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兵变杨贵妃香消玉殒 马嵬坡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安史之乱,李隆基出逃,到马嵬坡这个地方时,军队发生哗变,唐玄宗被迫下令处死杨贵妃,历史上称为,马嵬兵变,作为杨贵妃香消玉殒的地方,此地名也是家喻户晓。你真的了解马嵬坡这个地方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杨贵妃
那么,马嵬坡究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马嵬兵变的发生到底是有其必然性,还是完全出于偶然呢?
首先,先来看一下马嵬坡所处的位置。
一、马嵬坡的地理位置
马嵬坡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兴平市以西的李家坡村旁。兴平市在西安市以西大约50公里处,在唐代被称为金城县。从兴平往西再走10多公里,有一个地势北高南低的斜坡形地带。东晋太元年间,朝廷曾经委派一位名叫马嵬的将军在这里筑建城池,所以被人们称为“马嵬坡”。
马嵬坡地处陕西省兴平市西侧的高坡之上
在唐代,马嵬坡不仅是一个地名,还是一个驿站,为过往的官员和信使提供住宿和饮食,因此马嵬坡也被称为“马嵬驿”。由于马嵬驿地处长安以西,是西出长安走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所以这里不仅有官员歇马停驻,而且还有很多西域胡商集散,成为了关中最热闹繁忙的驿所之一。
马嵬坡地理位置
也就是说,从马嵬坡的地理位置来看,它有两个特殊点:一是靠近长安西侧,并位于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上;二是这里曾经是一个大型的驿站,车马云集,热闹非凡。正是由于这两点特征,所以马嵬坡才有了特殊性,成为了马嵬兵变爆发的潜在因素。
那么,唐玄宗到底为什么要从长安出逃?又为什么会来到马嵬坡这个地方呢?
二、玄宗出逃始末
说起唐玄宗出逃的原因,当然和安史之乱有直接的关系。
天宝十五年(756年)的六月,安史叛军攻破了潼关。潼关是进出关中的门户,一旦丢失,整个关中平原便已无险可守。此时,长安城中已经是十分混乱,百姓人人自危,纷纷出逃。
到了六月十二日这天,唐玄宗也已经完全乱了阵脚,他打算升朝议事,但那天前来上朝的官员竟然不到十分之一二,其余的已经全都出城逃跑了。面对这种全面溃散的局面,杨国忠向唐玄宗提议去四川避难。原因有两点:一是四川易守难攻,利于防御;二是由于杨国忠当时担任的是剑南道节度使,正好管辖四川地区。
于是,到了六月十三日的凌晨,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以及一些皇子皇孙,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所率领的禁军护卫之下,仓皇的逃出了宫城的延秋门,开始了逃亡之旅。
可以看出,整个出逃过程是非常仓促和混乱的,十二日晚上才做出决定,十三日的凌晨就慌慌张张上路了,以至于连随行众人的食物都没来得及筹备齐全。
玄宗出逃
可以想象,浩浩荡荡的数千人,在完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出逃,随行的禁军士兵是非常有怨言的,归纳起来,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
1。非常的饥饿、疲惫和恐惧。没吃没喝不说,而且还要背井离乡的逃去四川,前途未卜;
2。对造成这场国难的奸臣杨国忠怀有很大的怨恨之情;
3。由于杨国忠当时担任剑南道节度使(管理四川),所以禁军将士对前往四川的决定本身就带有反感和怀疑的情绪;
以上三种负面情绪,成为了马嵬兵变的潜在诱因。不过,虽然心中有怨言,但唐玄宗毕竟还是皇帝,禁军士兵不可能一开始就爆发兵变。他们只能强打起精神,跟随着玄宗踏上了逃亡之旅。
三、饥饿引发的愤怒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禁军士卒虽然强压下了怨言,但一路之上需要面对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饥饿。
我们刚才说了,由于唐玄宗出逃非常匆忙,所以根本没有准备食物,大部分人都是饿着肚子上路的。所以,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大队人马就只能沿着县城和驿站的路线往西行进。从地图中可以看出,由长安一路向西,会先后经过咸阳县、金城县、马嵬驿。假如这些县城和驿站可以提供补给,那么禁军士卒们的情绪就将得到安抚。
但是,后面的情况真的如他们所愿吗?不是。
唐玄宗出逃时间线
我们可以结合图示的时间线,大致看一下出逃的整个过程:
唐玄宗从六月十三日的凌晨开始逃亡,到了辰时(上午九点),大队人马来到了咸阳县附近的望贤驿。
在快到望贤驿之前,玄宗派宦官王洛卿先行一步,到驿所去通知当地的官员备好食物进行招待。但正当他们满怀希望地想要大吃大喝一顿时,迎接他们的却是彻底的失望。当他们一进入驿馆,竟然发现驿站的官员都已经逃跑了,连那个提前报信的宦官王洛卿也不知了去向,整个驿宫空空如也,什么吃的喝的都没留下。
《旧唐书》记载:
至咸阳驿置顿,官吏骇散,无复储供。上憩于宫门之树下,亭午未进食。
也就是说,到了十三日的中午,连唐玄宗本人都没饭吃,更别说其他的禁军将士们。无奈之下,众人只能饿着肚子继续前行,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个歇脚点,也就是金城县的驿所。
当天晚上,大队人马忍着饥饿和疲倦,终于到达金城县,可是当他们进入驿馆时,迎来的仍然是失望和绝望。 《旧唐书》中记载:
驿中无灯,人相枕藉而寝,贵贱无以复辨。
意思是说,金城县的驿馆情况更加糟糕,不但人都跑了,什么吃的都没有,而且驿站里甚至连盏灯都没有,一片漆黑。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谁还管地位的高低贵贱?谁还管他是皇上还是贵妃?于是,所有人都忍着饥饿,挤在驿馆的地上,横七竖八地睡了一晚上。此时此刻,皇帝的威严丧失殆尽,禁军将士越来越瞧不起这个逃难天子,他们的心中只有一种情绪,那就是因为饥饿和疲惫而逐渐增长的焦虑和愤恨。
老年的唐玄宗
不过,兵变并没有在那天晚上爆发,原因很简单,因为在金城县以西二十多里处,还有一个很大的驿站,那就是马嵬驿。可以说,马嵬驿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六月十四日,唐玄宗带着人马终于来到了至马嵬驿中,但他们的希望又化为了无尽的绝望,此时见到的仍然是同一个景象:官员逃跑,空无一物。
驿站
到此为止,禁军士卒们已经饿着肚子随着唐玄宗逃跑了一天一夜,走出了足足60多公里路。他们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只剩下对前途的恐惧和心中的怒火。俗话说得好,再一再二不再三,他们焦躁和愤怒达到了一个爆发的临界点,离真正爆发兵变,只差一个导火索。
四、兵变的导火索
最终引发马嵬兵变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是一群不期而遇的吐蕃人。
由于驿站在唐代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当做信使的中转站,而且还是官员和外国使节的歇脚点。所以在六月十四日这天,马嵬驿中碰巧来了一群外国使节,他们是一帮吐蕃人。
吐蕃使节在驿站门口遇到了杨国忠,他们显然也是饿了很久,向杨国忠询问有没有食物。一旁的禁军士卒们将杨国忠和吐蕃人交谈的情形都看在了眼中,由于他们本来就怨恨杨国忠,再加上此时饥疲至极、怒不可遏的心理状态,竟然认为杨国忠在勾结吐蕃人谋反。
杨国忠
于是,不知是那个人高喊了一声:“杨国忠勾结吐蕃谋反”,紧接着,这声喊叫像是一盆火药,瞬间在整个马嵬驿炸裂开来,点燃了所有禁军士卒心中的熊熊烈火。他们将愤怒、饥饿、焦躁、恐惧各种情绪全都释放了出来,终于再也无法克制自己的冲动,不分青红皂白的一拥而上,瞬间便把杨国忠乱刀砍死。
马嵬兵变
后面的情节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禁军士卒杀死杨国忠之后,又砍死了很多大臣,并且拒绝再往前走,同时,他们还提出了杀死杨贵妃的要求。在这种胁迫之下,唐玄宗只能被迫处死了杨贵妃,暂时平息了众怒。于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马嵬兵变”就此上演,绝代佳人杨玉环成为了禁军士饥饿和愤怒的牺牲品。
结束语: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从四川返回了长安。他此时虽然已经是太上皇,却仍然对杨贵妃念念不忘,偷偷命人去马嵬坡寻找杨贵妃的尸骨。但最终得到的答复却是“肌肤已毁,而香囊犹在”。年迈的唐玄宗捧着香囊,想起马嵬兵变中杨贵妃被白绫勒死的情景,禁不住老泪纵横。
然而,从以上的解读可以看出,历史上一切事件的发生都绝非偶然,而是都有着其深层次的必然性。禁军士卒之所以会在马嵬坡爆发兵变,其实都和唐玄宗晚年昏聩的政治表现有关。而他朝朝暮暮思念不已的杨贵妃,其实成为了他一系列错误决定的替罪羊。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的的确好。但是,即便他把这段往事说得再缠绵,再伤情,也都无法掩盖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那就是:杨贵妃之死的罪魁祸首其实正是唐玄宗自己,而不是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