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不打仗士兵都正常吃饭 为何一打仗就急需粮草

历史文化6年前 (2018-12-01)170

对古代士兵吃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士兵吃饭问题从来不是大问题,运输才是!

1000斤粮食,运到前线能剩下300斤就谢天谢地了。

要是各个都像朱棣那么猛,直接打到漠北,打上几次整个帝国就亏空了。

在绝大多数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尤其是战争剧当中,就不难发现,甭管哪个地方只要是行军作战还没打仗呢,旁边就会有臣子说:不好意思,粮草不足。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我们熟知的明朝的朱棣以及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行军作战时经常会遇到粮草不足的情况,尤其是诸葛亮六出岐山每一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打着打着不自觉的就往回跑,为啥往回跑?因为粮食不够了。

古代不打仗士兵都正常吃饭 为何一打仗就急需粮草

对呀,古代的士兵就算是不打仗也有粮食吃,也有饭吃,可为什么一到了打仗的时候就会出现粮草不够的情况呢?整体来看有以下4点原因。

之一,部分古代士兵在和平时期是种地的

古代不打仗士兵都正常吃饭 为何一打仗就急需粮草

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以明朝为例,朱元璋曾经非常自豪地说:你不要看大明朝的总部队数量达到了306.32万人,但是这些士兵全都自给自足,是怎么自己自足的呢?原来朱元璋想了一个聪明的法子,只要是不打仗的时候,大部分士兵都要拿起锄头去锄地,这些士兵眨眼之间就变成了普通老百姓之一时间去种地,之一时间去收获粮食。

古代不打仗士兵都正常吃饭 为何一打仗就急需粮草

好家伙,自给自足,那么一旦行军作战,你指望着这些士兵抓紧时间去秋收,抓紧时间去种地?那明显不太现实,敌人都打到眼前了,你这个时候再去种地,那种的是啥?种的是寂寞吗?

所以一旦行军作战,那么之前所有种地的士兵都会之一时间拿起武器和敌人进行拼杀,当然这一部分士兵的综合实力可能相对较弱,与此同时粮食的产量和收成也会大幅减少。

古代不打仗士兵都正常吃饭 为何一打仗就急需粮草

第二,运动状态、精神高度紧张状态的食物消耗比例不同

这一点的话,就没有必要引经据典,拿出一大堆历史数据或者心理学数据,再或者就是一些怎样怎样的数据来给大家看了,完全没有必要。我们想一下,如果今天老板给你安排个工作,从这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中间是10里地,而且不能让你打车,等你跑过去之后再跑回来,那中午吃饭的时候肯定是吃嘛嘛香。

古代不打仗士兵都正常吃饭 为何一打仗就急需粮草

就算是给你俩窝头,你也能啃得干干净净,但是如果每天早中晚都是吃一样的特别特别丰盛的食物,然后每天你都吃不下去了,还往你肚子里面塞,一顿饭的饭量,肯定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道理,古代士兵在行军作战的时候,精神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并且每天几十里地要么往前跑,要么就往后退,这样的高强度动作外带着背着一大堆的事儿每天的饭量肯定就多了。和之前相比尤其是和平时期相比,伙食的供应就会出现问题。

第三,粮食运输的损耗问题

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古代不打仗士兵都正常吃饭 为何一打仗就急需粮草

这种数据几乎不用查,网上一找一大堆,而我也找到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惨的1/30的比例,而且这个1/30和我们想象当中的也不太一样,因为前后的单位不一致。仔细去讲这个单位或者数据的话反而没有太大意义,简单讲的话,如果是近距离作战中间的运输线路比较少的话,那没问题。

大不了就是把这些粮食运过去,运过去之后给士兵吃饭,但如果是远距离尤其是横跨几百里、几千里甚至几万里的距离,那么怎么办?我们要明白怎样把粮食运过去的,绝对不是开火车、开飞机弄个大炮一下子就给他送到对面去,那明显不现实际。

古代不打仗士兵都正常吃饭 为何一打仗就急需粮草

常规情况下,就是一个人拿着个小推车一个劲地往前推,如果说距离特别远的话,那么这个送粮食的人首先他要填饱自己的肚子,绝对不可能说送粮食的人把自己饿死了,然后推着小车往前走,那就成了恐怖片了。

所以如果送粮食的时候,当地的长官也好,士兵也好,将军也好,都必须保证一个因素,那就是这个士兵在运粮食的过程当中吃得饱喝得足,然后再把这一部分粮食送到前线。那么这一部分的损耗有多少且不说,敌人可能会来回穿插、来回运作,最终把这一部分运粮的通道直接关闭,然后让运粮兵再耗费几百里,甚至更远的距离,才能够把粮食运到。

古代不打仗士兵都正常吃饭 为何一打仗就急需粮草

单纯的这些运粮兵,每天的吃喝拉撒,他们的日常消耗就是极大的数字,尽管严格控制、严格约束,但是这些士兵总不能饿死吧?如果饿死了,那粮食就彻底没有了。所以这些运粮兵反而成为了运粮过程当中的更大消耗,此外还不包括天灾人祸,突然之间下个雨把自己运的粮食都给冲没了,那么不好意思,还得重新再来一次。

相对而言,运粮食的过程当中,这一部分损耗最为直接,最为关键,也最为致命,有60%甚至更高比例的损耗,都是在这个地方损耗的,像而前线的士兵他们吃的即便再多,也没有这样一筐一筐往前线运的过程当中的损耗比例多。

古代不打仗士兵都正常吃饭 为何一打仗就急需粮草

第四,消耗战过程当中的不可预估情况

大家要知道,咱们古代的时候,尤其是封建王朝之间的战争,尤其涉及到国运的战争,那可是动辄几万人,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参与在其中的,绝对不像周边邻国一样来个几十个人小打小闹,还得抓紧时间记录起来。

相对而言华夏的古代战争一旦打成了消耗战,那对于两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悲剧,而在唐宋元明清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过非常大规模的消耗战,而一旦出现消耗战的话,那粮食的损耗就会出现诸多的不可控,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火烧粮草。

古代的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的部分谋士最喜欢的就是直接火烧粮草而不战屈人之兵,比如曹操和敌人打的时候就喜欢突袭,突然之间把对方粮草给烧了,然后在一旁看着对方手足无措的样子。

古代不打仗士兵都正常吃饭 为何一打仗就急需粮草

同样的道理,一旦触及到这一方面,那么粮草就是重中之重,就需要花费大量的士兵来守护粮草。好家伙,粮草的损耗突然之间又多了一部分,毕竟守护粮草的那一部分人也得吃这些粮草呀。

除此之外,就更不用说那些战马对于粮草的渴望程度以及某些不可控情况之下,粮草突然之间的损耗增多,像迷路啦或者被敌人攻陷啦、围困在某个城池里啦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战争,一旦打下来的话,那么这些粮草早早晚晚都不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2/223691.html

“古代不打仗士兵都正常吃饭 为何一打仗就急需粮草” 的相关文章

周群:蜀汉大臣、天文学家,预言大多得到应验

周群:蜀汉大臣、天文学家,预言大多得到应验

周群(生卒年不详),字仲直,巴西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天文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周群年少时随父周舒学习占验天算之术。后来刘璋聘请周群为师友从事,其预言大多得以应验。刘备割据益州,任命周群为儒林校尉。曾劝说刘备攻汉中必定不利,事后得到应验,被举荐为茂才。...

三国时期典韦都使用过哪些兵器?最擅长的又是什么?

三国时期典韦都使用过哪些兵器?最擅长的又是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典韦是曹操手下猛将,和许褚一样,力大无比,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保护曹操的时候,典韦都表现的非常勇猛,令人恐惧,典韦最擅长使用戟作为兵器,除了戟,典韦还喜欢使用什么兵器?这些兵器分别是什么?关于典韦使用戟做兵器,在正史...

赵飞燕原本也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后面是怎么被取代的

赵飞燕原本也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后面是怎么被取代的

还不知道:古代四大美女和赵飞燕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飞燕原来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为何后来却被貂蝉取代?中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而由于中国一直存于世上,所以相伴相生的,由古至今的文明也传递了下来。其中“四大美女”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很多人对着四位美女也很好奇,...

古代皇帝寿命都不长 乾隆和康熙为什么都很长寿

古代皇帝寿命都不长 乾隆和康熙为什么都很长寿

还不了解:康熙和乾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和乾隆为何长寿?他俩从不碰一样“嗜好”,其他皇帝却做不到。“ 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而这个盛世中也出现了两个非常长寿的皇帝——康熙和乾隆。康熙皇帝励精图治,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8岁时就已登基,...

在政治与艺术方面,阎立本分别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政治与艺术方面,阎立本分别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阎立本,唐朝时期宰相,也是一名画家,隋朝殿内少监阎毗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隋朝时,阎立本门荫入仕,累迁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唐武德年间,担任秦王(李世民)府库直。贞观年间,历任主爵郎中、刑部郎中,迁将作少监。绘制“昭陵六骏”和“凌烟阁”功臣图,监修翠微宫。显庆元年(...

秦始皇为何要砍湘山的树?详解其真实原因

秦始皇为何要砍湘山的树?详解其真实原因

传说秦始皇曾砍掉“三皇五帝”中尧帝的女儿,也就是舜帝的妻子湘君祠附近湘山的树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历史网小编就来给大伙说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浮江,(始皇)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

明明识破了空城计却下令退军,司马懿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明明识破了空城计却下令退军,司马懿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据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第95回写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闻空城计人赞孔明“其智近乎妖”,司...

刘德:汉景帝刘启第三子,对古文化遗产的保存延续做出巨大贡献

刘德:汉景帝刘启第三子,对古文化遗产的保存延续做出巨大贡献

刘德,西汉宗室、藏书家,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废太子刘荣同母弟,母为栗姬。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刘德以皇子身份受封河间王,为王二十六载,始终没有被卷入政治漩涡,而是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对古文化宝贵遗产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