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如果没有劝说刘禅投降,蜀汉能够避免灭亡吗?
伐蜀大军在钟会、邓艾等人的指挥下攻破了成都,此时成都的大汉皇宫内在益州派领袖谯周的主导下,蜀汉皇帝刘禅于无奈之下向邓艾投降,至此蜀汉灭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蜀汉的灭亡是必然现象:其内部有黄皓干政,导致蜀汉的朝政日益紊乱;在国力上由于大将军姜维的连年北伐,国内民生凋敝,百姓承受了很大的负担;在政治上由于益州派势力的抬头,东州派、荆州派人士力量的削弱,以至于国内出现了投降的声音。
在我看来,蜀汉能以一州之力硬抗曹魏数十年除地利方面的优势,靠的是一群坚定“大汉”信仰的“浪漫主义者”,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人。难道诸葛亮不知道“三国鼎立”已成定局?非也,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如果真看不出来彼此之间的差距诸葛亮绝对不会传唱千古。
不过纵使如此,他还是坚定了执行“北伐”方针,一个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一个是以守为攻,为蜀汉争取一线生机。纵使他知道蜀汉灭亡是早晚的事,他还是“和天争取一线生机”,最终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经典绝唱,这是属于诸葛亮的“浪漫”。
同样的,在蜀汉灭亡的生死关头,有谯周这样认命的“现实主义者”;也有着一群和天搏斗的“浪漫主义者”,为了心中的信仰“大汉”他们战斗至了最后一刻,也谱写了蜀汉灭亡的“悲歌”,今天我们尝试着盘点一下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蜀汉那些“与天搏斗”的“浪漫主义者”,感受一下他们的家国情怀:
忠义两父子,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
蜀汉的历史上关羽是以忠义而闻名,可是有一对父子的忠义之心绝对不亚于关羽,那就是傅肜傅佥父子:前者在夷陵之战中力战吴军力竭而亡,并发出了“汉臣岂能投降吴狗”的咆哮;后者在蜀汉生死存亡之际尽忠职守,在关城以破,手下将士全军覆没的情况之下发出了如同其父微弱却又震撼人心的话语:“我生为蜀臣,死亦当为蜀鬼”。说完这句话继续骑马冲杀,最终在筋疲力尽之下,拔剑自刎,傅佥的行为不但令后人缅怀甚至在当时也得到了对手的尊重。
《蜀记》载晋武帝诏曰: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 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
公元263年,魏晋三路伐蜀,而作为汉中乃至蜀汉门户的阳安关则首当其冲的成为魏晋的主要攻击对象。此前汉中的战略方针一贯执行的是魏延和王平的“拒敌门外”,这种防守方针可以牢牢的将敌人拦在国门外可却不利于追击,故而此前不久姜维改变了这种防御方针,改为“敛兵聚谷”。
这种防御方针虽然都是一面倒的数落姜维,可历史不能这么不客观,综合来说有利有弊。然而对当时的阳安关来说形势极为不利:
首先本该是大后方的阳安关则成为了抗击魏晋的之一道防线,一旦失守那么整个汉中乃至益州都将门户大开;
其次兵力差距过大,且乐、汉二城同样处于魏晋攻击之中导致援军无法到达,而姜维的援军也一时半会无法到达;
其三内部将帅不和,蒋舒和傅佥在关城防御上起了争执,傅佥主张守,蒋舒则主张出城攻击。
其实姜维的“敛兵聚谷”在当时还是有可行性的,他错就错在用错了一个人:蒋舒,而这就导致了傅佥的战死、蜀汉的灭亡,可正是在这生死关头更绽放出傅佥的光芒:作为战士,他奋战至最后一刻,在手下将士尽数战死的情况之下依然奋勇杀敌;作为将军,他尽忠职守,他无力指挥蒋舒,可是在防守空虚的情况下依然尽忠职守;作为臣子,他的光芒更是耀眼,就凭自刎前的那一句呐喊就足以赢得对手和后人的尊重。
傅佥是悲壮的,可是却也是“浪漫”的,在生命最后一刻,他还是没有忘记自己身为“汉臣”的臣节,正是因为其身上对“汉”的忠诚,对“汉”的信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宁为傅佥死。莫为蒋舒生”是罗贯中对两人的评价,却也是两人人格的彰显。
昭烈帝的风采,蜀汉最后的光芒,北地王刘谌,无愧于汉室先祖
如果说曹髦有其祖曹操的风采的话,那么刘谌身上具有汉昭烈帝刘备那种傲骨,如同蒋舒和傅佥的对比,刘禅和谯周等人也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这是伐蜀之战即将进入终点的时候,此时邓艾的军队已经迫近成都,蜀汉以谯周为主的诸大臣此时都在苦口婆心的做刘禅的工作,投降邓艾。在满朝皆投降的情况之下,刘禅也无可奈何的放弃了祖宗的基业,在此时则发出了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自古以来岂有投降的天子,倘若投降,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先帝啊。”而发出这有力声音的人则是刘禅五子:北地王刘谌。
当时的成都内有数万精兵,粮草供给也可持续数月,南中霍戈的勤王大军正率军北上,姜维也正率领人马星夜驰援,此时的成都虽然危急,但并未到了不可挽救之时,然而刘禅还是选择投降,击败他们的不是邓艾而是他们自己。看着社稷侵覆无法逆转,他悲痛自杀,其家人亦随他而去。
坦白的说,刘谌对自己的家人的确是有点“残忍”了,可是作为刘氏子孙他无愧于汉室先祖:作为大汉子孙他做到了他父亲都没有做到的“与社稷共存亡”,国家生死存亡关头他并没有亦步亦趋,以自己的方式回报这片国土;作为臣子到了最后关头,他还是在规谏他的君王就算是会触怒他的父王。如同傅佥一般,对国家社稷的忠诚也是属于他们的浪漫。
大汉最后的名将,姜伯约尽力了
同样的还有姜维,后三国时代中人们印象之中的之一名将是邓艾,就算是蜀汉名将姜维在他手中也占不了便宜,然而我们要明白一点,邓艾的身后是魏国庞大的国力在支撑,而姜维面对的则是一个支离破碎的蜀汉,内部更是有大量蜀汉君臣反对他北伐。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之下,姜维在费祎等人死后一个人扛起了后三国时代的蜀汉社稷,以自己的方式力抗陈泰、郭淮、邓艾、钟会等曹魏名将,可以说姜维能够做到这种局面已经殊为不易了。
当司马昭发起伐蜀之战时,姜维以自己的数万部队将钟会所部牢牢钉死在了剑阁,使其无法寸进一步,若非出了一个邓艾,司马昭的灭蜀计划终将会泡汤,当得知蜀汉灭亡的那一刻,他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蜀汉,就算这片国土不是他曾经的“祖国”,最终他成功了,他的计谋让钟会、邓艾陷入自相残杀的局面;可是他也失败了,他终究还是没能光复汉室。
姜维是我在后三国时代极为欣赏的一个人,无论是北伐还是国破家亡前夕他尽显“男儿本色”的那种浪漫:作为诸葛亮意志的传承人,他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数次北伐。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的是,姜维北伐的确耗空了蜀国国力,不过蜀国的灭亡却绝非姜维一人之罪;作为大汉最后的名将,在生命的尽头他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守护着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和天搏斗复兴蜀汉;作为蜀汉大臣,他也无愧于江山社稷,自始至终他的北伐从未掺杂任何私心,单纯的是从国家的角度去考虑。
虽然姜维如今饱受非议,但是姜维从未负过蜀汉,可以说为了蜀汉姜维尽力了,大汉名将“由韩信始,由姜维终。”
结尾
蜀汉灭亡之际,正是有这样一群与天搏斗的“浪漫主义者”才让后三国时代也是异常的精彩,虽然蜀汉不乏有谯周这样子的人,可是在国家危亡的最后关头也有姜维、傅佥、刘谌等人以自己的方式守卫蜀汉,在他们身上可谓也尽显浪漫,和谯周等人比起来,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浪漫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