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曹操起兵时实力并不是很强 同宗和亲戚为何会投奔曹操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0-01)220

你真的知道曹操起兵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曹操当年起兵时并不强,当时的同宗和亲戚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都愿带着兵马前来驰援?

曹操在京师刺杀董卓失败之后,连夜就逃回家乡,找到父亲曹嵩诉说自己的想法,于是乎,老曹家就散尽家财开始招兵买马,决定起兵讨伐董卓。

当时曹家举出的是“发矫诏”和“忠义”两面大旗,效果却是相当的好,很多青年纷纷加入。董卓的残暴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曹操走这么一步也算得上是情理之中,或者说是有准备的。

起义之后,作为同宗的夏侯惇、夏侯渊兄弟,曹仁、曹洪兄弟均带着粮草兵马慕名而来,这让曹操的势力得以迅速壮大,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来投奔曹操?又有多大的能力呢?

曹操起兵时实力并不是很强 同宗和亲戚为何会投奔曹操

图片:曹操与父亲曹嵩交流想法剧照

一、曹氏一族的背景

1、两姓是一宗

曹操一家本来是不姓曹的,他的老爹曹嵩原本姓夏侯,也就是夏侯嵩,不过当时由于是本家下面的一个小分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时代的洗礼,已经属于家道中落的状态了。

根据记载,当时他们家更大的官才是个南阳令,在曹操爷爷那一代,由于参与了朝廷权力的斗争,结果把县官也给弄丢了。与此同时,当时皇宫内的大宦官曹腾看中了曹操的爹,于是一番商量之后,就把夏侯嵩过继给了曹腾,就这样,夏侯嵩改名曹嵩,一家人从此之后进入全新的“时代”。

虽然从曹操他老爹那一代就改名换姓,可在血缘上仍然属于夏侯氏的分支之一,况且有了曹腾这棵大树,夏侯氏也乐意和曹氏保持亲密的关系,毕竟不管你姓什么,只要是对家族有好处,能带来利益,这就足够了。

到了曹操这一代,背后其实就有两股势力,其一是盘踞在深宫之内的宦官集团势力;其二是拥有百年根基的大汉夏侯家族,放眼天下,这两股势力中的任何一个,威力都是不容小觑的。

曹操起兵时实力并不是很强 同宗和亲戚为何会投奔曹操

图片:夏侯家族前来投奔曹操剧照

2、曹操背后的势力

曹腾在东汉末年的皇宫大内绝对是资格绝伦的,他一生侍奉过汉顺帝、桓帝、冲帝、质帝和灵帝,共计五位皇帝,都说“伴君如伴虎”,可人家曹腾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小日子还越来越红火。

这说明曹腾本人深谙为人之道,即便是身在乱世,也能够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利益更大化,多年在宫内宫外深耕细作,自然就积累下了不少的人脉。

有意思的是,曹魏时代还追封了曹腾为“高皇帝”,这可不得了,是中国历史上追封皇帝称号的唯一一位宦官。

曹腾给曹操打下的天下在宫内,而夏侯氏的根基则在完全不同的地方,这个夏侯氏的先祖,是跟随汉高祖刘邦开创大汉基业的元勋夏侯婴。

刘邦没当皇帝的时候,两个人是结拜兄弟,刘邦当皇帝之后,夏侯婴就成为了汝阴侯,属于汉初异姓王之一,不仅有钱有兵,还有大量的土地。

公元184年,华夏大地天灾人祸不断,巨鹿的张角兄弟搞出了“黄巾起义”,在中原各地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当时的东汉朝廷无力平乱,于是委派地方豪族自发组织军事力量去保境安民,于是夏侯氏趁机崛起,囤积了大量的粮草,也招收了大量的部族。

值得一提的是,曹氏也是在这个契机下和夏侯氏再次联合起来的,所以夏侯惇、夏侯渊兄弟与曹仁、曹洪兄弟都是妥妥的同宗,他们选择投靠曹操,并且为曹操提供最初的“原动力”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曹操发展壮大的另一原因

1、天怒人怨的时代

汉灵帝驾崩之后,汉少帝就登基了,可是仅仅半年之后,外戚和宦官集团的斗争就进入白热化,在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的激烈对抗中,他为了赢得主动权,干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那就是让盘踞在西凉的凶悍军阀董卓进京勤王。

董卓自己估计都没想到有这种好事降临在自己身上,于是就马不停蹄带着军队赶赴洛阳,到了京师之后,他发现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早已是两败俱伤,自己反倒是兵强马壮,这还不得玩一出“渔翁得利”?

就这样,董卓以天子暗弱为由,强行将少帝废黜,扶持了刘协登基为帝,这就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

此时的董卓手中握有兵权,朝廷中的百官虽然不齿与他为伍,甚至认为他是典型的乱臣贼子,可畏惧于强大的武力,始终是敢怒不敢言。

董卓也不是什么治国理政的人,一下成了天下的主宰,颇有“暴发户”的劲头,什么祸乱后宫,乱杀朝廷命官,贪赃枉法这些坏事,没有一个是他不干的,慢慢的也就激起了天下人的共同怨恨。

2、英雄横空出世

在这种情况下,朝中的反董派就想了个主意,希望有个人能够挺身而出,主动把董卓除掉,这个“重任”自然落到了当时在朝廷中并不怎么被看好的曹操身上。

虽然曹操的刺杀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他自己也丢官逃亡回乡,可天下人对董卓的痛恨早已根深蒂固,反倒是抵消了曹操的失败,让他摇身一变成为了“大英雄”,这波操作着实为曹操吸粉无数,不少青年听说英雄曹操在家乡起兵讨伐董卓,自愿慕名而去。

所以除了曹操自己的家人、手下、同宗同族的兄弟之外,还有大量的有为青年,这些人的到来无疑给曹操吃了一颗定心丸,看着日益壮大的队伍,真的是没有了后顾之忧。

曹操起兵时实力并不是很强 同宗和亲戚为何会投奔曹操

图片:大量有为青年慕名而去剧照

另外,不得不说曹操的能力很强,运气也超好,虽然起义之初并不是中原范围内强有力的军阀,但随着各种大小胜利的接踵而来,以及战略上逐渐取得了优势,曹氏集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击杀吕布到官渡之战,曹操成为了中原霸主,这个时候如何去找粮、找兵,也就不用曹操自己操心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10/213053.html

“曹操起兵时实力并不是很强 同宗和亲戚为何会投奔曹操” 的相关文章

李建成的姐姐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她若不死又会怎么样

李建成的姐姐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她若不死又会怎么样

还不知道:巾帼不让须眉,李建成有一位姐姐,假如她不死,或将改写大唐历史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隋唐演义与三国演义几乎是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就是说,三国演义对三国时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那么隋唐演义对隋唐时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大部分人了解隋唐这段历史,都是通过隋唐演义,不...

历史上铁铉为何会死于靖难之役?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铁铉为何会死于靖难之役?发生了什么?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 的内战。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铁铉,又被人们尊称为“铁公”。铁铉在“靖难之役”中,成功地抵御了燕王朱棣的多次进攻。铁铉的辅政,对于巩固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他最后兵败被俘,但其表现出来的忠君事主、宁死...

曹洪是什么人?他最后差点死于曹丕之手是为何?

曹洪是什么人?他最后差点死于曹丕之手是为何?

曹操有夏侯氏和曹氏两大宗亲势力,其中,曹氏宗亲的实力最为雄厚。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黄初元年(220年),曹丕成为皇帝不久,就把堂叔曹洪逮捕入狱,还判他死刑,以发泄自己的心头之恨。为何曹丕要杀死自己父亲曹操的兄弟兼救命恩人呢一,投奔曹操曹洪出身沛国曹氏,为曹操堂弟,早年担任蕲春县...

历史上雍正为何会杀年羹尧?与一本书有关?

历史上雍正为何会杀年羹尧?与一本书有关?

年羹尧,中国清朝名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雍正三年,对年羹尧来说,这真是悲催的一年。军权在握、荣耀无限的他先是军权被夺,接着被革职入狱。本来,雍正还在犹豫,是否杀年羹尧。不过,后来,雍正又从年羹尧家里抄出了一本书。这让雍正下定了杀年羹尧的决心。书中写了什么呢?说起来,年...

三国时期许褚与张飞有过几次交手?最后的结局如何?

三国时期许褚与张飞有过几次交手?最后的结局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许褚是曹操的爱将,武艺在诸将中是数一数二的,许褚一生恶战不少,杀敌也不少,基本也很少败绩。不管是当先锋,还是保护曹操,许褚都是勇不可挡,许褚杀的将领很多,两合斩杀吕布大将李封,一刀斩杀李傕外甥李暹和袁谭大将尹楷。许褚出道时,战平过古之恶来的典...

李轨是什么人?他是李渊的结拜兄弟最后又为何会被处死?

李轨是什么人?他是李渊的结拜兄弟最后又为何会被处死?

李轨和李渊虽然都是陇西李氏后人。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李轨是隋末群雄之一,占据河西,实力强大。李轨还与李渊结为同姓兄弟,共同抗击薛秦。那为何李渊会处死李轨呢一,起兵反隋李轨出身武威富户,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喜欢读书,因此很有见识,又为人慷慨,经常救济穷困百姓,得到士...

刘彧是什么出身?他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刘彧是什么出身?他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刘彧,南朝宋第七位皇帝,466年~472年在位。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南朝宋明帝刘彧,字体景,小字荣期,是文帝刘义隆的第十一子、武帝刘骏的异母兄弟。刘彧封湘东王,是前废帝刘子业的叔父,刘子业是个残暴的皇帝,曾将刘彧召回建康囚禁,封为猪王,受尽折磨和污辱。刘彧为自保,与心腹阮佃夫、李...

有哪些与陈尧佐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陈尧佐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郡人,北宋官员、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节度使陈尧咨之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