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到底有多难 最早在明朝,最晚在清朝
对古代吃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西红柿鸡蛋面是一道很普通的家常美食。鸡蛋的香味配上西红柿的鲜味,不知道俘获多少人的味蕾。 *** 西红柿鸡蛋面并不必刻意讲究,所需要的食材也十分简单,主要有面条、西红柿和鸡蛋,等等。其过程大致说来,就是在锅中将鸡蛋和西红柿翻炒,最后掺拌煮好的面条一起食用。
家庭 *** 这碗面也就是十来分钟的事情。很多事情看是手到擒来,可一旦少了时间约束,甚至换了时空,就比较困难了。西红柿鸡蛋面就是如此。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 *** 并吃上西红柿鸡蛋面就比较漫长,甚至长得有点离谱。我们从主要食材角度一一分析:
面条在我国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
在我国面条的起源较早。我们知道,面条以面粉为原料,而面粉又由小麦或大麦等谷类(主要是小麦) *** 而来。现代科学表明,小麦最初是西亚地区的作物,后来通过欧亚草原带诸文化的互动传入中亚和我国。这一时间大致在距今4000年前后。如,考古发现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出土5000年前批量的小麦炭化籽粒。无独有偶,青海省互助县丰台遗址也出土了3200年前的碳化小麦和大麦籽粒。
这是小麦的起源。
在古代,古人将小麦视为天神赐给人间的福音。《诗经》有载“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既然奉若神明,驯化和大面积种植则是以后的事。《汉书·食货志》载,小麦是在西汉时期由西域引入关陇,开始在中原大量种植的。
由小麦到面粉还需要研磨的过程。相对于小麦,我国先人的研磨技术则更早,时间可以追溯到万年以前,直接证据就是东胡林遗址、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以上考古证据和史料说明了两个问题:
我国种植和驯化小麦的时间较早;在小麦大量出现后,古人有技术研磨成面粉,并 *** 成面条。
后来的考古也正面的这一点。几乎就在小麦传入我国的同时,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距今3900年)出土了一碗由粟和少量穄 *** 而成的“荤面条”,呈线团状物,和今天的面条相像。这一发现打破了文字资料中我国发现的“面条”距今最多有2000多年的历史。尽管这碗面不是由小麦 *** ,这说明古人已具备了研磨谷类 *** 面条的思维。试想,当延展性很好的面粉出现后,人们 *** 面条也是手到擒来之事。文献记载,东汉时的“水溲饼”、魏晋时的“汤饼”、南北朝的“水引面”、唐代的“须面”都可看作古人这一思维的延续。到了宋代,“面条”才正式出现。
西红柿在17世纪才传入我国,普遍食用在清末
西红柿,又叫番茄,顾名思义是从外面传过来的。一般认为,西红柿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主要分布在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地。16世纪到17世纪,英国人将其带回并献给伊丽莎白女王,作为鉴赏植物种植,后来又传到欧洲。西红柿传入我国大约在明朝。据明赵函《植品》记载,西红柿是由西洋传教士在万历年间,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中国来的。后来,王象晋的《群芳谱》再次肯定这种说法,并称西红柿为“蕃柿”。
西红柿传入各国,但当时只是作为观赏植物,人们并不敢食用,直到18世纪时,一位法国画家才冒险吃了“之一个螃蟹”。自此,世界各地一发不可收拾,人们迷恋上了这种酸鲜可口的味道。而在我国,在清末才开始食用西红柿。可见,西红柿在我国食用的时间并不长,大规模栽培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
如同家鸡,鸡蛋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其实,如果拉长时间线,单就本文文言,追究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大意义。鸡和蛋是可以看成同时而生的。
我们先来看看“鸡”的驯化史。根据我国禽畜考古发现,北方的“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南方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均有家鸡的骨骸出土,不过南方不如北方普遍,这说明在我国鸡的驯化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时期。
不过,有观点认为,鸡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家鸡作为人类的伙伴,应该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如此,鸡的驯化历史还要为久远。鸡的问题搞明白了,鸡蛋也就比较清楚了。不同于鸡本身,鸡蛋无法像骨头一样长期保存,人们在遗址中并发现鸡蛋的影子。不过,在一些密封条件比较完好的古墓中,人们还是能发现比较久远的鸡蛋。比如,江苏溧阳上兴镇一座春秋时期的土墩墓内发现一筐2500多年前的鸡蛋,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有考古價值的土墩墓禽蛋随葬品。
结束语
综合来看,我国食用鸡蛋的历史最为久远,其次是面粉,最后才是西红柿。如果在古代吃上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最早要在明朝,最晚不应迟于清末。按照最早时间算,人们吃到西红柿鸡蛋面可能还不到500年。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饮食传统的形成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心理、科技进步和政治变迁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上还只是从主要食材上推算,如果再考虑三者之间的搭配及最终做法、口味的形成,其时间应该更晚。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过:“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西红柿鸡蛋面可看作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