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役柏举之战,称战争史的教科书
你们知道柏举之战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公元前506年,吴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春秋末期规模极为宏大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使得楚国首都郢都被吴国人占领,而楚国的国君楚昭王则四处流亡,最后在一个偏远的小国随国躲了起来。
吴王阖闾在攻陷了楚国都城之后,更是制造了屠城的惨案,而楚王的王后也被吴王的弟弟子概霸占。这次战争对一直称雄于诸多诸侯国之间的楚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而吴国则在这次战争中一举成为了新兴的霸主。
历史上将这次战争成为“柏举之战”,吴王阖闾率领3万吴国人马深入楚国境内,一举击败了楚国20万的主力部队,是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吴国本是晋国与楚国之间对抗的一个平衡棋子,晋国为了与老牌的南方霸主楚国对抗,特意联合了吴国组成同一阵营,并且在多方面都极力扶持吴国。尤其是在吴君寿梦继位之后,吴国凭借着晋国对自己的扶持以及自身的励精图治,不断地强大了起来。
吴君寿梦在称王之后,也开始与楚国争夺南方江淮一带的控制权,两国之间为此互相争斗了60多年。吴国在这60年间与楚国进行了10次大规模的战斗,其中大获全胜的有6次,互有胜负的有3次,可见其实力,而吴王阖闾在上任之后,更是将吴国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吴王阖闾首先做的就是引进人才,他相当开明地任用了从楚国逃出来的伍子胥、伯嚭二人为自己的谋士,并且将齐国军事天才孙武拜为将军,为吴国操练士兵并且传授兵法。吴王阖闾上任之后的一系列举措使得吴国出现了富国强兵的劲头,它的实力已经不比老牌霸主楚国差了。
而反观一直称雄于南方的楚国,在吴王阖闾继位之后明显走了下坡路,首先是楚国内部的政治极度腐败,这也是伍子胥等人成为亡臣的重要原因。
随着楚国势力的不断下滑,很多向前依附与它的小国都开始与其不和,公元516年楚昭王的继位是楚国败亡的开始。
公元前512年,吴国趁机吞并了徐国与钟吾国,吴王阖闾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君主,他想趁着这次机会一举击败楚国。但是军师孙武以及谋士伍子胥都认为时机未成熟,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在南方称雄数百年,它虽然出现了衰退的趋势,但实力仍然不容小觑。
更为重要的是吴国作为一个刚刚崛起的国家,在一年之内连续与两个国家交战过,再打下去恐怕会耗光吴国的储备。为此吴王阖闾在确立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后,还对楚国采取了袭扰措施,这令楚国苦不堪言,而此后唐国、蔡国这样原先臣服于楚国的小国又离开了它的管控,
唐国和蔡国的叛变实际上是楚国咎由自取的,这两个国家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最终导致了南方诸侯国之间的大混战,而公元前506年的的“柏举之战”则是这场骚动的终结者。而这件事情的起因也是相当可笑。
公元前510年,唐成公以及蔡昭侯二人按照惯例来拜谒楚昭王,并且为楚昭王送来了美玉、华服等珍宝,楚昭王的宠臣令尹囊瓦看到之后也想要,但是遭到了两位小国君主的拒绝。囊瓦为此怀恨在心,便开始向楚昭王说这两位国君的坏话,而昏聩非常的楚昭王竟然不问青红皂白,就直接将这两个人囚禁了起来。
三年之后蔡昭侯依靠贿赂囊瓦而脱身,回国之后便开始求助楚国的劲敌晋国,为了表示自己与楚国的不共戴天,还特意将自己的公子送到了晋国当人质。但是晋国国君也是一个贪财的主,他想借此机会敲诈勒索蔡昭侯,为此蔡昭侯只能求助于当时处于第二梯队的吴国。
吴国此时已经对楚国实行了长达6年的袭扰战术,并且自身的国力在这6年的时间内不断提高,他们早就跃跃欲试地要攻打楚国了,而蔡昭侯的求助正好给了他们师出有名的机会。公元前506年,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吴国秘密地绕过了大别山,从楚国的东北部突击。
吴国此次可谓是倾巢而出,吴王阖闾亲自出征,孙武以及伍子胥担任此次战斗的大将军,吴国水陆近3万子弟兵浩浩荡荡地挺进楚国腹地,吴国的奇袭犹如神兵天降,打得楚国军队措手不及。更为可怕的是楚昭王此时还沉睡在梦中,只是派遣了自己的宠臣囊瓦为指挥。
囊瓦这个人为了与左司马沈尹戌争功而临时变卦,最终使得楚国一代名将沈尹戌战死疆场,吴军势如破竹一路杀进了楚国的都城。囊瓦见大事不好便临阵脱逃,楚昭王见此时败局已定也匆匆逃命,楚国都城就此完全沦陷,百年霸主的英名就此毁于一旦。
吕思勉先生盛赞了此次战争,他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绩中,双方实力相差最为悬殊的一场战争。而孙武所指挥的这场战争也被历代兵家所重视研究,堪称战争史的“教科书”。
“亲贤臣,远小人”这是东汉末年诸葛亮总结两汉盛衰的名言,在此时用在楚国与吴国之间也丝毫不违和。
吴王阖闾以一个较为弱势的存在,且仅仅率领了3万士兵,就将楚国近20万的守军杀得七零八落,与他亲近孙武和伍子胥这些贤者是分不开的。而反观楚昭王坐享着祖宗的江山却不思进取,任由自己的宠臣去敲诈诽谤自己的附属国,并且不问青红皂白就囚禁他国君主,如何能够不灭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