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伯温功劳很大,为何只被封为诚意柏伯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0-21)190

刘伯温名气和功劳都非常大,但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刘基仅封为诚意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既然朱元璋对刘伯温没有那么重视,自然也不会闲的无聊到去杀刘伯温的地步。那么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呢,我们还是看看官方给出的信息。据《明史》的记载:

“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根据《明史》的介绍我们了解,刘伯温是公元1370年被封为诚意伯。仅仅在朝中一年,就被朱元璋送回家养老了。刘伯温因为帮助朱元璋打天下,料事如神,立了不少功劳。回家后隐居山林,从不说自己的功劳。在1375年生病去世。死的时候六十五岁。

因此,刘伯温是病死的。否则以朱元璋的杀功臣如麻的性格。反正已经杀了那么多功臣,如果他真的杀了刘伯温,根本不会掩藏杀刘伯温他杀刘伯温的事实。所以说,朱元璋没有杀刘伯温。

刘伯温功劳很大,为何只被封为诚意柏伯呢?

但刘伯温在民间的名声那么响,和诸葛亮相提并论,怎么会只封一个区区的诚意伯!还有也是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刘伯温是朱元璋杀的呢,这中间会不会有什么隐情,今天我们就借助于史料,来分析一下。

1)盖世奇才刘伯温!

刘伯温于1311年出生于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据说刘伯温天资聪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妥妥的一个超级学霸。刘伯温阅读速度极快,据说可以七行一起读,记忆力超群。因此像刘伯温这样的神童,肯定一早就名声在外。刘伯温十二岁那年就中了秀才。

这样的刘伯温肯定在读书的路上势不可挡。据说非常难的经书,刘伯温只读两遍就会背诵。所以当刘伯温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读书破万卷了。对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并且已经跟随好几个大师学习过。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已经超越了很多大师。

公元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伯温长途跋涉,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到元大都去考试,一举高中进士。不过在当时黑暗的现实中,刘伯温考中了也不怎么想做官。所以刘伯温就在家里待了三年,边读书边思考,自己在这样一个乱世,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过什么样人生。

直到公元1336年,在家读书思考三年的刘基才出来做官。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刘伯温已经思考清楚了。在贪官成群,恶霸横行的元代末年,刘伯温竟然做出了绝不随波逐流的决定。他在江西高安做县丞(正八品),的日子里,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他发现当地的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 *** 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伯温非常气愤,他明察暗访,掌握真实证据后,对这些恶霸赋予严惩。很快刘伯温因为刚正不阿,收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豪绅对刘伯温恨之入骨,想法陷害刘伯温。最后,刘伯温无可奈何的辞官回乡。

此后的日子里,刘伯温就一直都是这样的节奏。被元代任命一个官职,刘伯温去做一段时间,得罪了一大票豪绅权贵,然后就回家了。过一段时间,又被起用,又得罪一批权贵,又回家了。刘伯温就这样循环,但始终不改自己的志向。

刘伯温虽然在每一个地方任职时间很短,但他能很快抓住症结,快速的解决问题,赢得老百姓的爱戴。以因此刘伯温虽然经常被辞退,或者自己辞官。但官职还是越做越高。名声还是越来越响。

公元1359年,朱元璋手下的人陆续攻占了浙江的一些地方。朱元璋也听到了刘伯温的大名,因此在1360年,朱元璋把刘伯温请到南京,虚心请教天下大事。

刘伯温看朱元璋是一个明主,就给朱元璋分析天下大事。刘伯温就当前朱元璋遇到的问题,给出朱元璋两条建议:

之一,先灭陈友谅,再打张士诚!

刘伯温让朱元璋不要两线作战。要集中目标打击一个敌人。根据张士诚和陈友谅的特点,做出了先打陈友谅的建议。

第二,脱离当时朱元璋名义的领导“小明王”韩林儿,开始大张旗鼓的自立势力,并且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刘伯温的这两条建议,让朱元璋非常高兴。从战略上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因此朱元璋发现刘伯温不同于一般的儒生,刘伯温是一个天下奇才。

2)刘伯温的神机妙算!

朱元璋比刘伯温小十七岁。朱元璋出生于公元1328年。在刘伯温和朱元璋见面的时候,刘伯温已经49岁了,而朱元璋才32岁,恰好是一个开拓进取的年纪。所以朱元璋和刘伯温的组合恰好能互相弥补缺陷。

朱元璋和刘伯温是制定了先陈友谅,后张士诚的策略。但当陈友谅来的时候,朱元璋的手下还是都被吓到了。公元1360年,当朱元璋和刘伯温君臣风云际会之时,陈友谅诱杀他的顶头上司徐寿辉,开始称帝。

称完帝后,陈友谅立刻起兵60万攻打朱元璋。朱元璋这时候能聚集的兵力根本不到20万,因此朱元璋的部下都有点胆怯。陈友谅为什么这时候要大举进攻朱元璋呢?说白了就是转移注意力。作为部下杀了自己的上司,取而代之。会有什么后果?

也就是说,陈友谅的部下也盯着陈友谅,说不定在后面磨刀霍霍。这时候没有谋士的陈友谅更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军功,告诉他的手下,他是天才的军事家,谁打他的注意就是自取灭亡。

博览群书的刘伯温看的非常清楚。因为当年的李密就是这样干的。隋朝末年,瓦岗寨的李密杀了大头领翟让,急于树立权威的李密强攻洛阳的王世充。惋惜的是,没有攻下来。然后瓦岗寨分崩离析,李密投降了李渊,后被杀死。

当陈友谅的军队气势汹汹的来的时候,朱元璋的部下劝朱元璋投降。只有刘伯温不吭声。朱元璋了解刘伯温肯定有主意。只是这么多人主张投降,他一个新人不敢说。

于是,朱元璋把刘伯温叫到内室,就问刘伯温有什么意见。刘伯温说了三点:

之一点,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肯定部下里面已经军心不齐了,这样的部队肯定没有战斗力。虽然有六十万人,不足为虑。

第二点,陈友谅要想维持住他的军队,只有用倾国的兵力打一个胜仗。所以陈友谅只能胜,不能败。所以陈友谅必然会想尽办法打胜仗。只要败了,陈友谅就完了。

第三点,既然陈友谅那么想赢,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利用陈友谅的降将康茂才写信引诱他,让他赶到江东桥。我们只要在这里设伏,陈友谅必然大败。只要他一败,就会马上土崩瓦解。

朱元璋还有点疑惑:“陈友谅多疑,如果他不来怎么办?”

刘伯温微笑:“如果是真的,陈友谅不就很容易拿下南京了。这样的好事他肯定要赌。最重要的是,他太想赢了!”

果然,陈友谅禁不起不劳而获的诱惑,还是带兵来到江东桥,结果被朱元璋杀的大败。而陈友谅的后来也如刘伯温预料一样,大败而后军心涣散,于1363年被射死在鄱阳湖。

消灭了陈友谅,朱元璋的腰杆一下子硬了起来。有了刘伯温,朱元璋的好处绝不只这些,刘伯温带来全新的管理。

3)刘伯温,一流的管理大师!

不管是朱元璋的部队,还是陈友谅的部队,或者是张士诚的部队。这些草莽英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部队的约束不严。而刘伯温博览群书,对历史了如指掌,对创业的团队管理非常精通。

朱元璋非常有才华,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一流。但朱元璋为人比较残忍,动不动就杀人。我们从后期他杀功臣毫不手软,甚至很多案子牵连都几万人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心是铁的,杀人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对老百姓来说,杀人会让人心离散。

因此刘伯温之一个要纠正的就是,朱元璋的杀人问题。朱元璋生性多疑,如果刘伯温明着劝阻,不但不会起到效果,说不定刘伯温自己还会有性命之忧。

所以对百姓怜惜的刘伯温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用天意来解决。朱元璋虽然狂妄自大,但他也是敬畏老天的。

公元1367年,荧惑星出现在心宿的位置,按迷信的说法就是会有兵灾祸乱,这时候刘基就请朱元璋下诏罪己。而后天气大旱,刘基顺势请求处理久积冤案,对老天非常敬畏的朱元璋,立刻命令刘基去重新审理冤案,果然没有多久,大雨也就从天而降。

这时候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而朱元璋这时侯偏巧正要处决囚犯,就不同意刘基的建议。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就将他昨天晚上做梦告诉刘基。

而刘基听后高兴的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果然三天之后,海宁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

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温是用这些所谓的天象来劝说朱元璋不要草菅人命。也就是说,刘伯温精通天文。但这些不靠谱,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天象也未必百分之百准确。

一方面想法设法让朱元璋少杀,另一方面就是刘基严肃法纪。因为只有法律完善了,才能避免草菅人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但在推行法治的过程中,刘伯温不可避免的要得罪人。他的前半生的政治生涯就是这样,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刘伯温真是有点“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在制定和执行法律的过程中,中书省都事李彬因为贪赃枉法,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和李彬关系极好,因此请求刘伯温从宽发落。

刘伯温一辈子就是牛脾气,肯定不会给李善长面子,他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这一次就彻底的得罪了李善长。这对刘伯温来说,非常不利,因为李善长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这淮西集团。

淮西集团更大的老板本来是朱元璋。但朱元璋已经是皇帝了,就由李善长代管。而胡惟庸就是淮西集团的铁杆之一。

李善长觉得刘伯温驳了他的面子,因此就参奏刘伯温坛土遗下杀人,而朝中对刘伯温不满的人蜂拥而上,一起参奏刘基。

而恰好当时天下大旱,朱元璋就让大臣发表意见。这时候刘伯温还是靠天象说话。本来以为是万无一失。因此他说:

“死亡的将士,将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

但惋惜的是,这次没灵。一滴雨也没有下了。朱元璋大发雷霆。但非常奇怪的是刘伯温的妻子去世了,刘伯温也趁势向朱元璋告假,回家了。

4)刘伯温才是导致朱元璋废相的人!

对于象刘伯温这样的人,只有有用的时候才会被朱元璋想起。不久,徐达领导的定西之战失利,朱元璋这才请刘伯温回来商讨对策。对刘伯温的父亲开始封爵。而李善长也倒霉回家了。

这时候可以看出刘伯温的气度。刘伯温替李善长说话。朱元璋非常惊奇,对刘伯温这时候维护李善长有点不理解。刘伯温这时对朱元璋解释:“李善长虽然有过失,但他功劳大,有威望,能把终将捏合到一起,对我们目前的局势很重要!”

朱元璋这时候感叹的说:“他几次三番的加害于你,你还能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我想用你替代他!”刘伯温马上扣头说:“不行,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从刘伯温这就话来看,丞相就像一个房间的大梁,如果大梁不够结实粗大,就撑不起大房子。

刘伯温功劳很大,为何只被封为诚意柏伯呢?

而后来刘伯温又对自己不能做丞相更进一步做了解释,就是刘伯温做事太认真,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因此不符合做宰相。

我们看刘伯温的一生就是这样,当不到一年官就回家了,再出去又没干几天又回去了。就因为刘伯温做事不徇私枉法。为了执法对任何人都不留情。特别是最后得罪李善长,更是让整个淮西集团对他不满。

很多人都以为刘伯温非常聪明,这样聪明的人应该在官场混的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但恰好相反,聪明的刘伯温偏偏要秉公执法,这一点跟诸葛亮非常像。因为他们才真正明白,法律才是让一个王朝长治久安的基础。惋惜他们的苦心没人能懂。而在皇权时代,特权无处不在。

但他们仍然有自己的坚持,这就非常珍贵。如同孔子一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此,刘伯温并没有因为自己聪明,而耍小聪明,而坚持大道理。别的人可能看不出来,朱元璋一定看的懂。因此朱元璋不可能杀刘伯温,因为他们是一路人。

刘伯温下面对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人的议论,就是谁可以做宰相。朱元璋仅有的几个人选都被刘伯温否定了。刘伯温原本可以不说,他说了,因为他想让朱元璋找到更好的人。

但朱元璋的确找不到更好的人。所以他只有还是任用他们三个,结果果然如刘伯温预料的一样。因此,朱元璋对丞相这个职位有了深深的忌惮。

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是不想让宰相分权。我倒认为朱元璋翻遍历史,结果没有找到几个好宰相。而朱元璋本人雄才大略,所以他以为他的子孙都是雄才大略。不要宰相,是不想养完全无用的权臣。惋惜的是,朱元璋取消了宰相,权臣照样有。而刘伯温就因为这些议论,而被心胸狭隘的胡惟庸惦记上了。

公元1375年,刘伯温生病,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结果刘伯温一个月后去世。后世猜测,是不是胡惟庸怀恨在心,指挥御医给刘伯温开假药。故意弄死刘伯温。主要时间太巧了!

刘伯温确实是一个顶级的战略家,并且深通人性。但刘伯温的伟大之处在于,虽然他聪明绝顶,但他从来没有用他的聪明来为自己的官位谋利益,相反他坚持法治,坚持原则,为官清正廉明。这对刘伯温来说,非常不容易。

直到他遇到了一代明主朱元璋。帮助朱元璋制定战略,成功的摧毁了看似强大的陈友谅,帮助朱元璋一统了南方。而在随后的一统天下的部署中,刘伯温也是功不可没。

但由于刘伯温坚守原则,不肯徇私枉法,因为杀了之一功臣刘善长的门下,遭到李善长的诬陷和报复。其实,还是李善长不够聪明,如果他能看出来刘伯温其实在帮他,也就没有灭门之祸了。

刘伯温拼劲全力想建成一个崭新的大明,惋惜很多他的同事并没有象他那么想,反而把他当成敌人。因此胡惟庸带御医给刘伯温看病就成了更大的疑案。不了解刘伯温是不是死于胡惟庸之手。但刘伯温的伟大品质和坚持本心的一腔热血,还是非常令人敬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10/216511.html

“刘伯温功劳很大,为何只被封为诚意柏伯呢?” 的相关文章

在攻打楚国前,王翦要了什么样的奖赏?

在攻打楚国前,王翦要了什么样的奖赏?

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王翦为求自保,向秦王要田要地要房屋的事情,在后世广为流传。这事讲的是,秦王在灭赵国、残燕国、亡魏国之后,准备攻打强大的楚国。于是他问王翦怎么打?王翦说,得给60万兵力。秦王觉得兵力太多了,于是问王翦的副手李信。李信说,只需要20万兵力就...

在东吴四大都督当中 其中最厉害的人是谁

在东吴四大都督当中 其中最厉害的人是谁

对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谁最厉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候因为国家之间的争斗比较厉害,所以君主都比较重视人才,在这个情况下,厉害人物层出不穷,每个国家都有一大堆厉害人物。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东吴四大都督,他们可以说是东吴最厉害的四个人了,正是因为有...

朱允炆为什么会丢失江山 朱允炆是打不过朱棣吗

朱允炆为什么会丢失江山 朱允炆是打不过朱棣吗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丢掉江山?打不过朱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有句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不听明太祖朱元璋生前的遗言,最终丢掉了江山。朱元璋死前就知道,自己这个孙子太嫩了,斗不过燕王这些藩王,便给朱允炆留下了削藩三步走的...

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

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

唐玄宗李隆基,中国唐代皇帝,712—756 年在位。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大唐开放之遗风,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存在。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一个痴情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却独痴三人,更专情一人。一、杨家有女初长成杨玉环出生在一个宦门世家,她天生丽质,再加上优质的教育环境,使得她有一定的文化...

司马玮是什么出身?他为何会死于贾南风之手?

司马玮是什么出身?他为何会死于贾南风之手?

司马玮,西晋宗室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永平元年(291年),西晋楚王司马玮带兵进入洛阳,联合皇后贾南风诛杀辅政大臣杨骏,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但是不久司马玮就被贾南风处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为何司马玮会被自己的嫂子贾南风出卖,而被迅速除掉呢一,出身皇室...

后世如何评价薛居正?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如何评价薛居正?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 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史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薛居正为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进士。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历官谏议大夫、刑部郎中、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司空等职...

雍正作为康熙和乾隆中间的皇帝 雍正名气为何比不上两人

雍正作为康熙和乾隆中间的皇帝 雍正名气为何比不上两人

还不知道:雍正的名气为何不如康熙乾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从康熙中期以后一直到乾隆晚年,这个盛世持续的时间长达百余年之久。也正因为如此,康熙和乾隆的名字在历史上就比较响亮,而处在当中的雍正却显得很委屈。任何一个盛世都符合一个特...

李治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李治真的很懦弱吗

李治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李治真的很懦弱吗

还不知道:唐高宗李治真的很“懦弱”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都说唐高宗李治软弱,小时候听爸爸李世民的,长大后听媳妇武媚娘的。其实,软弱只是他的护身符。这个弱弱的皇帝,本事可真不小。当年,前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发生党争,李承乾被废,李泰被贬。软弱的李治进入唐太宗的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