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浑河之战,明军有多少人参战?
浑河之战,关于明军的参战人数,有人根据《明熹宗实录》中“此战以万余人当虏数万”和清人魏源“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这两种说法,得出明军有“万余人”的结论。
但是,也有人根据《明神宗实录》中征调“石柱宣府司兵(白杆兵)四千”和“浙兵(戚家军)三千”的记载,得出明军实际参战人数为七千人的结论。
那么,问题来了——浑河之战,明军的参战人数到底是多少?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得知道,参与浑河之战的明军并非只有石柱宣抚司兵和浙兵。根据《明熹宗实录》中的记载,时任兵部尚书张鹤鸣于战后上报给朝廷的奏疏中曾明确提到“浑河血战杀奴数千,皆石柱、酉阳二司土兵之力”,所以,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出,浑河之战的参战明军是由酉阳宣抚司兵、石柱宣抚司兵和浙兵组成的。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根据酉阳宣抚司、石柱宣抚司和浙兵的具体参战人数,来推断出明军的参战人数到底是多少。
酉阳宣抚司
最早向明神宗提出征调西南土司兵赴辽东作战的是熊廷弼,根据《熊廷弼集》中的记载,熊廷弼曾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向明神宗上疏请求征调酉阳宣抚司兵四千,石柱宣抚司兵三千。
接到熊廷弼的奏疏后,明神宗立即命令兵部商议此事。兵部诸臣经过商议后,由兵部左侍郎杨应聘向明神宗提交了具体的调兵计划:湖广永顺宣慰司兵八千,保靖宣慰司兵五千,酉阳宣抚司兵四千,石柱宣抚司兵四千。
该计划在得到明神宗的批准后,于万历四十七年十一月由兵部下发给了酉阳宣抚司。
根据《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中的记载,时任酉阳宣抚司宣抚使的冉跃龙在收到兵部的调兵命令后,当即奉调率领弟冉见龙、子冉天胤和冉文光及四千土兵援辽。
再根据《明熹宗实录》中记载,酉阳宣抚司的四千土兵是在冉见龙、冉天胤和冉文光的率领下尽数前往辽阳的虎皮、黄山等地驻防。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浑河之战中酉阳宣抚司的参战人数为四千。
石柱宣抚司
万历四十八年五月,秦良玉率领的石柱宣抚司兵抵达通州。到达通州后不久,秦良玉就向明神宗上了一道奏疏,疏中言明“臣所将之兵止三千三百员名”。并且在这道奏疏中,秦良玉还提出欲将在川土兵三千五百余名陆续前来共成一臂之力,得到了明神宗的同意。
这说明,此次赴援辽东,石柱宣抚司共出兵六千八百。但是,这些兵力却没有全部投入到浑河之战中,《筹辽硕画》所收录的兵部尚书张鹤鸣的奏疏中曾提到“邦屏等既陷阵……秦氏(秦良玉)又自押兵三千至关上(山海关)”,所以,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出石柱宣抚司在浑河之战中的参战兵力应该为三千八百。
浙兵
由于戚家军的主要募兵地是在浙江的义乌、金华两地,所以明代史料中对戚家军的称呼有“浙兵”和“南兵”两种。
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之一批戚家军正式成军,人数为三千七百八十五。嘉靖四十年八月,戚继光率军进福建前,又到义乌募兵三千(《义乌县志》)。这样,戚家军的总兵力就达到了六千七百八十五。
隆庆元年,戚继光被调至蓟镇后,戚家军被留在了浙江。随后,在戚继光的一再要求下,大明朝廷才同意“遣官往募旧部曲三千人”。这样,戚家军的规模又回到了最初的三千七百八十五。
此后,直到万历二十三年的蓟州兵变前,戚家军的兵力都维持在三千七百八十五人。
但是,一场蓟州兵变,令戚家军损失惨重,根据《两朝平壤录》中的记载,戚家军在此次兵变中损失了一千三百余人。随后吴惟中等戚家军军官或被治罪、或被调离,剩余的戚家军被遣回浙江担负海防,戚家军的总兵力下降至二千左右。
根据《明神宗实录》中记载,大明兵部曾于蓟州兵变后的万历二十五年三月下令增募一千七百余兵补充到戚家军中,戚家军的兵力又恢复到了三千七百八十五。
至浑河之战前,戚家军一直在浙江驻防,所以参与浑河之战的戚家军总兵力应当为三千七百八十五。
综上所述,浑河之战的参战明军由酉阳宣抚司兵四千、石柱宣抚司兵三千八百和浙兵三千七百八十五组成,人数共计一万一千五百八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