清后宫祖制,皇帝的嫔妃必须从满洲八旗显贵中择选。因此汉女想在后宫占一席之地,...

司马懿在夺权的时候 期间为何没有多大的阻力

司马懿在夺权的时候 期间为何没有多大的阻力

还不知道:为什么司马懿篡魏的过程中没有太大阻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原因很简单,因为司马懿自己篡魏这个行为就是曹魏自己鼓励的结果。我们要知道,今天我们去看待过去的历史,本身就带着一份上帝视角了。今天我们能够获得的历史认知,也是漫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结果,如果我们生活...

康熙见到乾隆惊得放下了酒杯 康熙到底发现了什么

康熙见到乾隆惊得放下了酒杯 康熙到底发现了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第一次见孙子乾隆,为什么惊得放下了酒杯,他发现了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封建时代的帝王总是承受着后人更多的讨论,他们一生的作为或好或坏都会成为后代人的谈资。这其中,有如商纣王这样的昏庸的皇帝,也有如武则天这般开天辟...

评论列表

小鹿
小鹿
1天前

商鞅以法治国,推行垦草令等法令重农抑商的举措虽使秦国国力大增并成功兼并六国完成大一统伟业,然而其法家思想过于强调控制人民思想与利益而忽视民众意愿导致高压政策下反抗必然产生内乱隐患最终未能长久发展下去体现了格局视野的局限性值得深思反思历史教训引以为戒!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