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经济发展繁荣 宋朝为什么还被冠以弱宋的称号
还不了解:宋代称号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的盛衰,历朝历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治国之道和王朝特点,汉朝的强国,唐代的盛世,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而说到宋代,大家不会想到经济文化空前繁盛这一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特点,而是会浮现出“重文轻武”这个词。
宋太祖赵匡胤一个陈桥兵变,建立了宋代,同时为了避免武将叛变的悲剧发生,宋代采取了“与士大夫同治天下”的政策,重用文官,让武将在宋代的地位边缘化。
和宋代有着相同特点的明代,同样是重文轻武,与后者相比,前者在军事战斗力上弱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让后世之人不禁产生疑惑,为什么明代的大军在“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下还能做大做强,而宋代却被冠以“积贫积弱”的称号呢?
一、皇帝给人印象不同
1、宋代
事实上,宋代面对一直不太平的边疆问题,统治者不可能轻视武将,然前有赵匡胤借酒释兵权的固有印象,后有宋徽宗赵佶父子惹出靖康之耻,被敌人按在地上摩擦,上梁不正下梁歪。
宋代的皇帝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不算强硬,要了解一个皇帝代表的是国家的态度,在澶渊之盟之前,胜利者可是宋代,可宋真宗依旧给了谈判者一笔不菲的赔款,让人从统治者身上的怯懦感觉出这个王朝的怯懦。
2、明代
明代的皇帝自朱元璋开始,对待外来侵犯时的态度一向强硬,御驾亲征更是鼓舞士气。
明代深知宋代重文轻武后国家衰败的结局,所以为了杜绝自己的王朝重蹈覆辙,在重文轻武风气依旧盛行的社会,明代皇帝是个拎得清的人,不能无视边境的威胁,所以明代武将在皇帝眼里依旧具备一定的地位。
二、国家底子不同
宋代的经济发展达到了整个封建王朝之盛,在面对敌人发难时,宋代中央更喜欢用温和一点的方式解决问题,也就是拿钱保太平。
这样做虽然也不失为一种解决边境问题的有效办法,但是长此以往就会给人以这个王朝兵力衰弱的感觉。
而明代的底子相较于宋而言就要略薄一些,在战争上能用强硬的拳头解决问题就绝不用钱财解决,因此一直给人一种明代大军比宋代大军更为强大的感觉。
三、大军制度不同
1、宋以分权为重
纵观整个宋代历史,宋代的统治者对于大军管理,军权分配等这些问题上,总显得有些过于谨慎。自宋代开国皇帝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牵制兵权的措施,武将用权伸展不开拳脚。
皇帝设立的所谓管理军务的枢密院其实并不具备统领全军的能力和威信。另外有一点让宋代大军致命的政策,那就是频繁更换大军将领,让士兵不识将,将领不识兵。同时大军高职一般由文官担任,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怎能处理决定大军要务!
2、明以放权为主
明代在面对军权问题的处理上与宋代截然相反,虽然也忌惮武将权力过大,但是皇帝所颁发的政策无一不是为了壮大大军和强盛国家而来。
皇帝对大军有着纵览军权的权利,同时放权至专门训练部队的机关,在面对严峻形势的战争时,皇帝直接发布调兵信息,手下的将领拥有较为灵活的率军权。
加之明代大军管理阶层的文官都能动武,能够得到士兵们的信服。以上种种都让后人对明代大军带有一种很强的印象。
四。对武将态度不同
1、皇帝对武将的态度
宋代并不是没有名将,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上层对武将颇为忌惮,皇帝对武将的信任度低下,一代名将岳飞最终冤死于政治斗争中。
反观明代,统治者对卓越将领以及军事人才都抱以珍惜的态度并且尊重他们,武将们得到上面的信任,带兵打仗更为卖力,有了这层关系的加持,明代抗倭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2、社会对武将的态度
宋代的武将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民众崇尚清雅的文官,看不起莽夫之称的武将,许多士兵甚至一边打仗一边还要担心自己的温饱问题,在街市中寻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零工,这就导致了大军涣散,兵力不强的局面。
而明代时,众多文官也身怀武功,让百姓对武将的态度较之宋代稍缓,虽谈不上尊重,但是也没有到鄙视的地步。
一个大军的强盛是国家持续兴旺的关键前提,在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大军虽听令于将领,但最终还需服从皇帝的指挥,皇帝对大军的态度决定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
因此我们不能说宋代大军看起来比明代大军弱单是因为大军本身的问题,还需从社会、统治阶级等方面综合考虑。
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不同的统治风格、政策管理,对于实行相同“重文轻武”政策的宋明两朝而言,体现在大军实力上的差别就尤为突出。
后世之人会有”明军强于宋军“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窥见一二,大军的强盛与否与当时的各种因素挂钩且关系紧密。
参考文献:《宋史》、《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