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征战有东西南三征和讨伐 其中为何北伐会如此出名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北伐,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古代的征伐,意义都是大同小异,目标结果却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出师有名”的打击敌人。但是,印象中“北伐”总是赫赫有名,而东,西,南三个方向的征伐,却很少提及呢?而且即使史书提及,大多是用“征”这个字。当然征伐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北伐另有一层特殊的意义,这也和古代政治军事的地缘有关。所以,并不是说史书中就没有南伐,东伐,西伐,不但有,而且还有讨伐呢。
比如《封禅书》里就记载了齐桓公:“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这里就涉及了三个方向的讨伐。而“四伐”使用最多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处于四战之地,所以“四伐”大量出现在战国时期。比如,《史记》就记载了秦国一会东伐,一会西伐。《淮阴侯列传》里,韩信也是“东伐齐”。《后汉书。卫青霍去病》“南诛两越,东伐朝鲜。”《史记。孝武本纪》记载了“西伐大宛”。还有《续资治通鉴》“西伐党项”。“南伐”也不少,先秦时主要用在对楚国战争的,北魏攻打南朝,柴荣打南唐,也用“南伐”。
东汉末年,十一路诸侯(正史里)讨伐董卓,用的是“讨伐”。这是因为这些诸侯有来自北边的,如袁绍,也有来自南边的,如袁术等。因此,用“讨伐”自然更准确。所以,四面之征伐,主要是以方位为主。但是,北伐由于具有时代性和特殊性,乃至成为一种代名词。
这源于古代大多数王朝的政治中心在中北方,一旦遭遇游牧民族的侵略或者内外动乱,不能控制时。那么只好渡过淮河,长江或者进入道路崎岖的蜀中,凭险自守。东晋,南宋,南明等皆如此。如果长江天堑被进一步突破,抵抗力量只好退守到沿海的陆地和岛屿了。所以,北伐的意义有三。之一,地理条件,从南向北打,就是北伐了。第二,更有恢复故土,讨回河山,有比较浓的军事意义。第三,讨伐无道,建立正统,这是政治人心的意义。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是“恢复汉室”的政治意义;祖逖,刘裕的北伐,有收复河山,抗击外族的故乡情结;岳飞除此外,又多了一个“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的期望。蔡锷北伐,则是反对袁世凯的帝制,多了时代的新意。只是,大多数的北伐都是以悲壮告终,让人嘻唏嘘不已,荡气回肠,这也是北伐要对其他几路征伐来得更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