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攻打其他五国的时候 齐国为什么在坐等看戏
你真的了解齐国看戏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秦国统一之战,先捏软柿子韩国,其次灭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的赵国,再到胆肥派刺客荆轲的燕国,再到世仇魏国,三晋灭后,再到大国楚,最后逼降齐国。
在秦国攻打其他五国时,齐国不但不派兵援助五国,反而还派人去祝贺,这齐国君主是否脑袋秀逗?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
为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一,六国合纵攻齐,与秦国远交近攻之策
齐国,经过齐威王的励精图治,逐渐强大,并傲视战国列强。
齐国湣王时期,先灭宋国,其次南侵楚国,跟着又西侵三晋,齐国甚至想代替周王室,如此强大,令鲁国等小国皆瑟瑟发抖,各诸侯国亦恐惧不已。
(齐湣王时期战国地图)
公元前284,受够齐国欺负的各国列强:燕、秦、楚、韩、魏、赵,开始联合起来,一起攻齐,以名将乐毅为统帅,与齐军主力决战与济水之西(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齐军大败,齐湣王逃回临淄,乐毅在劝回了各诸侯国军队后,自己亲率燕军,势如破竹直攻齐国,连战连捷,一连攻下70多座城池,齐国仅剩下莒城、即墨,两座城池被燕军兵围。
5年后,燕昭王死去,燕惠王继位,因中反间计,撤掉乐毅,以骑劫代替,被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并在短短三个月中尽数收复齐地,经此一役,齐国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并成了一个弱国。
齐湣王也在莒城(今山东省莒县)被楚将淖齿杀死,他的儿子法章只得改名换姓,躲到太史敫(jiǎo)府上当佣人,因法章出身王室,气度非凡,且细皮嫩肉,被太史敫的女儿相中,两人遂经常在柴房私通。
后来,法章被立为齐襄王,他的老婆太史氏被封为君王后,4年后,两人有了个儿子,取名田建。
(君王后剧照)
十多年后,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儿子田建继位,尊母亲君王后为太后,朝政大权落在君王后手里,她对于齐国的弱小和秦国的强大有着充分的认知。
因此,君王后掌权期间,齐国对秦政策是保持谨慎、谦让而不发生冲突,也即俗话说的认怂,认大哥。对其他国家则是好言好说,但抽身事外不援助不参与,之前六国差点灭齐,才过去十来年,可谓仇火未消。
“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而秦国也很够意思,秦昭襄王在驱逐了魏冉后,采用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齐、燕两国距离秦国远,便用结盟、贿赂的方式笼络这两个远国,希望它们不要插手秦国对其他国家的蚕食。
正是齐楚两国被笼络了不出兵援助赵国,白起才能打赢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国降卒。
下面说说秦国是如何笼络齐国的。
二,佞臣当道
本来齐国是有些有识之士的,比如周子。
秦、赵两军在长平对阵之时,赵国因缺粮而派人来齐国求兵求粮,齐国大臣周子对齐王建说:“大王,不能让赵被灭啊,唇亡齿寒,也不要舍不得一些粮草,救了赵国,等于得到了一个抗秦的屏障啊。”原文如下:
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卻,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於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卻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卻彊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长平之战地图)
任周子磨到嘴皮子都破了,齐王建就是不听,粮草还是没借给赵国。
原来,那时候是君王后摄政期间,君王后是断断不敢得罪秦国的,因此,赵国是借不到粮草的。
十年后,即公元前249年,君王后去世,后胜任宰相,这个人是佞臣,跟赵国丞相郭开是同一种货色,都是贪财谄媚之辈。
据《史记》记载,秦国多次派间谍,携重金贿赂后胜,后胜多次派宾客出使秦国,这些宾客也全被秦国重金收买了,甘愿做秦国的间谍,回来就劝齐王建不要整兵备战,也不要帮助五国攻打秦国,快乐的做个米虫就好了。
三,君主昏庸
齐王建,出生于公元前280年,于15岁登基,那时候是君王后摄政,就像宣太后、吕太后、慈禧太后一样,君主是没有话事权的。
但是,在他登基16年后,君王后去世,后胜任宰相时,齐王建已经31岁了,而且大权落回他手里。
齐王建并不会用这君王权力,昏庸之极,他听信后胜这个佞臣,被后胜一张小嘴哄得开心不已,叫他向东,他都不会向西。
31岁的中年人,竟然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听由后胜及其宾客花言巧语,叫他不修兵备,果然就不修,叫他不要跟秦国对着干,果然不对着干。
在秦国灭掉其他五国后,他甚至听从后胜的建议,不战而降秦,让秦国兵不血刃就灭了国,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齐王建投降后不久,被流放到共(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活活饿死。
照史料看来,齐王建,真的像头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