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已经身为太子了,为什么还发动兵变?
说到李承乾,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皇家无情并不是一句空话,皇家子弟在面对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时,往往不择手段,眼里根本没有亲情可言,历史上皇家子弟为了争夺皇位自相残杀的数不胜数,就像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最终就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从自己哥哥手中夺下了皇位,可能是不甘屈居人下的心理还会遗传继承,李世民的儿子们在争储夺嫡的过程中也不安稳,做出了预谋政变、发动反叛这样的事。
按部就班,皇位可期
自古以来,不管是多英明的君王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都是难以抉择,越是英明的君主越是如此,儿子多难以挑选是一方面,还得考虑到太子继位以后治理国家的问题。李世民的儿子有不少,光长孙皇后生的嫡子就有三个,李承乾、李泰、李治,作为既是嫡子又是长子的李承乾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太子,但是李承乾的这个太子之位,坐的并不稳当。
李世民对这个嫡长子非常宠爱,为他请了杜志伦、于志宁等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师来悉心教导他,而这个太子也没有让他失望,聪明活泼,在作为太子监国处理朝政时,也是处理的有章有度,颇识大体,虽然腿脚有点跛,但是在李世民看来这样的问题可以医治,不敬贤好善那才是真的有大问题,照这样来看,只要这李承乾这个太子不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来,继承皇位是稳稳的。
太子出格,蠢蠢欲动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开始变得叛逆,其主要原因还是李承乾本来就是一个性子比较活泼的人,终日面对封建社会中那些规矩、条条框框,自然憋得难受,而且他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师们一旦他做了出格的事或是犯了错误,就会迎来严厉的批评和指责,甚至无时无刻不再管着他,越是这样压迫反弹时越厉害,随之而来的是李承乾的所作所为也是越来越出格。
据《旧唐书》记载:“时承乾为太子,泰每月所给料物又逾於太子……遂有夺嫡计。”
眼看太子越来越差,李世民开始转移自己的目光,就在这时,作为另一个嫡子的李泰趁虚而入了。李泰自小聪明机敏,他也知道自己的大哥已经招来父皇的厌烦,面对那个高高的位置,动了心思,李泰招贤纳士,大肆在朝中拉拢自己的心腹,还招天下名士著书,这个举动使得李世民都对他夸赞不已,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这个儿子的宠爱超过了太子,不仅允许他可以乘坐小舆车进宫,这是重臣和皇子都享受不到的待遇,而且赏赐的月料,也超过了太子。
先发制人,预谋政变
作为太子的李承乾将自己父皇对李泰的宠爱看在眼里,当然也看出了李世民心中想要换个太子的想法,为了自己的皇位,这样的时局使得李承乾不得不采取举动,先是指使刺客去刺杀李泰,但是李泰知道自己夺嫡风险高,防范的严,刺客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既然难以刺杀,就命人去诬告李泰的种种罪责,李世民正中意这个儿子,自然觉得是是诬告,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眼看着自己的亲弟弟步步紧逼,自己的父皇对自己越来越冷淡,朝野又传言说太子可能被废,事情都到了这个份上,李承乾决定得先下手为强了,于是集结了禁军将领李安俨、李世民的弟弟汉王李元昌等人计划发动政变。
然而李承乾发动政变正在秘密准备的过程中,他的另一个弟弟,李世民的第五子李佑已经在齐州起兵反叛了,李佑性格本身就是缺少德行,自身能力更是差得很,受到了奸臣的蛊惑,杀了朝廷派给他的长史,还想当皇帝,甚至自己左右的官职都安排好了,结果就是很快就被平定了。但是在审讯李佑谋反一案时,牵连出了李承乾的心腹,这心腹为了活命自然是啥都往外说,把太子准备密谋发动政变的事也招供了出来。
听到此事后,李世民震惊了,于是令长孙无忌等重臣一起会审,反复调查过后,得出个结论,太子李承乾确实是预谋着发动政变。最终李佑因谋反罪被赐死,李世民弟弟汉王李元昌也被赐死,太子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
最终李泰也没得偿所愿,前去恐吓另一个不算竞争对手的对手李治,被李世民知晓。李世民立了性格懦弱的李治为太子,最主要的还是希望他的儿子们能够活下来,不在卷入自相残杀的风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