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才能与别人的推荐,为了接受管仲,齐桓公做了哪些努力?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齐桓公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自古以来,对于人的评断标准,只看一个人的涵养、行事的风格,就知道是否可以成为可塑人才,是否有大将之风,因此你要成为一个成功者,除了常识与能力之外,还要懂得如何操纵自己的情绪,不因一时的冲动和怒气而误了大事。
在历史长河上,最佩服的情绪管理者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
春秋时期的齐国在齐襄公的管理下,乱得一塌糊涂,因此,齐襄公的兄弟都纷纷外逃。
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逃奔其他国家去了。
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
不久,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后,都抢着回国,两兄弟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成为国君。
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单人匹马在小白必经之路等待,并对小白进行了刺杀。
小白因为管仲的一箭,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来。
管仲大喜过望,以为取得了胜利,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
原来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便幸运地躲过了劫难。
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
到这里,我们看到管仲有两个身份:一是管仲是齐桓公竞争对手的头号军师;。二是管仲是直接动手刺杀齐桓公的,是凶手。
这两个身份对于齐桓公来说都是致命的,即使是自己的心腹推荐,按常理来说,也难以做到信任管仲。
但齐桓公做到了,还将自己的国家交给管仲打理,并将齐国带上了强国之路。
在齐桓公与管仲之间,除了管仲的才能、鲍叔牙的推荐外,那是齐桓公本人的情绪管理的到位。
1。接纳
齐桓公取得胜利后,所有的局面全部明朗。那就是管仲之前是自己的对手还是凶手,这已经成为事实。
实际上,齐国还有更大的实际情况摆在齐桓公的面前,那就是齐国在齐襄公的管理下,齐国极其混乱,人心不齐,经济落后,极度需要重整齐国,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而这样的齐国是十分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鲍叔牙与管仲毋庸置疑是齐国发展的必须人才,因此齐桓公面对这样的情况,只能将国家的利益放之一位,接纳现实。
管仲是人才,纳入齐国,唯齐国所用,对齐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只能放下以往的恩怨仇恨,接纳管仲。
2。谦虚
季米特洛夫曾经说过:“自负对任何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是可怕的不幸。”
齐桓公接收齐国后,想改变齐国现有的局面,必须要有相应的能力。当然,他也看到凭自己一己之力是难以改变现状的,这导致他需要谦虚,得到更多的支持。
他看到了管仲的能力,既然接纳现状、接纳管仲,因此,就需要谦虚地对待管仲,才能让管仲发挥更多的才华,服务于齐国。
3。自重
诸葛亮曾经说过:“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作为一国之君,有权势、地位,也有才能,但站的位高,看得更远,那就是国家的利益与发展。
齐桓公并没有因为这些而傲慢,更没有因为管仲曾经是敌人,而处处折磨或威迫他。
他看到这人的才华,可以为齐国带来发展,没有把自己个人私人恩怨纠结在一起,一事归一事,一码归一码,做到不骄不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