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的品级不高,为何那么多人想当?
《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虽然常被郭芙蓉欺负,总是被大伙笑是个穷酸秀才,但是不得不说,吕秀才的地位还是不一般的。佟掌柜花重金送莫小贝去私塾读书,还逼迫吕秀才成为书童,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在古时候读书能考上秀才,那是天大的喜事。可是处于科举制度更底端的秀才,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呢?图片:吕秀才剧照
一、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出现,对于古时候的普通百姓而言就是改变命运的更佳途径。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国家,每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帝王最关心的就是人才的选拔,几经沉淀,科举制度有了非常完善的选拔制度。
一个书生十年寒窗,通过层层考试,并获得考官的青睐,从众多进京赶考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那就是翻身农奴把歌唱,进入仕途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即便没有中状元,能够获得榜眼、探花、进士的人也非常了不起,当个官已经不成问题。图片: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剧照
而在电视剧中,书生进京赶考的路上常常会发生许许多多浪漫的故事,比如《聊斋》当中,狐仙总能在茫茫人海中救下一名奄奄一息的文弱书生,送他进京考试,等到书生金榜题名时却黯然离去;还有《西厢记》中,进京赶考的张生却从此无缘崔莺莺等等。
我们的印象中,古人进京赶考总是风尘仆仆,要历经千辛万苦,家里比较穷的还要举全家之力才能凑齐路费,比如说《清平乐》里做蜜饯很好吃的老妈妈,全家女人孩子干活,也要供体弱多病的梁生去参加科举考试。
这些不顾一切进京赶考的考生,虽然路途艰辛,有些甚至在途中染病去世,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京都参加考试的。图片:《清平乐》的梁生剧照
科举制度非常严谨,在隋唐时期就分成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就好比我们现在需要先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之后才有机会参加高考。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为什么一生活得潦草?就是因为他一辈子都是一名童生。童生试每三年举办2次,每次都有四场考试,经过初试、复试,最后才从大批童生当中选出更优秀的几个秀才,这些秀才就是今后科举考试当中的关键人物。图片来源于 *** :孔乙己
为什么会有像孔乙己那样大龄的“童生”出现呢?因为,童生试的题库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古人开蒙早,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识字读书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么多的书都必须要熟读,能理解多少就完全凭借天赋了,而考题就是在这些古文当中挑选出来的,难度相当大。图片:古人识字读书剧照
古时候能在十三、四岁通过童生试考到秀才,就可以被称作天才了。而一辈子都在童生试中蹉跎的人也比比皆是,可以说这些人就是那个时代最可怜的人,因为似乎他们只要努力一下,就能跨入秀才的行列,可每次却名落孙山,想要进一步参加科举难于登天。
古时候写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唯一展现方式,同样的一套书,不仅要烂熟于心,还要能够深度理解,甚至连里面的典故、注释都要铭记在心。
在这样的基础上,从中提取鲜明独特的论点,加上健康上进的观点,能够引经据古,将文章写得头头是道才能算优秀,才有机会获得秀才的称号。因此,那些十三、四岁就考上秀才的孩子真的是不简单。图片:参加科举写文章剧照
二、秀才的好处
大家不要小看秀才,从等级制度的分配上来说,没错,秀才是科举制度的更底层,可是对于一个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挂在嘴边的古人来说,能够当上秀才已经是相当厉害了,可见童生试难度有多高。
因此,当上秀才的人,一般在当地都小有名气,而且他们还有许多普通百姓艳羡不已的“好处”。
1、家里有个秀才,那就可以改善全家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在宋朝重文轻武,秀才是可以不用缴纳赋税的,这在以耕作为主的普通百姓看来,那可是天大的恩赐。图片:农民耕作剧照
2、社会地位高,中了秀才的人即便犯错,地方官员也要慎重处理,还要客客气气“请”他们到衙门里坐坐,让秀才对地方官员下跪,那更是犯了天下之大不讳的做法,用刑更是不能提的,需要做到用证据说话。
《知否》当中明兰的堂姐淑兰嫁了个秀才,娘家贴了好多嫁妆、店铺,可是秀才和他的母亲还是气势汹汹,每次说起来就是:我儿子是秀才,那是今后的举人、状元。
并且这个秀才还养外室,怀了孕,可即便这样,淑兰还需要通过长辈的威慑力才能逼迫秀才和离,白白送给他一半的嫁妆。这个秀才之所以敢这样肆无忌惮,还得益于他的社会地位,到处都有人尊他敬他,不敢拿他怎样。
3、被评为秀才的人如果家中境况较好的人,这个时候就可以买些丫鬟奴仆来伺候自己和家人了,并且还能定制一些不一样的服饰,突出不同于常人的秀才地位。
拥有这么多好处,难怪古人怎样都要凑钱让孩子去私塾开蒙读书。图片:《知否》秀才剧照
三、那些当高官的秀才
其实秀才的本意指的是那些“才能突出的奇异之士”,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这种称呼。秀才一直都是人们对于学识渊博之人的尊称,但是能够考上秀才就当官的并不多。
在隋朝就有好几个,这并不是因为隋朝有什么特例,而是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特别难,一年能出两三个秀才就已经很好了,这些“高水准”的秀才自然会受到重用。
比如隋朝的杜正伦兄弟三人,都是秀才,官位品阶都相当高,而整个隋朝只有10个秀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名秀才能成为朝廷大官了。图片:科举考试剧照
可以说,当时的秀才,就好比现在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竞争的岗位是 *** 最少,最热门的部门。
当然,迂腐在很多秀才身上也常常显现出来,毕竟他们写的都是八股文,相对而言,更倾向于讨好上级领导喜好,真正能够言国家时事的基本上都不会被大领导喜欢,这也是为什么封建王朝终将落寞的更大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