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上台后进行了哪些改革?有哪些影响呢?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在位仅有13年,然而他却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康乾盛世方能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其更高峰。这一为期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启后作用,无可或缺。
雍正继位以后,便开始对国家的体制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因为他看见了康熙时期存在的很多弊病,例如国库亏空,吏治腐败等等。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少得可怜,但是那些各省督抚们却一个个富得流油,面对这样的情况,雍正在继位时便提出三条改革思想。准备对整个大清帝国进行全面改革!
雍正元年,正值元旦节,雍正在这一天给全国的各级文武官员发布了一道上谕,这是讲述古代时候的“纯臣”的,实际上就是要:“兴利除弊,以实心,行实政”这很明显是一道为了发展国计民生进行兴利除弊的政治改革的号召。其目的,就是要求各级文武官员要开始行动起来,开始响应自己的改革号召。他的主要改革思想包括如下三点:
之一,反对因循苟且
雍正帝是一个当了四十多年阿哥的皇帝,他经历过太多的沧桑岁月,看了很多的物是人非。继位以后,他决心要为天下苍生为念,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雍正认为自己在继位之前,大清朝已经是“人心玩愒已久,百弊丛生”,“若不惩创,将来无所底止”。要想真正改变这一局面,只有推行新政,实行改革。
康熙时期的“仁政”其实是行不通的,因为没有有力的法律制衡,只是单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去对待国家,那么其危害性无疑是非常大的。所以,雍正的改革之一步就是从思想上着手。他极力反对遵循旧制,而是要选择好的方向进行发展。
第二,整饬吏治,以利民生
雍正元年,也即是上述所说之时间,雍正帝在给总督的上谕中说:“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曰‘名实兼收’,不知所谓名实者果何谓也”。这也就是对这些总督们发布一个“整饬吏治”的公告,似乎就是在表明,自己就要开始整饬吏治了,你们做好准备,千万别被我抓到小辫子哦!果不其然,这阵风并非虚言,雍正二年初的时候他又说:“朕缵承丕基,时刻以吏治兵民为念”。
实际上就是想对臣工们表明自己想的目的,想要通过整顿吏治来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而最后在实际推行时,我们也看到雍正的手段之强硬。看来所言非虚,并非是做表面文章的!从这里也看出,雍正确实是一个务实的皇帝。
第三,反对朋党
其实这主要还是由雍正自身的体验而来的,因为自己本身就经历了所谓的朋党之争。最典型的就是自己在登基时和登基后所遭遇的所谓的“八爷党”。也就是雍正的弟弟八阿哥和其朋党对雍正皇权的窥视和干扰。所以雍正在继位之后,便说:“朋党最为恶习”。因为朋党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皇权的实施,也许还会造成皇权的旁落。当然了,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雍正也对此做出了应对办法。
朋党的危害:朋党各行其是,破坏朝政统一,损害君 *** 威。朋党之间互相攻击,任用私人,不仅失去正常的用人原则,也干扰了君主行使用人去人的权柄;朋党各抒政见,自我标榜,批评朝政,扰乱君主视听,妨碍坚持既定的政策。
以上就是雍正提出的三条改革策略,不得不说雍正本身就是一个务实的皇帝,而且我们也在他后面的执政生涯中发现,他却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改革家”。他不仅将康熙朝留下的亏空补齐了,并且还丰裕了国库。这也使得乾隆继位以后,才能更好的实行自己的政治抱负。最终开创了“乾隆盛世”。但这也是跟雍正所提出的三条改革思想分不开的!可以说,雍正的这三条改革策略,影响了大清两百多年的历史,同时也决定了清朝命运的走向!
敢于改革,而且还办成了这件事的皇帝,千古只有雍正皇帝这一位了。我们来看看他到底做了哪些改革。
之一条改革,火耗归公。
谁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一天。火耗过去都是地方官员们中饱私囊的主要来源,不少官员之所以富得流油,其实就是得了火耗的好处。早在万历年间,火耗就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基本上全都由地方官员们来自己处置这些火耗银子,最后当然是落在他们自己的腰包里。到了满清王朝入关以后,这件事依旧无法得到改变,顺治、康熙两任皇帝都没有改变这件事。
等到雍正皇帝上台以后,一切都变了。雍正皇帝决心要彻底断了地方官员的这条生财之道。他发布命令,让各地官员,把所有火耗全部交公。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这无非就是断了这帮人的生路,那他们哪里肯干呢?不肯干也没办法,因为雍正皇帝是真的敢杀人的一个皇帝。只要是没有按照他的命令做事的官员,那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第二条改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这又涉及到一条千古不变的潜规则,但凡读书人考取了功名,那就不需要向国家交税了。一般新 *** 都是用这种方式来笼络天下的读书人。这 *** 还真管用,读书人最吃这一套,他们一生的理想,那就是不用纳粮。只要好好读书,总有一天可以入朝为官,那就不用再交税纳粮了。所以说自古以来有这么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朝廷的税收时常都会调整,在加重的时候,很多老百姓都活不下去。
可是读书人心里有希望啊,而且读书不错的人,都已经可以不用交税了。所以这帮人当然是有优越感的了。现在雍正皇帝下达了一个命令,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种田的人,全部都要交税。没有理由让这些收入高的人,反而逃过了税收。这一条命令下来,虽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读书人都交税的话,那么朝廷就会富有,潜移默化之中,老百姓的小日子自然是要好起来的。
可是这伤害到了一部分拥有特权之人的利益,所以这件事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尤其是在河南地区的考生 *** 事件,差点造就了雍正朝 *** 的首例。但是不管有多难,雍正皇帝都坚决要执行这项改革。不光是纳税要一样,就连服徭役也是一样的待遇。
第三条改革,摊丁入亩。
这还是涉及到了一条千古弊端的事情。在过去交税是按照人头来交,家里有几口人,那么就交多少税。按照这种交法的话,那么穷苦的百姓压根就负担不起这么多税收,而富有的人,就算生再多,也无伤大雅。这就造成了一个困局,老百姓们不敢生孩子了。而且富有的人,他们通过关系,甚至可以瞒报人口,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雍正皇帝深切地了解到这件事的弊端,所以做出了改革。他将人头税直接跟地税挂钩。也就是说从今以后,再也不按照人头来收税了,是将人头税放在地税里面去征收。过去是谁家里人多,那交税就多。可是改革以后完全不同了,是谁家的地多,交税就多。人口和田产对应上,超过田产的人口,就不用交税了。那老百姓就可以放开了生孩子了,反倒是那些有很多田产的有钱人不太好过了。这个时候富人们就开始偷偷隐藏地产,想要通过打通关系来解决这件事。
但是雍正皇帝立刻开始了对土地的重新丈量,而且是每隔几年就丈量一回。这可把那帮地主给气了个半死。其实真正生气的,是那些在地方上圈地严重的王公大臣。他们表面上一本正经,谈天说地,可是在背地里,每个人都手握大量土地,这是雍正最痛恨的地方。
第四条改革,改土归流。
土司这个词大家一定是听过的,这可不是面包中能吃的吐司,这是一种称呼。是对西南大部分地区,少数民族领袖们的一种称呼。土司是世袭制度,一般都是由家里的儿子来继承土司的位置。满清 *** 入关以后,这些土司表面上是臣服于满清王朝了,可是背地里依旧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他们在地方上拥有绝对的自治权,甚至连地方官都无权干涉他们的事务。这在雍正皇帝眼里,是绝不容许的。
居然有旨意跟废话没差别的地方,那就必须要改革。于是雍正皇帝打算废除土司,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因为土司的地方势力实在是太大,要想彻底消灭这些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为此雍正花费了很多钱粮兵马,这才平息了很大一部分土司的势力。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的土司都被雍正取缔,换来的是各个州府的管辖。郡县制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出现,可是真正到了雍正时期,才全国开始实行郡县制,这是大家都无法相信的事情。
雍正的改革有一个共同特点,跟有钱人斗。雍正皇帝可能上辈子是穷苦百姓中的一员,所以他恨透了那个时代的有钱人。我们看看这简短而有力道的四条改革措施,基本上全都是在跟有钱人做对。比如说火耗归公,这本身就是把地方官员手里的油水给抽走,让他们少了一大笔财政收入。比如说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事情,那是把那些有功名之人,也纳入到了交税的队伍钟来,绝不给他们搞特权。
再说摊丁入亩,那是对有钱地主们的一种绝望的打击,手里田地越多交税就越多,有钱人的确是苦不堪言。还有就是改土归流,这是断了地方土司们的生路,让崎岖难行的山路里,不再有土皇帝,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由此可见,雍正皇帝所有的措施,所针对的人,其实都是有钱人,至少是上层人士,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就不希望得到这帮人的拥戴?
我认为,雍正皇帝这么做,说明他是一个真正看透了的人。好名声真的很重要吗?不得罪人真的可以做一个好皇帝吗?雍正似乎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国库充盈了,那才是真正实惠的地方。光靠穷苦老百姓那点钱,压根就不足以满足国库的收入,有钱人才是他所要伸手拿钱的对象。把穷苦百姓逼到了极点,那人家活不下去可能就造反了。可是从有钱人口袋里抽点钱出来,虽然当时他们比较心疼,可是事后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波澜,这才是雍正皇帝真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