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不够强势才换不继承人 古代再强势的皇帝都不行吗
对古代皇帝继承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许多人印象中,古代皇帝坐拥天下,一言九鼎,国家大事只要经过他拍板就作数。可事实上,皇帝虽位居九五之尊,但很多事情也不是他说了就算数的,甚至连选择由哪个儿子继承皇位这种看似比较私人的问题,往往也不是皇帝想选谁就能选谁的。比如明朝万历皇帝喜欢自己的皇三子朱常洵,想选他作为继承人。可大臣们却坚持要选皇长子朱常洛为皇位继承人。在经过一番艰难博弈后,万历皇帝最终无奈妥协。
有人可能会觉得万历皇帝本身不够强势,所以他的决定容易被大臣们推翻,换作是一位强势的帝王,那就轮不着大臣们说话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早年南征北战,打下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后来在“玄武门之变”中弑兄逼父夺取皇位,这样一位帝王谁敢说不强势?可是他在册立皇太子的问题上也遇到了艰难的选择,最终也是作出了很大的妥协。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皇太子李承乾因策划谋反被废为庶人,唐朝储君之位因此悬空。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所以嫡长子李承乾倒台后,嫡次子李泰应该成为之一候选人。而且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深得李世民的宠爱。早年李承乾还是太子的时候,李世民就曾有过改立李泰为太子的念头,后因多数大臣极力反对废长立幼,此事才得以作罢。如今李承乾已废黜,李泰上位按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李世民也正有此意。
然而就在许多人都以为李泰入主东宫已是板上钉钉的时候,立储之事却陷入了僵局。李世民虽然打算立李泰为太子,可是以司徒长孙无忌为首的一群大臣却支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共有三个嫡子,分别是皇长子李承乾、皇四子李泰、皇九子李治。所以李治虽然也是嫡子,但却排行老三。而且李治当时才十六岁,性格上又较为柔弱,平时也没看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反观李泰已有二十四岁,在文章、书法方面都颇有造诣。此外,他还于两年前完成了一部集全国地望、山川、城池、古迹、重大历史事件于一体的《括地志》,在当时也有较大影响。因此从各方面条件来看,李泰都完胜李治,绕过李泰这个嫡次子而去立李治这个嫡三子,实在是有点没道理。李世民估计也从来没想过要选李治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李世民是一位非常强势的帝王,李泰也完全有资格成为储君,所以按理说李世民可以乾刚独断把这件事给定下来。然而,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却让李世民陷入了犹豫。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凌烟阁排名之一的功臣,以他为首的一帮重臣们的意见显然不能忽视。当然长孙无忌等人也有自己的一番理由,他们指出李泰性情阴狠,一旦由他君临天下,必然容不得李承乾和李治。而李治仁厚,如果他成为皇帝,则绝对不会伤害自己的同胞兄弟。
李世民当年在“玄武门之变”中弑杀兄弟,这事成为他人生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他对骨肉相残这种事情格外敏感,绝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走自己的老路。因此长孙无忌的这一理由还是对李世民产生了较大影响。
不过,选择太子是国本问题,李世民怎么可能仅仅因为长孙无忌等人指责李泰阴狠,就放弃对他的考虑呢?更何况阴狠这种事情对普通人来说要不得,可对一位帝王来说却未必是缺点。至于将来会不会残害兄弟,那就更是捕风捉影的事情。所以真正改变李世民想法的显然不是这一点。
事实上,李世民最后选择了李治,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担心李泰人品靠不住,而是李治的靠山更牛。皇帝之所以能被奉为九五之尊,并不是拥有三头六臂,而是得到了士大夫集团的支持。长孙无忌是当时士大夫集团的头号人物,背后的政治力量非常强大。反观李泰这边虽然也有不少支持者,但都是类似房遗爱(房玄龄之子)这种“官二代”,这与长孙无忌等勋臣元老集团显然不是一个量级。
如果选择了李泰,房遗爱等功臣子弟必然会得到重用,朝廷中的勋臣元老集团和新兴的“官二代”集团无疑就会产生激烈对抗,这种事情往大了说甚至可能导致国家分崩离析。而选择李治的话,皇权交接的过程显然就会平稳很多。在勋臣元老的支持下,贞观路线也很可能得以延续。所以李世民最后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册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的事情并非孤例。在古代多数时候,只要皇位继承存在纷争的理由,往往就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而最终胜出的往往都是背后政治力量更加强大的那个皇子,而不是皇帝更喜爱的那个皇子。唐太宗如此,万历皇帝如此,康熙皇帝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