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有火器优势,怎么还是打不过清军呢?
发生于17世纪早期的明清战争,是同时期内世界范围内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更大的战争,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辽东战争阶段,2。清入关之战3。清与南明残余势力的作战。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这三个阶段中,后两个阶段中虽然也有反复,但总体上清军的实力已经可以碾压一切对手,让人们感到称奇的是在辽东战争时期,明朝的国力和军力都比当时的清(后金)强大许多,特别是明军装备了大量的火枪、火炮、火箭等火器,可是为什么还是一败再败,输掉了战争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任何时候,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都是人。那么,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当时明清双方在辽东的人力力量对比了。从表面上看起来,明朝在辽东方向有八万大军,而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早期,清八旗兵全部的力量不会超过六万人。
然而,事实上,由于明朝腐朽的军户和卫所制度,辽东明军早就大量逃亡,兵力根本就达不到实数。剩下的即使在编的士兵,也饱受官吏的欺压,很多人沦为他们的佃农,很少进行军事训练,这导致他们对火器也不熟悉,经常在射程之外胡乱开火,然后陷入混乱。
而且由于收入的大部分为上层拿走,他们多数只能勉强糊口度日,处于长期慢性营养不良的状态。天启年间,有高层巡视辽东后认为“能战之兵,只两千人”,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第二,明朝只拥有表面上的物质力量的优势。从表面上看,明朝是大国,能动用的力量远超后金,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以明军主战装备火器来说,辽东边军使用的火器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之货,甚至许多火枪经常炸膛。
再加上,明军的铠甲也远不如后金军的坚固,甚至萨尔浒大战中,中路指挥大将杜松竟然戴着腐朽的铁盔,以至于被一箭射中头部而阵亡。大将尚且如此,很多明军普通士兵则连像样的铠甲和兵器都没有,只能沦为“活靶子”。
反观后金一方,在今天的赫图阿拉老城,我们发现了非常多的冶炼遗址,可以确定,在后金建立之初,他们就拥有数千金属工匠,从事武器制造,这样八旗兵才建立了“武装到牙齿”的重甲骑、步兵部队。而吴桥兵变后,明朝连火器优势也已经丧失了,松锦大战时,就有明人哀叹“虏之炮火,远胜于我”。
明朝在辽东的失利,是帝国晚期衰败的“系统性工程”,人力的匮乏和士兵战力低下,本质是军制的崩坏;物质力量的弱小,也因为服务于辽东的官僚体系的全面滑坡,无尽的贪腐和低效,使得海量的财富肥了各级官员,而真正送到前线的少之又少。清朝方面则是处于创业初期,从上到下生机勃勃,赏罚分明,这样,从根本上清军就强于明军,造就了人和物力方面的优势,而明军的失败,也就变得不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