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比乐毅能力更强的名将有很多,为何诸葛亮要自比乐毅?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2-19)230

说到乐毅,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曾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说明诸葛亮眼中值得学习的“先贤”应该不少,但其中最重要无疑的是管仲、乐毅二人。管仲是春秋之一名相,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诸葛亮自比管仲自然可以理解,但乐毅为臣不忠,为将又不如吴起白起等诸多战国名将,一生忠心汉室的诸葛亮为何还自比乐毅呢?

比乐毅能力更强的名将有很多,为何诸葛亮要自比乐毅?

乐羊是魏文侯手下将领,因功被封在灵寿,后来乐氏子孙就定居于此。中山国复国后,被赵武灵王灭亡,于是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史记》:“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因为在魏赵特殊身份,因此乐毅离赵投魏自然谈不上不忠。但乐毅到了魏国之后,魏昭王任命乐毅为出访燕国的大使,之后乐毅叛魏投燕,“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魏昭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乐毅在担任魏国大使时叛魏投燕,显然是不忠。

当时,齐国非常强大,先后打败楚国、赵国、魏国,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为当时诸侯国一致嫉恨。因此,燕昭王认为攻打燕国机会来了,但与齐国相比燕国则显弱小,乐毅建议燕昭王联合诸侯讨伐齐国。于是,燕国联合赵、楚、韩、魏,由乐毅担任统帅共同伐齐。

比乐毅能力更强的名将有很多,为何诸葛亮要自比乐毅?

济西之战中,乐毅率领的联军大败齐军,齐湣王逃过齐都临淄。之后乐毅遣返了诸侯军队,独自率领燕军连战连胜,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乐毅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二座城池没有攻克。一时之间,燕国前所未有地强盛起来。

由于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城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燕国也难以吞并齐国,所以乐毅对莒和即墨二城定下围而不攻的方针。与此同时,乐毅在齐国故地实行减赋税、废除苛政等,希望从根本上瓦解齐国抵抗力量。

一举而下,还是慢慢瓦解,两种方式优劣难说。但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继位,而燕惠王与乐毅有矛盾,怀疑乐毅久不攻城的原因是拖延时间,想在齐国称王,于是就派骑劫代替乐毅,并召回乐毅。而乐毅担心回国被杀,于是逃到了赵国。

可见,乐毅并无忠君思想,与战国人才一样,哪里能实现抱负就去哪里,良禽择木而栖。在实际战绩上,乐毅虽然差点灭掉齐国,但与吴起、后来的战国四大名将相比,乐毅给人感觉还是相差一筹。原因很简单,乐毅率领的是诸侯联军打败齐国主力,之后燕军单独行动属于扫荡齐国残余势力,不像吴起、白起、王翦、李牧等人奇谋迭出,频繁与当时最强者对抗。

论忠心,乐毅不断游走于魏赵燕;论兵事,乐毅逊色于诸多战国名将。既然如此,诸葛亮自比乐毅就让人难以理解了,但诸葛亮学贯古今,说“自比管乐”肯定不是哗宠取宠,那么诸葛亮自比乐毅背后又隐藏了什么原因呢?

除了管仲、乐毅建功立业都在齐地,是诸葛亮的出生地,以及诸葛亮时代的天下形势,与管仲、乐毅时代更为相近等等之外,还有两点非常关键。

一,诸葛亮自比管乐时,还躬耕于南阳,虽为布衣,但学贯古今,让他浑身洋溢着年青人特有的豪气与锐气。当时,诸葛亮与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游学,评价三人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而“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而在诸葛亮心目中,不是刺史郡守的百里之才,就是社稷重臣,评价蒋琬时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因此,诸葛亮但笑而不言的背后是觉得自己可以成为“社稷之器”。

与王翦、白起、李牧等相比,乐毅堪称“转败而为功”的社稷之器。燕昭王之前,燕国一度为齐国所破,大伤元气,与齐国相比,燕国则是典型的弱国。乐毅攻齐,燕国吞并齐国七十城,一时前所未有地强盛起来,这是典型的大逆转,符合年轻人逆转形势、立不世之功的心境。因此,年青时的诸葛亮胸怀大志,自负能够成为社稷之器,实现“转败而为功”。后来,诸葛亮不投靠更强的孙权与曹操,反而投靠实力最弱的刘备,或许就与年青时的这个志向有关,希望能像乐毅一样,在一个弱小的舞台上充分发挥所学,实现人生大志向。

比乐毅能力更强的名将有很多,为何诸葛亮要自比乐毅?

二,诸葛亮对历代名人,都有过详细分析,之所以选择管仲、乐毅为榜样,与管乐二人的功绩、人格息息相关。

诸葛亮成为蜀国丞相后,谈及用人时说过,“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虽然这是诸葛亮后来的用人思想,但却可以倒推诸葛亮年青时的思想,估计也认为这些人不可用,也不会将之作为榜样。至于春秋战国兵家亚圣吴起,因为有杀妻求功恶行,私德较差,诸葛亮都不屑一提。

与之相反,乐毅让诸葛亮为之倾心,尤其是乐毅的《报燕惠王书》,表现出乐毅光明磊落,又表达乐毅感谢燕昭王知遇之恩等。比如,之一句是“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又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申明自己投赵是为了避免被诛,从而保全燕昭王和燕惠王的贤名与道义;最后又有“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表明自己虽然离开了燕国但不会做对燕国不利的事情。后来,诸葛亮留下的千古名篇《出师表》,其中就有一些《报燕惠王书》的痕迹。

诸葛亮27岁出山,54岁去世,前半生风华正茂,指点江山充满自信,后半生为蜀国殚精极虑,惨淡经营却还面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与“不伐贼,惟坐待亡”的局面,焦急之情跃然纸上,前后诸葛亮心境简直判若两人。最终,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却一直未成管仲乐毅之业,或许是诸葛亮一生更大的遗憾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2/226702.html

“比乐毅能力更强的名将有很多,为何诸葛亮要自比乐毅?” 的相关文章

后世是如何评价高颎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高颎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高颎(541年—607年),隋朝著名宰相、军事谋臣。一名敏,字昭玄,鲜卑名独孤颎,自称渤海蓚人,隋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颎善于识别和推荐人才,注意保护有功之臣。为人谦逊,不居功自傲。史称其有文武才略,明达世务。为相执政近二十年,...

雍正生前有三大宠臣 三人为何不被乾隆认可

雍正生前有三大宠臣 三人为何不被乾隆认可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帝宠臣,为何不被乾隆认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当权者的变动势必会影响其下属的权势地位、身后之名。对于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这对脾气秉性、统治方式、所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的父子帝王而言,这句俗语显得尤为贴切。雍正皇帝对于大清王朝...

自古虎父无犬子 雍正和乾隆之间的关系为何如此复杂

自古虎父无犬子 雍正和乾隆之间的关系为何如此复杂

还不知道:雍正与乾隆既是最大的冤家又是最默契的皇家父子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人自古就有虎父无犬子;知子莫如父;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等名言,这表明着父亲和自己的儿子,天生有种默契在里面,这可能得益于孩子身体里有一半的基因来自父亲。但是貌似父亲与孩子之间天生...

夷陵之战真的该打吗 刘备为什么会惨败

夷陵之战真的该打吗 刘备为什么会惨败

对夷陵之战刘备为何惨败?一是高估了曹丕,二是不听手下大将的妙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夷陵之战到底该不该打?《三国演义》中说,刘备之所以非要发动夷陵之战,就是为了替二弟关羽报仇。潜台词其实就是,刘备太感情用事,不该打夷陵之战!长久以来这个观点几乎成为了共识。但实则...

史敬思是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史敬思是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史敬思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一,勇冠天下,在消灭黄巢的战斗中立下大功。但史敬思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先去世的,在李克用与黄巢的首次交锋中就战死了。为何史敬思会英年早逝呢一,投靠李克用史敬思是河东道雁...

陆康:东汉末年官员,忠于东汉朝廷,有显著政绩

陆康:东汉末年官员,忠于东汉朝廷,有显著政绩

陆康(126年-195年),字季宁,东汉末年官员,吴郡吴县人。陆康是吴郡陆氏子弟,忠于东汉朝廷,有相当显著的政绩。汉末乱世,陆康为朝廷抵抗孙策。城陷后,去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所在称之陆康年轻时就有义烈之名。最早先受扬州刺史臧旻推举为茂才,然后出任高成县令(...

历史上于谦的一生事什么样?他为何始终都不被重用?

历史上于谦的一生事什么样?他为何始终都不被重用?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于谦,于明永乐19年(公元1421年)考取进士,走入仕途。后跟随明宣宗朱瞻基平叛朱高煦有功,而被委任巡按江西,后被擢升为兵部侍郎。于谦的清廉,当时上至朝廷,下至黎民都广为流传。正统年初(明英宗初期),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

董仲舒是如何走上儒学道路的?他的学说为何被推广?

董仲舒是如何走上儒学道路的?他的学说为何被推广?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人,西汉哲学家。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首先说一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发出的政令,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的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推崇以儒...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