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朝时期对平民百姓的养老有什么样的制度?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0-30)190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共289年。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引来了探讨唐朝文化制度的热潮。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一位80岁的老人,大家都叫他“何监”。在马伯庸老师的原著里,“何监”就是贺知章。原著中塑造了一个运筹帷幄的贺知章,此人看似垂垂老矣,实际上内心老谋深算。在马伯庸原著《长安十二时辰》第七章《申正》中,有一段关于贺知章“致仕”后的描写:

太子对这位耆老格外尊崇,特许东宫药园可以随时为其供药。贺知章致仕之后,把京城房产全都卖掉了,只剩了这一座还在,可见是非常喜欢……李泌踏进寝屋,定了定神,深施一揖:“李泌拜见贺监。”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个80岁的老臣,虽然已经退休,不管是当朝皇帝,还是太子,乃至官员,对贺知章都非常尊重。本文不谈论《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从“何监”致仕,来谈一谈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

一、“孝”文化推动古代尊老传统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孝文化的源远流长。《孝经》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至德、敏德、孝德”,合称“三德”。《礼记》中,把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视为人义。在《左传》《论语》《大学》等古籍中,都有对孝的论述。到了汉朝,孝文化被提到了国家的高度,汉朝皇帝以孝治天下,把“孝”和“忠”字并列,合称“忠孝”。汉朝皇帝的谥号也都以“孝”字开头,例如,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皇帝,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等(下图为汉文帝侍母亲尝汤药图)。

孝文化,不仅仅指对父母和亲人的仁爱,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的传统。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时期,朝廷都制定了许多关爱老人、尊老养老的礼仪和制度。

到了唐朝,孝文化已经不仅仅是道德的约束,在法律方面,也有对老人去的保护,例如《唐律疏议》记载:

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祖父母还在世,子孙敢分家另立门户的,判三年徒刑。此法律可以保证子孙不离开父母,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唐朝在尊老养老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例如规定子女必须赡养老人,制定老人的相关免除赋税的政策,补贴老人的“补给侍丁”制度等。笔者将从“平民养老”和“退休官员养老”两个方面来论述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

唐朝时期对平民百姓的养老有什么样的制度?

二、唐朝对平民百姓的养老制度

1。免税

在农耕社会,百姓要承担赋、税、役三种不同形式的赋役义务,这种赋役制度是沿袭秦汉以来的旧制。百姓除了上缴粮食以外,每户还要按人口承担劳役、兵役等义务。唐朝时期,规定年满60岁以上的平民百姓,赋役全免。这样的规定,不仅体现了唐朝尊老养老,更为普通家庭减轻了负担。

2。补给侍丁

补给侍丁制度,是唐朝较有特色的养老制度。唐朝不仅给老人免除赋税,还会给老人安排侍丁来照顾。所谓“侍丁”,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护工。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有关于“补给侍丁”制度的详细说明,据《通典》卷67《食货七·丁中》记载:

开元二十五年户令云:诸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

可见,开元年间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就要给1位侍丁,90岁以上的老人,给两位侍丁,对于一百岁以上的,要给3位侍丁。不仅这些老人免除徭役,这些侍丁因为照顾老人有功,同时也被免除徭役。“补给侍丁”制度,较能体现唐朝对尊老养老方面的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看出唐朝对尊老养老的重视。

3。尚齿

尚齿制度也是唐朝尊老养老的另一个特色, “尚齿”两个字,出自《庄子·天道》:

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

其意是尊重年老的人,在唐朝,“尚齿”成为唐朝的尊老制度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在刚刚登基时,就发布了“即位赦”,对尚齿有了明确规定。据《唐大诏令集》记载:

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 ;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 ;仍加版授,以旌尚齿。

唐太宗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要赐两石米,五段布匹,百岁以上的,加倍。尚齿让唐朝老人在物资方面得到了补充,更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4。养老诏

养老诏是唐朝皇帝专门下发关于尊老养老的诏书,唐朝几乎每位皇帝都多次发布养老诏,据《册府元龟》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共计发布了28次养老诏。另外,皇帝还亲自到去百姓家中探访老人。如《唐高宗实录》就曾记载:

(高宗)以河南县大女张年百三岁,亲幸其第。

唐朝时期对平民百姓的养老有什么样的制度?

也就是说,唐高宗李治曾亲自到百姓家中,探访103岁的老人。,皇帝这种“下基层尊老”的做法,来为社会做榜样。

5。悲田养病坊

唐朝在老人的医疗方面,也有一些实质性的考虑。例如《事物纪原》记载,武则天时期,唐朝在长安和洛阳设置了“悲田养病坊”,下辖悲田院、疗病院、施药院三院,专门用于养老和救济。需要说明的是,悲田养病坊是半官方的机构,还有很多民间善人和僧侣参与其中,相当于现在的“慈善机构”。

悲田养病坊是唐朝尊老养老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未来敬老院的雏形,意义重大。

6。法律保护

上文已经提到,唐朝对于老年人权益的保护,有其法律依据。若父母健在子孙分家迁居者,要被判刑。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唐朝法律不仅规定了子孙对父母的衣食等物质供养,还规定了子孙对老人必须有精神方面的安慰。子女然给老人高兴,在古代称为“色养”。

据《贞观政要·孝友》记载:

司空房乔,事继娘,能以色养,谨慎过人。

房乔,即当时的司空、宰相房玄龄。说的是房玄龄谨慎瞻仰继母,始终和颜悦色,十分难得。唐朝对于那些总惹老人生气,不能做到“色养”的子女,也有法律惩罚。也就是说,唐朝法律,不仅保证了老人的物资需求,还考虑到了老人的精神需求。

综上所述,唐朝对平民的养老尊老十分重视,在物资、经济、生活、精神等方面都有顾及。尊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唐朝对这方面的作为,体现了繁华大唐的伟大的人文关怀。

三。唐朝对退休官员的养老制度

在封建社会,官员被认定为社会的精英,不管是为官时期,还是退休后,他们享受的待遇都和平民百姓不同。在古代,官员退休,被称为 “致仕”,致仕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一般情况下,官员致仕后,朝廷会继续保证他们生活待遇,在官员养老方面,也给予了比普通百姓更高的重视。

1。半额俸禄

唐朝官员的退休年龄是70岁,被称为“悬车”之年。《旧唐书·李百药传》曰:“及悬车告老,怡然自得。”形容官员致仕之后,车被废弃不用了。唐朝的官员致仕,根据品级不同,规定略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六品以下的官员,到了70岁就退休了,朝廷不会挽留。而六品以上,能力出众者,特别是朝廷大员,皇帝一般都会挽留,让他们“多做贡献”。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贺知章,80岁的时候才被批准致仕。

唐朝时期对平民百姓的养老有什么样的制度?

唐朝官员一旦退休,如果没有特殊赏赐的情况下,都会享受致仕前的半额俸禄。唐朝官员的俸禄,分两部分,“俸”指的是俸银,“禄”指的是禄米。半额俸禄制度,是唐朝对致仕官员的物质保证。

2。赏赐金银田帛

对于功勋之臣,特别是朝廷重臣的致仕,朝廷一般还有额外的赏赐,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八年,尚书右仆射李靖因足疾,请求致仕。李靖是唐朝开国战神,功勋卓著。他申请退休,并非因为有病,而是他知进退的一种表现。李世民得知李靖要致仕,非常高兴,不仅批准了申请,还亲 *** 问,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而且特许,俸禄不减半。

还有一些大臣,在提出致仕的时候,皇帝就会赏赐他们一些良田美宅,供他们颐养天年。

除了上述情况以外,唐朝每逢天子即位等大庆之年,也会给已经致仕的三品以上官员发放“福利”。这些福利包括赏赐足额俸禄,赏赐布匹、银两等。

3。赐杖和面圣

赐杖制度,始于汉朝。意思是对于年老的功勋官员,特别是在官员致仕时,皇帝会赐给他手杖。这是莫大的荣誉。对于功勋官员,到了特殊时期,还会被召回面圣。皇帝会询问这些官员的退休生活。但如果不是功勋卓著的大臣,或者是皇帝的亲信、老师,一般不会有这种待遇。

4。官员父母的养老

在封建社会,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官员到各地为官,无暇照顾老家的父母。因“忠”而弃“孝”。唐朝对此有两种解决方案:之一,允许官员把老人接到任职之地,在当地赡养自己的父母。第二,如果任职之地实在太过偏远,或者老人行动不便的,可以申请调到家乡任职,或者申请朝廷对家中父母重点照看(下图为朱寿昌弃官寻母)。

综上所述,关于唐朝官员的尊老养老制度,虽然只列举了4种情况,但可以看出,唐朝在经济、精神、人文关怀等各层面对退休官员尊老养老的重视。

四、唐朝尊老养老的历史意义

唐朝时期对平民百姓的养老有什么样的制度?

纵观有唐一代,统治者对尊老养老比较关注,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相较于前朝也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其历史意义有三点:

之一,在文化方面,唐朝继续发扬了尊老养老的传统文化,倡导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让孝亲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社会风貌,不仅展示了大唐各方面的繁盛,更能体现其人文方面的丰富性,对中华民族的孝亲文化,影响重大。

第二,在社会影响方面,唐朝对平民和官员的尊老养老制度,不仅保证了老人在经济、精神等方面的老有所养,更在法律方面,对全民约束,保证了各项养老制度的顺利实施。而且,在民间兴办慈善机构,对后世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第三,唐朝发展尊老养老制度,是唐朝繁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体现。反过来,尊老养老制度,促使了百姓安居、老有所养,对社会和谐有正面的推动。可以说,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也推动了唐朝的繁华,二者相得益彰。

但是,唐朝尊老养老制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之一,设置的年龄限制过高,官员70岁退休,百姓80岁才有补给侍丁等,结合唐朝的平均寿命情况,能享受到这个待遇的老人,少之又少。第二,唐朝引导民间孝亲,值得肯定,但也促使了许多“愚孝”行为。例如《册府元龟》曾记载:唐玄宗时期,曾有人割身上的肉给母亲吃,被朝廷嘉奖,其他“孝子”纷纷效仿等。

总结下来,唐朝尊老养老的社会制度和风貌,对唐朝的繁华,对中华文明的正面影响巨大,值得肯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10/218012.html

“唐朝时期对平民百姓的养老有什么样的制度?” 的相关文章

面对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是怎么做到3个月就平定的?

面对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是怎么做到3个月就平定的?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故事。汉朝建立以后,刘邦忙着平定异姓诸侯王,吕后则忙着扶持自家力量,打压老刘家的班底。好不容易熬到了汉文帝刘恒时期,这才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你以为汉文帝时期就安稳了?不好意思,汉...

都是对战曹洪,甘宁只用了二十回合,而马超秋娥用了五十回合?

都是对战曹洪,甘宁只用了二十回合,而马超秋娥用了五十回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曹洪是曹魏宗族大将,武力值不低,甘宁是东吴大将,武力值也不低,东吴大将中,除了太史慈,甘宁当属第一,马超更不用说了,是汉末群雄之一,也是蜀汉名将,武力值在超一流名将行列。然而,在打曹洪的时候,甘宁二十合打败了曹洪,而马超五十合还没拿下曹洪,...

辛评:东汉末年官员,审配为何杀害他全家?

辛评:东汉末年官员,审配为何杀害他全家?

辛评(?-204年),字仲治,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人物。曹魏卫尉辛毗之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原是韩馥部下,韩馥逃亡后转而辅佐袁绍。袁绍死后,辛评、郭图欲立袁谭为主,与审配等不和。后来曹操破邺,其弟辛毗在城下劝降。审配怒遣手下将辛评全家杀害。人物生平效力袁...

有哪些与王国宝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王国宝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王国宝(350年~397年5月29日),字国宝,太原郡晋阳县人。东晋时期宰相,中书令王坦之第三子,太保谢安的女婿。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国宝品行不端,不受岳父谢安重用。凭借姻亲关系,投靠琅琊王司马道子门下。太元十年(385年),司马道子掌权之后,授秘书丞,...

司马繇:西晋宗室大臣,专权擅势,招致执政官司马亮猜忌

司马繇:西晋宗室大臣,专权擅势,招致执政官司马亮猜忌

司马繇(?~304年9月18日),字思玄,河内郡温县人。西晋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的孙子,琅琊武王司马伷第三子,晋元帝司马睿叔父,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外孙。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个性刚毅,博学至孝。初封东安郡公,授散骑常侍。参与诛杀权臣杨骏,屯兵云龙门有功,...

历史上刘备与孙夫人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历史上刘备与孙夫人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刘备在拿下益州之后,在法正的劝说下,娶了寡妇吴夫人为妻,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说起来,孙尚香可是孙权嫡亲的妹妹,皇亲贵族。但是刘备却对她一点儿也没兴趣,反而迎娶了一个寡妇吴氏。这是怎么回事呢?(孙尚香剧照)孙尚香从小就很得父亲孙坚和孙权的宠爱,在父兄的影响下,舞枪弄...

刘禅都已经称帝了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没有还政给刘禅

刘禅都已经称帝了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没有还政给刘禅

对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何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刘备因听闻汉献帝刘协遇害(实际上是谣传)而愤愤不平,但群臣却劝谏他自立为帝。刘备开始还不太愿意,但在诸葛亮的极力劝谏下,刘备这才于221年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

楚汉之争要是项羽夺得天下 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楚汉之争要是项羽夺得天下 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项羽得了天下,中国会怎么样?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杆性质的人物,他是中国悲剧英雄第一人,现实中我们每每以成败论英雄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中国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个曾经的失败英雄项羽。我们要感谢太史公司马迁,是他把项羽写进了本纪...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