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为什么否定分封制,而坚定推行郡县制呢?
李斯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李斯,原本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但是因为不甘于现状,希望能够拥有一番事业,于是辞去原本的官职,找到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即辅佐君主的才能。学成之后来到秦国,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完成统一后,李斯与众臣在实行怎样的管理制度上面产生了分歧,其他很多官员认为,分封制应该沿袭下来,说白了,就是想要自己分得一块土地,但是当时是廷尉的李斯坚持认为,分封制坚决不能推行,应该改为郡县制。那么,为什么李斯要这样坚持呢?
先来看看,很多大臣们坚持的分封制。分封制度的起源已经模糊了,但是很著名的应该就是西周初期分封诸侯的事情。周天子把整个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分给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们,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小国家,但是必须要向周天子贡献财物,出兵的时候要随同征战。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分封出去的国家该怎样管理,那都是诸侯的事情,周天子不用操心,也就相当于是权力下放。但是坏处也同样很明显,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时刻保持对周天子的敬畏之心,时间一长,难免跑出来几个不忠的人,毕竟自己也拥有自己的国家,吞并一些小国家,扩大疆域增加人口提高势力,谁不想这样做。
于是,西周的分封带来的结果就是东周列国你争我打,分封制面临崩溃,诸侯争霸,全然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因此,很多人在提到东周的时候,都是有些懵的,完全不知道东周有什么,但是一说起春秋战国,马上就不一样了,最不济也知道战国七雄秦国统一的历史。由此可见,分封制给周王朝带来的到底是什么。
在这里就说两个历史事件。一个是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楚庄王北伐,向周天子周定王的使者王孙满询问 *** 九鼎需要的尺寸和大小九鼎象征着国家权力,楚庄王这一举动,丝毫不掩饰自己取代周天子的心。尽管王孙满说,没有德行,有鼎也没用,前代夏禹、商朝、周朝,哪一个不是因为有德而前朝失德,鼎才会转移,天下易主。这话虽然让楚庄王对不出来,但是他的野心和这个故事,却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另一个,就是秦国了。秦国从何而来?就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啊。如果没有周王室分封,就没有最开始的秦国,更不会有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取代周朝建立秦朝。这样的分封制,弊端可想而知。
再来看看郡县制,也就是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通过郡、县两级政权对地方进行统治。
县制被认为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是先楚熊坎的次子,夺得兄长熊旬的王位后自立为楚王。三年之后,楚王渡江攻打西周在汉中布置的重镇,之一次失败后回国养精蓄锐,吞并了周围的国力衰弱但物资丰富的权国,改权国为权县。熊通命权王做了县尹,权王哪里愿意接受这种从王变成县尹的落差,于是私下召集兵马发动叛乱。楚王熊通知道后马上发兵平乱,将权王带回楚国看管,又在权县选拔人才做县伊。这就是县制的起源。
郡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被《史记》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郡制的记载。
到了秦始皇时期,他当然知道,分封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弊端,如果真的要用分封制,保不齐什么时候秦朝就被另一个“秦国”取代了。因此,当大臣们都建议实行分封制的时候,秦始皇怎么会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尽管所有人都对分封制没有异议,他还是在朝堂上让大家讨论,也能看得出来,秦始皇其实根本不希望实行分封制。
这个时候,还是廷尉的李斯就站出来了,陈数分封制的弊端,再用事实说话,郡县制已经在一些地方试行,并且很成功,完全可以推而广之。
秦始皇自然明白其中的差别,他非常赞成李斯的观点,郡县制也就这样实行了。事实证明,郡县制的确更优于分封制,对于中央集权优势更加明显。尽管后世唐朝废除了郡县制,改为州县制,但是从 *** 上来看,依旧属于郡县制度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