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这是为何?

历史文化6年前 (2018-12-25)200

古代皇帝为什么大多数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朋友都知道“皇亲国戚”这个概念,它代表着一个王朝处在社会顶层上的那一批人。“皇亲”是指皇帝的叔伯、侄儿,也称“宗室”。“国戚”是指皇帝母亲与正妃(皇后)的家族,也称“外戚”。

“外戚”中的一个“外”字,就已经表明他们与皇帝的亲属关系,是远远比不上宗室成员的。

然而在中国古代,皇帝大多要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重用“外人”而疏远“血亲”,这是什么奇怪的操作呢?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这是为何?

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前,各国的国君更喜欢重用叔伯,例如你读史书,经常看见某大官的名字叫“公子某”,这种现像很普遍,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批叫“公子某”的权臣。

“公子”在后世,是对男性的尊称,但在那个时代,是专指国君之子的,就像是后世的“王子”、“皇子”。

春秋、战国,沿用周朝的礼制,按照周礼的爵位,诸侯爵位更高的是“公”(周朝爵位:公、侯、伯、子、男)。所以这两个时代,就沿用了周礼,尊称国君的儿子为“公子”。

春秋、战国时的君主,更喜欢重用自家的“宗室”成员,然而其导致的后果,就是篡权、专权之事频发。

了解孔子经历的人,都知道鲁国有“三桓”,三桓就是鲁桓公三位儿子的后代,他们世代蚕食鲁君的权力,导致鲁君几乎没有太多实权,而权力都分散在三桓手中,鲁国也因此孱弱不堪。

例如齐国有田文(孟尝君),魏国有魏无忌(信陵君),赵国有赵胜(平原君),他们都是自己国家的宗室成员,都得到国君的重用,都是名闻天下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战国四公子的卡通形象

然而天下人都只知道齐国有孟尝君,而不知道有齐王;只知道魏国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只知道赵国有平原君,而不知道有赵王。

国君重用宗室成员的后果,就是被他们分走权力和威望,不仅如此,那些野心大的人还会篡夺君位。

春秋、战国时期,经常出现国君被自家人赶下台,而逃去其他国家避难的事情。国君更换,不仅会导致国内政治动荡,出逃的国君还会被外部势力利用,成为外部势力插手本国内政的祸源。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这是为何?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重用宗室成员,而导致篡位、篡齐之事频发,这不只是一个国君个人遭受的悲剧,还是一个国家衰败和混乱的开端。

古代皇帝重用外戚的传统,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

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的大臣,大多是一些“外姓人”,皇帝并不能无保留地信任他们,总是要找个亲戚制约他们的。

既然宗室成员实在不可以信任,何不重用外戚呢?

于是汉武帝统治的中期,就设立了“大司马”一职,这个职位权力极大,地位也仅此于皇帝,在丞相之上。大司马统管全国军政大权。

之一任大司马,是汉武帝皇后的弟弟卫青,第二任是皇后的外甥霍去病。

本来在汉武帝时期,大司马的权力并不是很大,但汉武帝死前又设立了大司马执政而皇帝不亲政的传统。

因为汉武帝死前立的继承人刘弗陵,当时只有9岁,需要别人的辅佐。汉武帝留给他的辅政大臣,就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他封霍光为“大司马”,还让他总领“尚书台”的一切事务,等于是将所有的权力交给了他。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这是为何?

霍光历侍汉昭帝、汉宣帝两位皇帝,统领国政长达24年,在这期间,汉昭帝、汉宣帝形同傀儡,两位皇帝所需要做的,就是同意霍光的所有决策,走个过场罢了。

霍光就开启了汉朝大司马治国和古代外戚治国的传统,也开启了皇帝舅舅执政的传统,除非出现强力的皇帝,古代王朝的权力,大多掌握在外戚或权臣的手中。

为何外戚比宗室好?

事实上,外戚治国出现篡权、篡位的事件,远远低于宗室治国,比例可能是1比20。

霍光的家族最终被汉宣帝yi';mie

因为从汉朝开始,就出现了所有皇子都会被封为亲王的传统,他们拥有广袤的封地,所以宗室成员生下来就拥有强大的权力。

而且他们一辈子都是一个王朝最显贵的那批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得到了无数大臣的支持,一生之中能积累下来的势力实在是太过强大了。

而外戚呢?他们只有在自家的那个女子被立为皇后以后,才成为了王朝中最显贵的那批人。就像是暴发户一样,突然拥有极其强大的权势和地位,但并没有根深蒂固的势力。

所以皇帝就算是重用外戚,那些被重用的,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积累强大的权势。而且有宗室成员的牵制,外戚岂敢轻举妄动?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这是为何?

如果皇帝不想重用那个外戚了,只需要用一封诏书就能剥夺他们所有的权势。因为外戚的权力直接来源于皇帝,所以皇帝可以很轻易地废掉他们。

相比于权力直接来源于血统的宗室,外戚的势力实在是太薄弱了。宗室就相当于从幼苗时开始就长在那片土地的大树,几十年的生长让它根深蒂固;外戚就相当于刚栽下去的大树,来不及立刻在土地里扎根,所以会被轻松地连根拔起。

况且叔伯本就是父辈的亲戚,等皇位传到儿子那一代,就与当权的叔伯成了爷爷那辈的亲戚,关系会一代代疏远,隔阂会一代代增多。但随着他们一步步发展势力,想更换他们的难度就越来越大。

如果把政权交给舅舅,等到下一代皇帝即位,与舅爷的关系已经疏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自己亲舅舅换上去。这样就能保证每一代掌权者与皇帝都有很亲近的血缘,舅舅们对自己亲妹妹的儿子,也大多会保持忠心。

所以相比较而言,舅舅比叔伯更值得信任,所以皇帝都喜欢重用舅舅,而不愿把权力交给叔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2/227744.html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这是为何?” 的相关文章

魏扶:唐宣宗时期宰相,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魏扶:唐宣宗时期宰相,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魏扶(约785年-850年7月14日),字相之,唐朝官员,唐初名相魏征四世孙,同州澄城(今陕西澄城北)人,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出身巨鹿魏氏,唐宣宗年间任宰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魏扶虽居高位,但作为唐朝官史的两唐书没有他的传,根据其家谱作传,其先...

荀崧:曹魏太尉荀彧玄孙,志操清纯,雅好文学

荀崧:曹魏太尉荀彧玄孙,志操清纯,雅好文学

荀崧(262年—328年),字景猷,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晋大臣,著名学者,曹魏太尉荀彧玄孙、羽林右监荀頵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初为濮阳王司马允文学掾,累迁侍中、中护军。永嘉之乱后,监江北诸军事,遣兵进入洛阳修复帝陵,进爵舞阳县公,迁平南...

在古代皇帝当中 开国皇帝为何寿命都比较长

在古代皇帝当中 开国皇帝为何寿命都比较长

还不了解:古代皇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代开国皇帝为何都长寿?他们不碰一样“东西”,其他皇帝做不到。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答案是将近600个。在如此多的皇帝中,能活过70岁的仅有10个,能活到80岁的有5个,而90岁以上的,一个都没有。有趣的是,在这些高寿的皇...

古代妃子年龄超过五十岁后 她们为什么不能侍寝皇帝

古代妃子年龄超过五十岁后 她们为什么不能侍寝皇帝

还不了解:古代侍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皇帝为何不让年过50的妃嫔侍寝?都说“伴君如伴虎”,在那个执行君主制的时代,皇帝就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当时的女性地位卑微,要想翻身,成为皇帝的妃子,诞下龙嗣,是最快的一条路。可是要想诞下龙嗣,就如同一脚跨进了赌坊,赌赢了...

历史上真实的韩琦是什么样的?有多传奇?

历史上真实的韩琦是什么样的?有多传奇?

韩琦是北宋的名相,他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宋太祖赵匡胤在继位后,保留了很多旧时的官员,同时保留了当时的规矩。那个年代,宰相的职位重大,经常和皇帝平起平坐论事。而赵匡胤为了加强集权,减裁了宰相的权利。渐渐改称了宰执,也就是宰相...

姚崇作为唐朝名相,在文学与政治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姚崇作为唐朝名相,在文学与政治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姚崇(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唐朝时期政治家、名相,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他是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

古代皇帝每三年就选秀一次 皇帝要不完宫女怎么办

古代皇帝每三年就选秀一次 皇帝要不完宫女怎么办

还不了解:古代皇帝和宫女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后宫每3年选1次秀女,皇帝要不完怎么办?前言:古代皇帝选妃子这件事情,想必大家在很多的古装剧中都看到过,皇帝会选择自己称心如意的女子,以此选入后宫,成为自己的妃子,其中既有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也有一些王公贵族家的千金...

古代御医负责给皇室看病 御医的门槛到底有多高

古代御医负责给皇室看病 御医的门槛到底有多高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御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御医如何给皇室看病?门槛极高,细节尴尬。顾名思义,御医是专门为皇帝治病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当我提到皇室医生,我总是觉得他们有高超的医术,所以他们可以被皇室选进皇宫治疗皇帝和皇室成员。 在中国,早在唐朝,皇室医院就建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