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之战李景隆被击败后,朱棣为何还要退兵?
济南之战李景隆被击败后,朱棣为何还要退兵?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此事发生在“靖难之役”的济南之战。建文二年(1400年),统帅六十万大军的李景隆被朱棣击败,仓皇逃往济南,朱棣紧追不舍,李景隆残军再度大败,燕军遂围济南城。山东参政铁铉、都指挥盛庸死守济南城三个月,城池将破之际,盛庸却将朱元璋的画像和排位摆上了城头,导致朱棣进退不得,再加上平安骚扰燕军粮道,朱棣最终被迫撤军。
朱棣大破李景隆兵围济南,铁铉城破之际以画像计退燕军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在之一次被朱棣击败之后,朝廷非但没有降罪于李景隆,反而调集六十万大军使其再度北伐。结果,李景隆与朱棣在白沟河一场大战,眼看即将胜利,却因帅旗突然折断而再度惨遭战败,慌忙率领残兵撤往德州,燕军追击,李景隆又撤往济南。
五月十五,燕军进攻济南,李景隆十万残兵败将根本毫无抵抗力,旋即战败,李景隆逃走,燕军遂围济南。此时,济南城内只有都指挥盛庸所部,在外督办粮草的山东参政铁铉听闻消息连忙赶赴济南,与盛庸歃血为盟,意图死守城池。
靖难以来,燕军虽然屡战屡胜,却被牢牢限制在河北一带而不得扩展,若能够攻占济南,燕军便可切断朝廷南北联系,进可南下渡江,退可画疆自守,形势将大为好转,因此朱棣对济南可以说是势在必得。而铁铉也深知此理,因此与盛庸坚守济南,势必不让朱棣夺取。
六月八日,燕军兵临城下,朱棣劝降无果后遂下令攻城,然铁铉亲临城头指挥固守,燕军久攻不下只能将济南合围,以待良机。转眼三月已过,济南城仍然久攻不下,便有人献计可掘开黄河引水灌城,铁铉得知消息后,又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朱棣差点被杀死在城门洞中。
朱棣惊怒之下对济南展开猛攻,并用大炮轰击城墙、城门,眼看城池将破,铁铉却又使出了一记损招,他讲朱元璋的画像悬挂在了城头之上,又亲自书写了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摆放在城墙各个垛口,结果导致燕军进退不得。
与此同时,在河间一带活动的平安所部又经常袭扰燕军粮道,再加上燕军出征数月,兵将早已疲惫不堪,在姚广孝的建议之下,朱棣这才无奈撤军。眼看燕军撤退,铁铉又与盛庸整军追击,接连收复德州等地,结果朱棣又被赶回了河北一带。
朱棣敢于起兵靖难公然造反,为何却对铁铉的画像之计无可奈何
燕王朱棣既然敢于靖难,以一隅之地公然起兵造反,在济南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的情况下,为何却对铁铉的画像之计无可奈何,最终被迫退兵呢?我想应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自古以孝治天下。中国自古便是个宗法制国家,官员将君王称为“君父”,百姓将官员称为“父母官”,而自汉朝以来,历朝历代又均对孝道推崇备至,君王以“孝道”治理国家,同时也以“孝道”教化百姓,因此“孝道”早已是根深蒂固。虽然祖宗画像和灵位对于他人来说不过一件死物,但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对于其后世子孙来说,这却是极为重要,乃至神圣的象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敬祖宗画像和灵位,也会因不忠不孝而被骂的狗血淋头、抬不起头,更何况是对燕王这种志在天下之人,他更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父亲画像、牌位动刀动枪。
2、以祖训起兵不敢不敬。“人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统治者而言却是极为重要之物,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朱棣靖难本就被骂做“乱臣贼子”,而他争取民心的关键便是“祖训”。朱棣自起兵之日起,便高举“清君侧”这杆大旗,为的便是“名正言顺”,而所谓“清君侧”便源自于朱元璋《皇明祖训》中的“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以“祖训”起兵的朱棣,面对铁铉挂出的朱元璋画像、摆出的朱元璋灵位,若是敢继续进攻,便再也无法以“清君侧”的名义进行征战,那便真的成了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了。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朱棣再怎么英明神武,燕军再怎么能征善战,铁铉这一招正好打在了朱棣的“七寸”,只要朱棣不想做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那么他就只能选择退兵。
而这也是朱棣对铁铉恨之入骨的原因,不仅将其凌迟处死,而且就连家人也不放过,其父母被发配海南,长子充军,次子充做官奴(后被虐待而死),妻子杨氏和年仅四岁的女儿则被发配到教坊司为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