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从古诗词中探索古人取暖的 *** ,他们是如何度过寒冬的?

历史文化6年前 (2018-09-25)310

从诗词中,探索古人取暖过寒冬的 *** 。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寒冬时节,人们纷纷出动各种因地制宜的保暖招数,力求暖好身子过好冬。

出外穿羽绒服、雪地靴,包得严严实实;内屋有暖气、暖灯,躺得舒舒服服。设备不断翻新升级,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

但几百几千年前的古人,没有现代人这些五花八门的保暖装备,而且过往的冬天比现在更为漫长寒冷,那他们有什么取暖妙招吗?

从古诗词中探索古人取暖的方法,他们是如何度过寒冬的?

来自火源的温暖

说起御寒,在古代最为简单粗暴的方式,莫过于围坐在火源边汲取热量了。这种 *** 既传统又直接有效,成为不少文人笔下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一:

槁竹乾薪隔岁求,正虞雪夜客相投。

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

一睡策勋殊可喜,千金论价恐难酬。

他时铁马榆关外,忆此犹当笑不休。

——宋·陆游《夜寒与客烧乾柴取暖戏作》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陆游家中来了客人,外面风雪交加,屋内更觉冰冻。于是,他拿出备好的干柴,燃烧干柴以取暖。在噼里啪啦的火光中,屋子渐渐明亮暖和起来。陆游与友人把酒言欢,谈天说地,心中甚为欢喜。不知不觉中,寒气亦被这红红火光与欢乐之情驱散,漫长的冬夜似乎也不是那么难熬了。

烧干柴看起来还是有些原始,随着取暖设备日渐精致,就出现了暖炉。古时候,暖炉是宫中贵族乃至民间老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之器,这种由火盆演变而来的工具,直到今时今日在北方依然有较高的使用率,只是现在变成了电暖炉而已。在古诗词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火炉的身影:

匡庐古寺暗松藤,曾宿寒岩最上层。

火暖炉温四山静,前溪风雪后窗灯。

——宋·王铚《墨君十咏·忆昔》

寒冷的冬季里,隐藏在深山之中的古寺更觉寒气逼人,山上环境清幽,一片寂静,衬得这冬夜异常孤冷。宋代诗人王铚身处寺中,备好暖炉烧火取暖,炉中的火越烧越旺,周围的温度也逐渐升高,暖好身子的同时,也照亮了山中的独特美景。在瑟瑟风雪中,古人自有取暖的民间智慧啊!

从古诗词中探索古人取暖的方法,他们是如何度过寒冬的?

来自美酒美食的助力

烧火取暖,主要来自于外在的增温。但美食与美酒相伴,又能从内在予人以暖意。冬日美酒,温暖醉人;热乎的食物,暖胃暖心,对于文人雅士来说,有友人一起同享,更是美妙至极: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白居易家中新酿了酒,烧旺了小火炉,在一个风雪飘飘的夜晚,盛情邀请好友到家中做客,一起喝酒唠嗑,寒夜便也能暖和如春。虽说这待客的配置一点也不高大上,甚至可以说朴素得很,但若是知心朋友的相聚,也就不必讲究什么排场,怎么舒适怎么来。酒能暖身,友情更是窝心。

寒冬对于白居易来说,似乎是个增添生活情趣的好时节。雪夜邀人共饮好酒,晚起再煮点热食,日子看似平淡朴实,却也过得惬意自在:

烂熳朝眠后,频伸晚起时。

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酒性温无毒,琴声淡不悲。

荣公三乐外,仍弄小男儿。

——唐·白居易《晚起》

冬天一到,人都变得懒洋洋的,要是能睡个懒觉,就更爽了。这一天,白居易睡起了懒觉,起床后慢悠悠煮起了热茶,还用酥油调制好热粥,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一碗热乎乎的粥下肚,他感觉整个人顿时暖和舒服了不少,不禁自嘲自己是个慵懒还嘴馋的人,但这种单纯快乐的生活的确叫人羡慕向往。普通平常的日子,灵魂有趣的人总能过得特别有滋有味。

从古诗词中探索古人取暖的方法,他们是如何度过寒冬的?

来自亲人的温情

古人丰富多彩的过冬方式,让人大开眼界。除了身外之物辅助取暖,更有珍贵亲情的暖心体贴,温柔地陪伴人们渡过严寒时节,这份情感的羁绊,成为文人更爱书写的诗意: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清·蒋士铨《岁暮到家》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深沉而轻柔。看到儿子岁暮之际及时赶回家中团聚,清代诗人蒋士铨的母亲心中欣喜无比。诗人是怎么体现母亲的关怀?是那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御寒衣物,是那一封一封嘘寒问暖的家书,是看见儿子在外奔波劳累,面容消瘦,满眼的心疼与怜惜。有母亲的关爱,严冬便也就不值一提。

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每年春节前,散落在各地的游子不管车票机票多么难订,也不管路程多么遥远颠簸,总是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往家的方向赶去。仿佛在他们眼前的障碍,只不过是新春佳节一家团圆的前奏曲,鼓舞着人们前行。冷冷的天,也挡不住浓浓的亲情:

儿女欢喜罗酒浆,夜深笑语火炉傍。

如何去岁听风雪,身在江南梦故乡。

——宋·方翥《甲戌除夕》

宋代诗人方翥记述了除夕夜的温情场面:膝下儿女环绕身边,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大家坐在火炉旁边,喝着酒吃着美味的食物,一起守岁过节,其乐融融。是啊,有亲人在的地方,便有家的感觉,就算外面风雪再大,心总是热的。

年复一年的寒冬,在现代人的眼里,只不过是普通的季节,总归能平稳度过,而在古人的认知中,可能是难以忍受的严寒。幸好,古人有着朴实无华却非常实用的智慧,以各种妙招取暖过寒冬,把日子过得诗情画意,生动有趣。冬天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9/212060.html

“从古诗词中探索古人取暖的 *** ,他们是如何度过寒冬的?” 的相关文章

陈尧佐:北宋宰相、书法家、诗人,在水利上颇有成就

陈尧佐:北宋宰相、书法家、诗人,在水利上颇有成就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郡人,北宋官员、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节度使陈尧咨之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

古代官员辞官后 古人为何非要告老还乡而不是留在京城

古代官员辞官后 古人为何非要告老还乡而不是留在京城

对古代大臣辞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大臣辞官后,为何不敢留京城享福非得告老还乡?不管是在史料中记载,还是影视剧中体现,我们都能看到京城的官员,在退休或者是辞官后都会将官服脱下,背个小包袱告老还乡。这一点可跟我们现代做法完全相反,假如一个人在北京工作一辈子,基本上...

盘点三国早期六位将领,他们有杰出成就却被历史遗忘

盘点三国早期六位将领,他们有杰出成就却被历史遗忘

三国(220年-280年)是,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将星云集,桃园三兄弟、五虎上将、五子良将等等优秀武将名传青史,让人耳熟能详。然而,还有那么一些人并没有...

古代太子自称什么 太子能够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古代太子自称什么 太子能够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对古代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的“皇太子”能享受什么待遇?太子都自称什么?太子,是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子侄,周时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或称太子,或称世子,并无统一标准,秦朝国祚短,未立太子,汉代称皇太子, 金、元时,皇帝之庶子亦称太子,如...

刘备作为关羽和张飞的大哥 刘备武功到底有多厉害

刘备作为关羽和张飞的大哥 刘备武功到底有多厉害

对刘备武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张飞为何拜刘备为大哥?刘备的武功有多高?你说《三国演义》,他说《三国志》;你说《三国志》,他又说《三国志》不是正史。只要想杠,就总能找到棺材,和珅富可敌国,吹哭丧调抬棺材的杠房也没少开,因为那是当时比较赚钱的买卖。为了避免读者诸君...

刘备关羽和张飞都没有学过武功 最后为何能成为名将

刘备关羽和张飞都没有学过武功 最后为何能成为名将

还不知道:刘关张三兄弟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羽张飞和刘备没学过武功,为何能成名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临江仙》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之中,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三结义,而后便开始去闯荡事业。当时...

民间关于同治皇帝的死说法有三种 其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原因

民间关于同治皇帝的死说法有三种 其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原因

还不知道:同治皇帝死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同治皇帝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公元1875年1月12日),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去世。关于同治是怎么死的?民间有几种说法,但没有一种说法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就连可信度最高的死于天花说,即便有清廷档...

探索曹霸的艺术风格,杜甫是如何评价他的?

探索曹霸的艺术风格,杜甫是如何评价他的?

曹霸,三国高贵公曹髦后裔,唐玄宗时期画家,能文善画,官至左武卫将军,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观曹将军画马图》二诗,表达对其画艺的赞叹。 渡来人高向玄理与僧旻也自称曹操后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曹霸早年学书,师法王羲之、卫夫人等,擅画马,尤精鞍马人物。时人甚至以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