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定都汉中,刘备却定都成都,二者之间有何不一样?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的选定都是有他的特定原因的。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巴蜀之地,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巴蜀地区由于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时常被古代君主视为帝王之基业。历史上定都巴蜀地区的政权并不在少数,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汉初的刘邦建立的汉国以及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不过虽然这刘家的祖先和子孙都是在巴蜀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不同的是,两人最后选定的的都城的位置却相距甚远。
当刘邦被西楚霸王封为汉王之时,刘邦选择定都在汉中盆地的南郑。而当刘备在攻下益州和汉中占据巴蜀之地后,虽然曾自立汉中王,但最终还是将蜀汉政权的都城定在了成都。那么为什么刘邦和刘备都占据了巴蜀之地,最终却一个定都在汉中南郑一个定都在四川成都呢?
要分析刘邦和刘备在定都这件事上之所以会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就要将他们的选择放在他们所处的时空进行考虑,看看是什么影响到了他们的选择。首先,我们来看刘邦当时所面临的处境。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是在公元前206年,这一年项羽尊楚怀王熊心为义帝,但却又在之后派人杀死了义帝,诸侯名义上的共主不复存在。在杀死义帝后,自封西楚霸王的项羽大肆分封,包括刘邦在内,一共分封了十八路诸侯。
但令项羽没想到的是,刚刚分封完诸侯,天下便再次陷入了战乱。首先是被项羽一分为三的齐国开始相互攻伐,作为齐国国相的田荣由于没有受到分封(因为他拒绝了带兵入关),心怀不满,于是田荣率兵驱逐了项羽分封的新的齐王田都,并且试图阻止由他拥立的原来的齐王田市去就任由项羽分封的胶东王,阻止失败后,恼羞成怒的田荣杀死了田市,并自立为齐王。最终田荣杀死了三齐残存的济北王田安,兼并了三齐之地。
而与此同时,赵国原来的大将军陈馀也因为分封之事和赵国的国相张耳起了矛盾,已经彻底和项羽撕破脸的田荣选择支持陈馀来搅乱项羽的安排,田荣还支持了梁国地区的义军首领彭越反楚。而燕国也发生了内乱,关东地区又再次陷入了互相攻伐的乱战中,由项羽确定的新秩序仅仅几个月便被打破。
对于这个时期的占据巴蜀之地,远离战乱中心的刘邦来说可以说是天赐良机,成为了汉王刘邦根本就没有彻底放弃争夺天下的野心。而这个时候,定都南郑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我们从今天的地图上可以知道,汉中地区是被划分到陕西省的,也就是说相比于位于四川盆地中心的成都,汉中盆地的南郑其实距离关中地区更近。
而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关中地区可谓是沃野千里,而且加上函谷关的地形优势,可以说是易守难攻,秦国当时就是靠着对关中地区的经营,最终才得以击败六国统一天下,可以说如果刘邦得到当时的关中地区,再加上他原本就拥有的巴蜀地区,基本上帝王基业就达成一半了。
所以,对于当时的刘邦而言,定都于汉中地区的南郑,有利于快速进攻关中,而刘邦要是将都城定在成都,那么出兵不仅会受到艰难的蜀道的阻碍,还不能达到兵出奇招的效果,要是被项羽所警觉,很容易功亏一篑。正是定都于南郑,才有了后来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的出现,刘邦才得以以雷霆之势拿下关中。
而刘备建立蜀汉之时的形势又和刘邦成为汉王时大不相同了。刘备称帝时为 秦始皇二十六年(221),在前一年的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并最终逼汉献帝刘协禅位,曹魏政权最终取代了东汉。这时的刘备虽然坐拥巴蜀之地,但当时的大环境却远远不如刘邦成为汉王之时。
首先是北方的曹魏政权,曹魏政权经过曹操多年的经营,并且通过官渡之战,以及远征乌桓等一系列战争,最终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曹操一生并未称帝,并且在赤壁之战中落败,但由他经过他治理的北方最后被交到曹丕建立的曹魏政权时,早已经成为三国中实力最为强势的一方。
对于拥有整个北方且实力如此强势的曹魏政权,仅仅只拥有巴蜀地区的刘备自然是只能处于守势的一方,而且当时的刘备还因为孙权的偷袭而失去了荆州地区和自己手下的大将关羽,导致孙刘从赤壁之战以来便建立的联盟关系彻底破裂。所以,在建立蜀汉政权之初的刘备其实处于一种类似于四面楚歌的境地,既要提防北方的曹魏政权可能的进攻,又要为二弟报仇从而攻打东吴。
所以,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定都在被群山环绕,拥有天险作为屏障的四川盆地的成都作为都城其实是最为保险的,不论是向北面对曹操的进攻还是向东与东吴的作战都拥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和反应时间,并且还能享受来自成都平原的充分的后勤保障,显然比定都于更加靠近曹魏政权的汉中地区要好得多。
所以,刘邦和刘备虽然都占据了巴蜀地区,但两人面临的时局不同,从而导致两人最后选择定都的地区的不同。刘邦定都汉中南郑时天下正处于大乱之际,项羽订立的新秩序被打破的支离破碎,定都于南郑则有利于刘邦出兵关中,逐鹿中原。而刘备建立蜀汉之时,天下的局势早已有了三分的迹象,北方的曹魏政权,以及东南的东吴政权都比刘备更早站稳脚跟并开始经营,所以当刘备定都成都之时,他所需要考虑的根本不是所谓的逐鹿中原,而是如何在来自东吴和曹魏的压力下自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