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家分晋前,最强的智家为何会被消灭?
在三家分晋前,为啥 *** 掉的是最强的智家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
三家分晋,在中国古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被史学家们视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点,甚至被当作中国历史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众所周知,所谓的三家,指的是韩、赵、魏,也就是其后战国七雄中的三雄。但在之前,掌控了晋国权力的四卿中,最强大的并不是这三家,而是大名鼎鼎的智氏。那为什么最强大的反而首先被灭?
在当时的晋国四卿中,智氏确实是最强的,不过还没有强到超过另外三家之和的地步。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或者“枪打出头鸟”,智氏原本已经让人忌惮,又犯了错判形势、过于激进的错误,成功地把另外三家逼成了联合体。
智氏是怎么成为最强的?
春秋后期,曾经的中原大佬--晋国逐渐名存实亡,政权被六卿所掌控,这六个家族分别是韩、赵、魏、智、范、中行。
公元前458年,智家的带头人智瑶(人称“智伯”)联合赵、韩、魏,计划把范、中行两家剁了分赃。这种行为的本质是改变政治格局、减少制衡力量,使权力进一步集中,对晋国国君而言显然是不利的。
所以,当时的晋出公一怒之下,准备向外联合齐、鲁两国,灭掉四卿,但却被对方先下手为强:他被智、赵、韩、魏四家联合攻打,并死在出逃齐国的半路上;其后,智瑶立
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晋君,是为晋哀公。
此后,晋国的大小事务悉数由智家说了算,晋哀公成了绝对的傀儡。而范、中行两家被灭后,主要油水也被智氏攫取。《史记》称“知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彊”,也就是智氏成为晋国四卿中绝对的首强。
但智氏的最终目的远远不止这些:
故知伯欲尽并晋,未敢,乃立忌子骄为君。
立晋哀公只是权宜之计,将晋国全部吞并才是最终目的。
步子太大、容易扯着DAN,智瑶落入了韩魏两家的陷阱
此时的智瑶处于人生的巅峰期,不过在得意忘形之下,他连续犯下错误。
首先,公开羞辱韩康子。有一天,智瑶和领韩康子、魏恒子在蓝台聚餐,三方把酒言欢。也许是喝高了,智伯当众戏弄韩康子以及让家的总管段规。事后手下提醒他注意言行,他却说:“如今在晋国,能够发难的只有我智伯,他人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但实际上韩康子和段规确实暗中拿出小本本把这个仇记下了。
其次,连续敲诈勒索。公元前455年,智瑶派人找韩家要地,没想到韩康子却欣然同意,并挑了个有万户居民的大城送给他。紧接着智瑶又找上魏恒子,对方也毫不废话的双手奉上了一个万户之城。
事出反常必有妖,韩、魏两家不可能这么大方,他们两家的小算盘是这样的:
智伯仗势欺人,如果自家一口拒绝,一定会被他胖揍,而其他两家极大概率会坐山观虎斗。因此,不如答应智家的要求,以此 *** 智伯找其他家族提出同样的要求;届时如果出现刺儿头,一定会与智家爆发冲突,坐收渔利的就成了韩/魏。
对此,韩、魏两家的谋士说的很露骨: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也就是把智伯惯成一个大傻子,然后趁机联合其他家族,见机行事。
遇上刺儿头赵襄子,智家被联合整死
果然,当智瑶找上赵襄子时,妥妥地吃了闭门羹,一怒之下,他率领韩、魏两家共同攻打赵氏。
三家势如破竹,一路追杀到晋阳城。城墙高大牢固,一时难以攻下,三家于是修建堤坝,引来河水灌城。但城里的赵人一直顽强抵抗,双方僵持了将近一年,晋阳城虽然岌岌可危,但仍在赵家手中。
不过韩魏两家其实另怀鬼胎:按照智瑶的风格,如果赵家完了,智家肯定要拿大头;接下来,胃口进一步变大的智瑶一定会如法炮制,找韩魏两家的麻烦。与其到时任其宰割,不如现在联合弱势的赵家反戈一击,既能杜绝未来的危机,又能瓜分智家丰厚的家产。
而赵襄子之所以敢一VS三,也正是吃准了这一点。他派出心腹张孟谈夜访韩、魏二人。没费多少功夫,三家顺利了达成了协议,并且约好了日期,择机动手。
这一天,月黑风高,韩赵魏三家内外夹击,猝不及防的智氏一败涂地,全家男女老少200多口被屠杀殆尽,智瑶的的脑袋被赵襄子砍下,做成了酒器。
智氏被除掉后,韩赵魏三家共分利益,晋国暂时形成了势力均衡。公元前403年,三家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是为“三家分晋”,标志着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没有绝对碾压的优势时,如果过于咄咄逼人,很容易激起其他各方的共同敌视。况且智瑶的一连串举动,明摆着是要吃独食,丝毫没有拉拢盟友的意识;而对韩、魏而言,锄强、扶弱,干掉威胁更大的智氏,拉一把岌岌可危的赵家,在今后占据主动,显然更符合他们的利益。这就是最强的智氏为何灭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