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吴秦两国攻楚时,出动兵力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1-22)100

春秋末期吴国仅凭3万军队便几乎灭楚,为何战国末期秦国却要60万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在春秋末期的“柏举之战”中,吴国孙武、伍子胥仅凭三万吴军,便于柏举大败楚军,进而攻陷楚国都城,楚国几乎差点亡国。然而,时间来到战国末期,国力已经无比强大的秦国,为了攻占楚国,却征调了多达六十万军队。吴国和秦国皆为攻楚,且秦国国力远超曾经的吴国,然而两国出动兵力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吴秦两国攻楚时,出动兵力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战争目的不同:吴国目的在于争霸,秦国目的在于灭国

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言,“战争乃是政治的延续”,凡是战争必然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吴国的目的便在于争霸,秦国的目的则在于灭国,战争目的的不同,则决定了战争难度和规模的不同。

秦、楚、越联盟对抗晋、吴联盟

春秋末期晋楚争霸日益激烈,秦楚联盟抗晋,晋国联吴制楚,在晋国扶持下吴国迅速崛起于东南,而随着晋国和楚国的衰弱,灭越之后的吴国便成为了春秋最后一位霸主。然而,因为地理原因,吴国与楚国之间的地缘冲突极为激烈。因此,吴国发动“柏举之战”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重创楚国,从而保证霸主地位的延续。

事实上,在取得“柏举之战”胜利,攻陷楚国郢都之后,吴国上层便对接下来的行动产生了分歧,部分人认为应该占领目前攻取的土地,而另一方则认为应该借机另立楚王。可见,吴国上层根本没有打算借机灭掉楚国,因为他们很明白,当时的吴国有实力重创楚国,但并不具备灭楚的能力。

时间来到战国末期,秦国自身的实力自然不容置疑,在灭楚之前秦国已经先后攻灭三晋,秦国的战争目的可以说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攻灭六国、一统天下。因此,相较于春秋末期的吴国,秦国的战争难度显然更大,他不仅需要秦军攻入楚都,同样要占领楚国全境,包括楚国占据的鲁地、莒地、淮北、淮南、越地等。

相较于击败楚军主力,攻破楚国都城而言,进占楚国全境才是最为艰难的,毕竟不仅要面对楚国军队的抵抗,还要面临楚国各地百姓的抵抗,更要防止已经占领地区的反复倒戈,而楚国疆域如此庞大,自然就需要相当多的兵力。

吴秦两国攻楚时,出动兵力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如上,“柏举之战”吴国虽然击溃楚国主力,也曾攻入楚国都城,但也只是几乎让楚国灭亡,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灭国其实相距甚远。而秦国攻灭楚国,之所以要调动如此多的军队,其实并非楚国的军队抵抗有多激烈,绝大多数兵力都是为了巩固对攻占地区的占领,从而确保真正从“物理”上灭掉楚国。

战争规模不同:春秋时期规模偏小,战国时期规模极大

翻阅春秋战国的史料便不难发现,春秋和战国虽然相距较近,但在战争频率和战争规模上,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军队组成变化。春秋时期,各国还具有典型的奴隶制特点,一个国家主要由上层的诸侯王、卿大夫等贵族和下层的国人、野人等百姓,以及数量众多却无“人权”的奴隶组成。此时的军队,主要以贵族成员为骨干,以“国人”为主体组编而成,野人和奴隶在春秋初期那是完全没有资格从军的。到春秋末期,虽然国人和野人之间的区别逐渐模糊,各诸侯国也都逐渐僭越礼制扩大军队规模,但军队总量相对而言仍然较小。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率和规模的不断加大,各国通过变法和改革皆已经逐渐脱离奴隶制,除少数犯罪者之外,奴隶这个词已经逐渐成为历史,再加上列国普遍推行征兵制,普通百姓开始成为军队主要组成部分,这导致各诸侯国军队规模皆开始迅速膨胀。

2、生产力的提高。军队组成产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社会结构的变化,而社会结构的变化则源于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此时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井田制,而财权和经济大权大多集中于卿大夫手中,各诸侯国很难养活和供应数量庞大的军队。

到了战国时期,铁质工具开始逐渐取代原先的青铜、石制和骨制工具,这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原本的井田制已经很难满足社会需要,各诸侯国在经过变法和改革后,井田制开始被破坏。井田制被破坏之后,便也打破了奴隶身上的枷锁,毕竟国家更需要大规模的自耕农而不是奴隶,如此一来国家不但能够供应规模更大的军队,而且征兵来源也得到扩大。

3、世卿世禄制崩溃。正如前文所说,春秋时期具有典型的奴隶制色彩,分封制下的卿大夫权力极大,不仅具有独立的封地,而且还掌握着独立的财权、人口和军队,国家发生战争时,公室除了自身军队之外,往往需要卿大夫出兵来配合作战,当然这也为春秋末期的小宗取代大宗埋下了伏笔(例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吴秦两国攻楚时,出动兵力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图强,同时也为了防止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再度上演,皆开始通过变法和改革来废除或削弱贵族特权,这使得世卿世禄制逐渐走向崩溃,王权开始得到一定程度加强,使得国家的战争动员能力开始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贵族特权的被打破,普通百姓也获得了一定上升通道,这极大增强了百姓的参战热情,其中典型的便是秦国二十等爵位之下形成的虎狼之师。

如上,军队组成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和世卿世禄制的崩溃,都使得战国时期的国家动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顶大也就数万人,而战国时期动辄数十万军队的战争,却并不在少数。

战争方式不同:争霸可以取巧取胜,灭楚需要步步为营

战争目的的不同,也一定程度决定了战争方式的不同,吴国攻楚取胜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乃是巧胜,而秦国灭楚则需要步步为营。

“柏举之战”中,吴国虽然只出动了三万军队,但却打了个出其不意,吴军先是沿淮水西进,将楚国主力吸引到了上游两岸,结果吴军却在抵达淮汭之后突然弃船登岸,转而向南急速行军,迅速穿过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道险隘,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仅用数日便到达汉水东岸,直逼楚国郢都。

其实楚国的反应不可谓不快,左司马沈尹戌见楚军尚未完成集结、易被各个击破,于是建议由子常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设防,而由自己绕道北上方城断吴军后路。谁知子常却在沈尹戌率部北上后,反而凭借兵力优势主动进攻,结果最终于柏举遭遇惨败,沈尹戌得知后南下救援也被击败,楚昭王得知前线战败后,更是直接逃出郢都,结果导致楚军溃散,而百姓又无参战热情,楚都自然迅速沦陷。

秦国攻楚则不同,且不说此时百姓的国家观念极强,为免灭国会与秦国决一死战,就算秦国也像吴国那样,攻陷了楚国都城,就能达成灭国成就吗?显然不太可能,否则白起水淹郢都后,楚国不就灭国了吗?原因便在于攻占都城,并不等于灭国。

吴秦两国攻楚时,出动兵力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王翦灭楚之前,李信也曾率领二十万秦军攻楚,李信其实在正面战场上已经取胜,且又乘胜攻克了鄢郢,然而却因昌平君在秦军后方反戈,郢陈附近原楚地百姓和原韩国百姓也纷纷响应,导致秦军陷入腹背受敌之中,这才招致惨败。因此,王翦灭楚之时,便必须步步为营,攻占一地便必须留兵驻守,从而确保后路安全,如此自然需要大量军队。

如上,击败楚国主力和攻占楚国都城,或许并不用太多的兵力,更何况“柏举之战”中吴国用兵巧妙,使得吴国足以以少胜多。而彻底攻灭楚国,则必须步步为营,毕竟灭国之战楚地各地反抗极为激烈,一着不慎便成了李信第二,如此自然需要更多兵力。

综上所述,吴国攻楚和秦国攻楚由于战争的目的不同、规模不同和方式不同,用兵多少自然有所差异,更何况吴国根本没有灭楚的能力,而秦国却是实实在在的灭了楚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1/232588.html

“吴秦两国攻楚时,出动兵力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的相关文章

年羹尧死后年妃是什么处境?对她有影响吗?

年羹尧死后年妃是什么处境?对她有影响吗?

敦肃皇贵妃 ,名字不详,又称年氏,雍正帝皇贵妃。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年世兰是《甄嬛传》中华妃的名讳,剧中她阴险毒辣,恃宠而骄,在后宫中飞扬跋扈,为了争夺雍正的宠爱,不知做了多少坏事,不过这只是戏说。真实的年氏,是怎样的呢?年氏虽出身于官宦世家,但隶属于汉军镶白旗陈继范佐领,...

李道彦:唐朝宗室大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李道彦:唐朝宗室大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李道彦(?~638年),字号不详,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祖李虎曾孙、淮安靖王李神通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道彦孝顺恭谨,初任朝请大夫、义兴郡公。武德元年(618年),进封胶东王,授任陇州刺史。贞观元年(627年),迁相岷二州都督、降封胶东县公。贞观...

从接手父兄基业到坐上皇位 孙权是怎么一步步坐上那个位置的

从接手父兄基业到坐上皇位 孙权是怎么一步步坐上那个位置的

还不知道:从大汉吴侯到大魏吴王,再到最终称帝,孙权是如何一步步晋升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策去世后,他打下来的江东基业就都交到了孙权的手上。在孙权的多年打拼下,孙策留下的江东六郡,最终就变成了占据扬州、荆州、交州的孙吴政权,而孙权也在公元229年登基称帝,成为...

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李善长就是朱元璋故意要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李善长当时已经77岁了,而且已经辞职退休回家了。这样一来,他在朝廷中不可能再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自然不会影响到朱元璋的统治,朱元璋根本没有必要除掉他。其二,李善长退休以后,就一心一意地栽花养草,不问...

朱然: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名震敌国,累有功勋

朱然: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名震敌国,累有功勋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毗陵侯朱治的外甥。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然早年被朱治收为养子,并在读书期间和孙权相交甚笃。孙权统事后,朱然历任、馀姚长、山阴令、临川太守,加折冲校尉,率军平定山贼。曾随吕蒙擒杀关羽,以功迁昭武...

项羽当初杀了20万的请君 后人为何还羡慕他的爱情

项羽当初杀了20万的请君 后人为何还羡慕他的爱情

对项羽如此残忍,杀了二十万秦军,为何后人还喜欢他和虞姬的爱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自古以来,成王败寇,项羽在秦末之时迅速崛起,成为起义军中的领头人物。大家本以为能够笑到最后的人肯定是项羽,结果没想到被一个亭长出身的刘邦夺去了天下。有人说,项羽是输在了残暴,输在了自...

司马懿有多少和妻妾和儿女 他们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

司马懿有多少和妻妾和儿女 他们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

对司马懿究竟有多少妻妾和儿女,他们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人人都说司马懿在任何方面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他身为一国军师,却只知道躲闪,甚至干出不战而退的事情。事实上,对诸葛军师的所有特点,绝对找不出第二个比司马军师更了解的人。在影视剧中,可能因为导演侧...

朱棣篡位后建文帝下落成谜 建文帝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朱棣篡位后建文帝下落成谜 建文帝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还不知道:朱棣推翻建文帝,朱棣篡位下落成谜,是削发为僧?还是逃亡出国?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明朝历史上,一个最大的悬案就是所谓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靖难之役,四年苦战,朱棣终于冲入了南京城,夺取了原本属于侄儿的皇位。当时南京城一片混乱,火光冲天,喊杀声不断,当...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