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翰林院是什么样的机构?何时才开始出现的?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3-16)150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翰林院是什么样的机构?何时才开始出现的?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历朝历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更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同文苑。翰林一词最早可以在汉代扬雄的《长杨赋》中看到。由于汉代文学侍从在玉堂殿待诏,故翰林院也常被称为玉堂署,明朝初年,洪武帝称翰林院为词士之林,赐御匾“词林”,故又称词林、士林院。而翰林院人员往往必须修史、考订实录,故又称为太史院。

历史

翰林院是什么样的机构?何时才开始出现的?

翰林院始创于唐朝。初时主要收集各类文学、医卜、方伎、书画方面的人才,供皇帝游乐消遣。自唐玄宗后,分出翰林学士院,负责为皇帝起草机密诏制,旧翰林院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

唐朝之后,翰林学士院的政治地位经历过“两高三低”的变化。五代十国时期,武人得势,翰林势力大降。宋朝后翰林院结构得到规整,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亦确立下来,权力达到唐以后之一次高峰。辽、西夏、金、元时期,虽仿效唐宋建立翰林院,以笼络汉族文人,但实权很少,辽朝更是将翰林院、国史院合并。明朝初期,翰林院恢复唐宋时的地位,达到第二个高峰。永乐朝之后,翰林院被内阁代替,逐步远离政治,成为撰修书史和起草一般文书的普通机构,但作为养才储望之所,翰林地位清贵,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都从此而出。清朝时,翰林的地位并无变化。清末的政治改革,以学校教育代替科举制度,使翰林院逐渐没落。清朝灭亡后,翰林院不复存在。

唐朝:翰林的形成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设立由各种有才能的人士供职的官署,称为“别院”,是为翰林院的前身。除文学人才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主要是供皇帝游乐消遣的机构,史称“翰林初置,人才与杂流并处”,当时任职者并无名号,到了高宗时,开始称为“北门学士”。唐玄宗时遴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初称翰林待诏,为“等待诏见”之意,有张说、陆坚、张九龄等。后来改称翰林供奉,翰林院因此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另建翰林学士院,将文学之士从杂流中分出,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品秩,以原品入值,由官员充任。任翰林的官员在履行翰林职责之外,与其它官员无异,照常工作。翰林学士院是负责起草诏命、参预机务的枢要部门,而原来的翰林院也称旧翰林院,维持原本的功能,为普通机构。后来又设翰林侍讲学士和翰林侍书学士,与学士院无关。翰林学士初置时,并无人数限额,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制,置学士六人。宪宗时设立学士承旨,为众学士之首,单独召见。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局面严重,皇帝与朝臣联合反对宦官的斗争以及朝臣内部的党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局面下,号称“天子私人”的翰林学士得以在政治地位大幅提高,先是起草内制、参谋顾问,侵夺了中书省的权力;继而参预机密,权力趋于鼎盛。唐德宗时,翰林学士已有“内相”之称。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分工日趋明确。学士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内制;而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称外制。二者并称两制,而内制重于外制。翰林学士也常被升为宰相。

至唐顺宗时,翰林权力达到过一次高峰。翰林学士王叔文与其他翰林学士实施新政,与当时集军中大权在手的宦官集团展开斗争,充分利用了翰林职权上的便利,不过最终失败。以后宦官集团基本控制了朝中大权,翰林势力又趋式微。

五代十国时期,翰林地位较低。后晋天福五年时更曾经一度取消翰林学士,将其职权并入中书舍人,但后来恢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3/241761.html

“翰林院是什么样的机构?何时才开始出现的?” 的相关文章

关羽在败走麦城的时候 刘备为何会视而不见

关羽在败走麦城的时候 刘备为何会视而不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败退麦城,为何刘备视而不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三国演义》里,关羽与刘备是结义好兄弟。结果,关羽失守荆州却孤立无援。为何刘备却视而不见?究其原因真是万万没有想到。我们都知道桃园三结义里,刘备、张飞和关羽三兄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美好誓言。而...

空城计时诸葛亮背后还有两个书童 司马懿是看到他们才撤兵的吗

空城计时诸葛亮背后还有两个书童 司马懿是看到他们才撤兵的吗

对空城计最大的倚仗,其实是城楼上的两童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写十分详细,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注重描绘细节的同时,还怀有一种宏伟的大局观。作者借《三国演义》这本书深刻的...

吕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生活俭朴,以清明能干著称

吕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生活俭朴,以清明能干著称

吕乂(?-251年),字季阳,荆州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乂出身南阳吕氏,自幼丧父,喜好读书弹琴。初任典曹都尉,管理盐税,迁绵竹县令,政绩卓著,拜巴西太守。诸葛亮北伐中原,以为汉中太守,督促农事,供应兵员军需粮草。诸葛亮死后,累迁蜀郡太守。后来...

历史上张裕妃怀孕后为什么会被饿死?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张裕妃怀孕后为什么会被饿死?真相是什么

张裕妃,明熹宗朱由校的妃子,被客氏害得最惨的一个妃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朱由校一生育有3子,但都在岁余就夭折而死。后来,他的后妃张裕妃怀孕。这自然是件于社稷有功的喜事,然而她却被下令活活饿死,这是怎么回事呢?张氏是顺天府涿州(今河北涿州)人,早在6岁时...

街亭之战马谡怎么做才能挡住张郃十天以上 马谡有什么方法

街亭之战马谡怎么做才能挡住张郃十天以上 马谡有什么方法

对街亭之战中,马谡如何做才能挡住张郃10天以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采取的战略是:声东击西、阻援攻城。所谓的声东击西就是用疑兵来迷惑曹魏,让曹魏猜不出蜀军主攻的方向,而赵云则是这支疑兵的统帅,赵云率军走褒斜道,出箕谷,引诱曹魏关中主力,当时曹魏西部...

历史上于谦的一生事什么样?他为何始终都不被重用?

历史上于谦的一生事什么样?他为何始终都不被重用?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于谦,于明永乐19年(公元1421年)考取进士,走入仕途。后跟随明宣宗朱瞻基平叛朱高煦有功,而被委任巡按江西,后被擢升为兵部侍郎。于谦的清廉,当时上至朝廷,下至黎民都广为流传。正统年初(明英宗初期),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

刘备在荆州时期实力最为鼎盛 和孙权开战又会怎么样

刘备在荆州时期实力最为鼎盛 和孙权开战又会怎么样

对刘备在荆州最鼎盛的时候,要是和孙权发生全面战争,谁会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在荆州最鼎盛的时候,应该是取得益州之后、湘水划界之前。如果曹操不插手的话,刘备与孙权全面开战,胜负难料,谁都没有取胜的把握。但这取决于孙权的战略决策,很可能孙权会主动放弃,刘备再次夺...

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

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

众所周知战国“四大名将”里,秦国占了两个位置:白起和王翦。那么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这是因为白起是所向无敌的杀神,而王翦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智将。为求生只能自污的王翦公元前287年左右,王翦生于频阳,今陕西富平县境内。别看王翦出生时家境贫苦,然而他的祖上却大有来头。往前推15代...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