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张绣的武力值如何?杀了典韦后,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3-06)180

张绣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张绣大家应该都是很熟悉的了,因为曹操霸占自己的嫂子,张绣一怒之下追杀曹操,杀了典韦和曹操最心爱的儿子曹昂,以至于曹操心痛不已。不过后来张绣还是归顺曹操,而曹操也对他是非常欢迎的,尽管他杀了自己的继承人和非常信任的护卫。不过很多人也会因此非常好奇,张绣的武力值究竟是什么水平,竟然能够杀死典韦?他又是怎么杀掉典韦的呢?张绣和典韦两人相比,张绣要更厉害一些吗?

张绣的武力值如何?杀了典韦后,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1、张绣武力比典韦更高吗

宛城之战,张绣趁着曹操在和邹圆睡觉的时候,率军突袭了曹操大营,典韦为了保护曹操,以一己之力独挡张绣整个军团,最终壮烈牺牲。典韦在三国武将排行榜的顺口溜里面排第二,那么,杀死典韦的张绣武力在什么水平呢?他比典韦更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张绣并不是靠自己的武力碾压来干掉典韦的,张绣凭借的是突袭 计策 兵力优势 多兵种组合这四项指标才干掉典韦。而这个连环计策,是老狐狸贾诩给他出的。贾诩的计策很具有逻辑性,环环相扣,先是设宴灌醉典韦,然后趁机令胡車儿偷掉典韦最趁手的兵器双铁戟,最后趁典韦睡着以及曹操在行房事的时候突然发难,使得曹军根本反应不过来,典韦也由于醉酒而导致战斗力大大下降。

即便在这种绝对优势下,张绣也不敢一开始就与典韦交战,而是令弓箭手在远处围攻放箭。典韦为了给曹操拖延逃跑的时间,于是以身护卫,硬是在张绣两千弓箭手的连番激射下奋战了半个小时,身上中了很多箭,但即使如此,典韦还是在勇敢地激战。但却不小心被后方偷袭的长 *** 刺了一枪,这一下刺中了要害,典韦倒下去了。但即使他倒下去了,过了十几分钟还没人敢近他的身,这个时候,张绣才过去捡人头,一剑了结了典韦。通过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张绣对典韦的这场战斗主场都是由小兵来完成的,并不能体现张绣本人的武艺。那么,他本人的武艺水平究竟如何呢?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曹操和贾诩的反应来推断。

曹操在典韦死后十分伤感,他无语凝噎,哭着祭奠典韦,连自己的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之死也没有像典韦死了这样让曹操无比伤心。为什么呢?因为典韦的武力在当时曹营无人能出其右,许褚虽然也很强,但还是不如典韦,曹操看重的是典韦的武艺和忠诚。曹操虽然允许张绣归降,但归降后曹操只是叹息自己得到了一位智囊贾诩,却对于张绣无动于衷。这并不是因为张绣是他的杀子仇人,因为贾诩也是,而是因为张绣不管是文治还是武功反面对于曹操来说都是一个鸡肋,曹操只是想在官渡之战与袁绍对抗的局面中更加掌握一些主动因此才接纳张绣。但是,张绣的武力肯定不怎么样的。因为曹操特别爱惜人才,对于真正的人才不惜委身相请,而且不记前仇。但是张绣没有得到厚待,说明张绣的武艺是无法进入曹操法眼的。

张绣武艺不怎么样这点,其实最清楚的是一直跟他在一起的谋士贾诩,后来两人也一起待在曹营。贾诩知道张绣根本不是典韦、许褚、夏侯惇这些人的对手,因此才在宛城行动之前就计划好了灌醉典韦并盗取他的兵器使得他的战斗力大打折扣,而即使如此,他也知道张绣不敢上去一对一单挑,所以安排好了弓箭手、长 *** 、刀斧手、盾牌手等多种兵力配置,最终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动手,使得典韦之死成为必然。

那么张绣的武艺究竟排在什么位置呢?笔者认为,三国二十四名将不应该有张绣的一席之地,因为他没有任何单挑的战绩,仅仅是率兵杀了典韦而已,这样来看,张绣应该和李典、王平、韩当这样的武将差不多,属于二流武将,虽然没多少败绩,但是也没什么有说服力的战绩。

张绣的武力值如何?杀了典韦后,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2、张绣是怎么杀典韦的

张绣因曹操纳其婶,颇感耻辱,于是在贾诩的建议下,突然反叛,奇袭曹操之营,曹操被杀的措手不及,出战不利,于是率轻骑逃走。

典韦在门前奋战,张绣军不能得入。张绣军于是分散从其它门进营。时典韦部下兵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恶战,无不以一当十。

但张绣军先后涌来越聚越多,典韦用长戟左右攻击,一戟击去,便将张绣军十余支矛摧断。后典韦左右死伤者略尽,典韦本身亦被数十创,双方短兵接战,张绣军想上来活捉他。典韦用双臂挟住两个张绣军将他们杀死,其余的张绣军不敢近前。

典韦又冲上前去突击张绣军,杀死数人,伤势加重,典韦就此怒目大骂而死。张绣军方才敢于向前,割下典韦的头,互相传看,全军又都来看他的躯体。

张绣的武力值如何?杀了典韦后,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3、张绣的结局是什么

建安四年(199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向曹操投降。张绣到达后,曹操牵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建安五年(200年),张绣参加了官渡之战,力战有功,升为破羌将军。

建安十年(205年),张绣跟随曹操在南皮击破袁谭,再次增加食邑,一共2000户,当时天下户口剧减,十户才留下一户,将领中封邑没有达到1000户的,唯独张绣特别多。

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跟随曹操去柳城征讨乌桓,还没有到达就死了,被谥为定侯,儿子张泉继嗣。而《魏略》记载:五官中郎将曹丕因曹昂战死之事对张绣不满,说:“你杀了我的兄长,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呢!”张绣心不自安,自杀。但曹丕成为五官中郎将是在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在时间存在冲突,以《三国志》为准。

张绣的儿子张泉袭爵,封长乐卫尉。可是后来却卷进了魏讽的谋反事件,被视为同党诛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3/240044.html

“张绣的武力值如何?杀了典韦后,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的相关文章

曹操为何会选择曹丕作为继承人 曹操是怎么想的

曹操为何会选择曹丕作为继承人 曹操是怎么想的

对曹丕为何能被曹操选为接班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般而言,人们对于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的评价都是比较高的。不过事情有时也会有例外,比方说三国时期曹魏王朝的第一位皇帝—魏文帝曹丕,人们对于他的评价就不怎么高,而是普遍同情、喜欢曹丕的弟弟—曹植。人们不喜欢曹丕,是因为他...

苏绰: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曾创制计账、户籍等法

苏绰: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曾创制计账、户籍等法

苏绰(498年-546年),字令绰,京兆郡武功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九世孙,与从兄苏亮并称为“二苏”。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绰年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早年担任行台郎中。后得仆射周惠达的举荐,被任为著作佐郎。此后愈发受到西魏权臣宇文...

王琼:北魏时期镇东将军,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王琼:北魏时期镇东将军,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王琼,字世珍,北魏时期镇东将军,王宝兴子,太原晋阳人。名字为北魏孝文帝(北魏高祖)元宏所赐。出身太原王氏。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出任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令。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人物生平王琼,字世珍,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北魏太和九年,任典寺...

康熙和乾隆都能生那么多的孩子 这三个皇帝为何没有后代

康熙和乾隆都能生那么多的孩子 这三个皇帝为何没有后代

还不知道:为什么康熙乾隆那么能生,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后代?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离我们年代最近的一个王朝,清朝的历史一直为大家所熟知。对于清朝的皇帝大家也很了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这祖孙三代。这三代皇帝的治国能力是非常强的,...

刘备最后选择赐死刘封是因为诸葛亮说的吗?

刘备最后选择赐死刘封是因为诸葛亮说的吗?

刘封,东汉末年将领,蜀汉昭烈帝刘备养子。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三国演义》中,对刘封的死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关羽在败走麦城后,遭遇了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关羽父子被擒后遇难。这期间,关羽曾派廖化向刘封、孟达求助。但两人见死不救,致使关羽遭难。关公死后,廖化去成都哭告刘...

有哪些与羊琇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羊琇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羊琇(236年-282年),字稚舒,泰山南城人。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曹魏太常羊耽与才女辛宪英之子,景献皇后羊徽瑜的从父弟,西晋名将羊祜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泰山羊氏,研究学问而有智谋。年轻时,与司马炎同门。司马炎任抚军将军后,以为参军,迁左卫将军,封甘露...

楚汉之战项羽比刘邦胜率要高 最后为什么是刘邦获胜

楚汉之战项羽比刘邦胜率要高 最后为什么是刘邦获胜

项羽才是胜率比较高的一方,为什么刘邦获得了胜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项羽是大家公认的英雄,刘邦却是大家公认的无赖,甚至刘邦的王位都是靠自己的无赖获得的。但这样的评价并不客观,甚至还有些片面。刘邦不仅仅是一个无赖,他在政治及军事方面的管理才能是十...

赵云刺伤周仓三次都没有杀他,是为了什么?

赵云刺伤周仓三次都没有杀他,是为了什么?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赵云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武艺高强,一向以枪快著称,在战场上,敌将往往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已经死于赵云枪下,这里面,包括比较厉害的高览和朱然,都是被赵云一枪毙命。赵云曾在卧牛山一枪刺死裴元绍,连刺周仓三枪,没...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