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都做了那些改革?各有什么利弊呢?
短命王朝中隋朝首当其冲,隋朝的灭亡就是与隋炀帝的滥用民力,急功近利而有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一、开皇之治下的大隋王朝
1、隋朝的建立
在公元578年,北齐皇帝昏庸无度,不理朝政,在自己当政几个月之后就将大位让给了自己的太子。而当时北齐帝国实际有权力的人也就是左相、督察、剩下一个就是杨坚了。经过几年时间的准备,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就迫使小皇帝退位,自己建立新的王朝-隋朝,将都城迁至大兴,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
2、实施一系列策略稳固统治
这次王朝的更替,只是上层统治阶级权力的交接而已,并没有影响到下层的百姓,一夜之间他们国家的皇帝就换了人。而这种没有战乱的王朝更替,北方富庶的经济基础并没有遭到破坏,百姓仍然安居乐业。
杨坚也知道自己这么轻易取代了北齐,并不能使天下人所信服,于是他就制定一系列的策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先推行儒学,儒学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相互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虽然在文化领域,它不是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但此时它已经成为统治者的一种政治工具。随即杨坚就开创了科举制,而考试的范围也就是儒学,儒学也因此而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地位,彻底扎根于人们心中。
然后他又推行了均田制和赏罚分明的制度,隋朝在刚刚建国时,通过科举制打破了曾经沿袭中国数百年之久的举荐制的局限性,使许多寒门子弟也能够出官入仕,还将全国人口普及调查的权力收到了中央手里。
使大批的青壮劳力从地主手里抢回来为国家服务。还削弱了曾经严酷的刑法,使国内的青壮劳力短时间暴增,大量的土地得到耕种,经济不断增长,国家的财政收入也随之增加。
3、粮食富足
而在隋炀帝在位时,他依旧使用父亲所留下来的制度,慢慢的隋朝成为一个非常富裕而强大的王朝。而他的富裕又不是嘴上说说的,更大的体现就是它的粮食储量。在隋朝末期,经历了农民起义,各个割据军阀相互争斗,隋朝的粮仓所遗留的粮食还没有吃完,到了唐太宗时期才彻底使用完。
二、国富民穷还穷兵黩武致使国家灭亡
1、粮食富足却不振济灾民
大部分人认为隋炀帝不惜国力,大规模建设各种基础设施,穷兵黩武才使这个强大的帝国所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最终不堪重负而倒下。但根据数据显示,在唐朝初期时,隋朝所积累的财富还在唐朝的建设时派上了用场,所以隋朝的灭亡并不是隋炀帝将国力挥霍一空而导致这个庞大的帝国灭亡。
根据前面所提到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隋朝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富足的粮食,但是国家的富有和百姓的富有是两码事。国家的富有是依靠青壮劳力在生产中所积累的财富,注重于经济制度的更新,统治者的正确策略。
而百姓的生活条件一旦变好,隋朝就大肆的对百姓收取税收。据历史记载,公元594年,关中地区是大旱之年,地里颗粒无收而导致百姓饿死成千上万的人,而当时在长平周围的粮仓里存储着大量的粮食,可是隋朝面对于快要饿死的百姓并没有选择赈济灾民,由此失去了民心。
3、三征高句丽
在隋炀帝的统治后期,为了自己的面子三征高句丽,想要将他从自己的附属国变成自己的领土,当然结果我们都知道,都是大败而归,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隋朝元气大伤。
而正是由于三次远征的战争,在山东等地招募大量的劳动力参军,却没有几人能够返回,使这两个地方的劳动力大量减少,而赋税却没减少,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难,这也是农民造反首先在山东等地爆发的原因。
不仅如此,在修建京杭大运河时,因为自己急功近利的性格特点不断缩短工期,大量征收民夫,是运河两岸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隋朝统治者得急于建功和不惜民力想法压的百姓喘不上气来,也是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但总的来说,隋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在统治期间不断地对百姓加重赋税。在爆发农民起义时,隋炀帝更是不屑一顾,因为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即使是手下的将领也跟着发生叛乱,他仍不思悔改。
认为这只是他成为名留千古的皇帝路途上的小插曲而已,这些并不能影响他的统治地位。事实上他的想法并没有错,这些农民起义军确实不会动摇他的统治根基,但是他忘了皇帝的统治是需要民心支持的,如今天下民心尽失,他这皇帝自然也就做不长了。
回头展望一下,周朝隋朝,唐朝三个王朝的不断更替,我们就可以看出帝国的统治者只是在北周时期的贵族中不断变化。所以有人称为这几次王朝的更替不过是贵族手中转换权力而已,但是一个王朝如果想长久下来,那就要使天下的百姓吃饱穿暖,顺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得民心者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