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能够轻易驱除匈奴 西汉为何采用和亲求和的策略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汉和匈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熟悉汉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西汉王朝很长一段都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求和的策略。直到汉武帝时,才开始走上反击道路。但在汉朝之前的秦朝,对于匈奴就丝毫没有忌惮。
早在公元前215年,秦朝名将蒙恬就曾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抗击匈奴,先后攻陷河套、阳山等地区。
面对强秦的进攻,匈奴不得不继续向漠北后退,还边境地区一份安宁。为什么秦朝能够轻而易举地驱除匈奴而西汉却做不到呢?这个问题还需从两朝的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经济方面
1、大一统的秦朝和尚未发展起来的匈奴
自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秦朝以来,就采纳了廷尉李斯的建议在国内实行郡县制,将各级官员的任免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由此,他建立起一套以独尊皇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系,有效保障了中央集权,在极短的时间里恢复了社会秩序,为农业经济提供发展基础。
其实在此之前,当秦还是个诸侯国的时候,它的经济实力就已经不可小觑了。商鞅变法中提出的“农战”政策一直维持到秦朝初期, *** 通过鼓励开垦和奖励农耕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国家税务。
与此同时,匈奴人还秉持着较为传统的游牧经济,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在双方交战时,匈奴常常因备不齐粮草而打不了持久战,军心涣散,最终只能狼狈而归。
2、百废待兴的西汉和日渐发展的匈奴
西汉和秦朝的情况又不一样,在西汉创建之前,分别经历了起义伐秦、楚汉相争这两个阶段,也就是说在国家建立之前,总共打了七年硬仗。
不难想象,连年战火的摧残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是多么巨大。为了弥补战争带来的创伤、尽快恢复国内经济,西汉统治者不得已选择了和亲的缓兵之策。
而彼时的匈奴也早不是当初秦朝所面的匈奴,它不仅完成了东西两方势力的统一,还在楚汉相争时悄悄发展了农牧经济,实力大增。如此敌强我弱的形势,如果还要执意与之硬碰硬,那就是在逞莽夫之勇。
二、军事方面
1、秦朝将士百战成钢,武器精良
秦朝的将士,很多都是从战国的兼并战争中一路打出来的,实战经验丰富,军事能力极强。此外,秦朝还有很多杰出将领,例如蒙恬、章邯、司马错等人,个个都有赫赫战功在身。
在武器方面,秦朝也有着极大的优势。他们有独家的武器装备“弩”,射程大约300米左右,更大杀伤力范围高达150米,是当时弩界的翘楚。
相比之下,匈奴的军队不仅稚嫩,而且没有先进的武器辅佐,败给秦朝军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2、西汉军队素质低下,武器落后
上文说过,西汉在建立之初打了七年仗,当时国内民生凋敝、经济衰退,军事实力也大打折扣。
常年的战争带走了许多优秀将士,等到战争结束后,就只剩下一群老弱病残了。但是为了国防安全,又不能没有军队捍卫,于是刘邦就从百姓中抓壮丁充数。
这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不仅素质低下,而且战斗力也很弱,根本不能与发展起来的匈奴大军相抗衡。
而且当时匈奴军队中还出现了一位旷世将才——冒顿,就是他带领匈奴消灭了东胡和月氏、实现了东西两部的统一。
莫顿手下共有精兵良将三十万,就算与秦朝的蒙恬遇上,恐怕也不见得会输,更何况汉朝的农民军呢?
与此同时,汉朝在军用武器上也没有做出革新。在战争中,他们惯用的还是铁刀和弩这样的武器,虽然弩对骑兵有很强的针对性,非常适合用来抵御匈奴军队。
然而,这样的武器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出现过,经过十多年的休养,匈奴将领不可能没有研究出应对之策。
三、社会环境方面
1、秦朝时,匈奴腹背受敌
秦朝时,匈奴面对的外敌可不止秦朝一个。当时它的西边是凶悍善战的月氏,东边是历史悠久的东胡,两者都不是好招惹的。
几经权衡后,匈奴决定在向南进攻幅员辽阔的大秦,殊不知大秦虽然刚刚实现统一,但军事和经济实力都很在线,区区匈奴根本不是对手。为防止东胡和月氏也来趁火打劫,识时务的匈奴只好放弃河套地区,转而逃向漠北。
2、汉朝时,匈奴空前强盛
汉朝时,国家破败,百废待兴。当时的统治阶级满脑子想的都是要尽快恢复民生以维护秩序、巩固统治,依然没有继续鏖战的心思。
然而,匈奴却已经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休养,并且成长为一支极其强悍的队伍。今非昔比,时殊事异,为了保全大局,西汉的统治者才会选择与匈奴和亲、互市,从而为国内争取时间。
从经济、军事和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来看,西汉都是不足以抵抗匈奴的,而秦朝时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战胜,不过是因为当时的匈奴尚且年轻,还未发展起来。
几十年过后,华夏大地经历改朝换代,匈奴又再次卷土重来。双方实力悬殊,西汉 *** 不得不采用权宜之计。
不过好在汉武帝时,西汉终于恢复到空前盛况,足以给匈奴以致命一击。这场漫长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汉宣帝时才结束。在后来的漫长历史中,匈奴也慢慢融入中华民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