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元璋有多关心自己的孩子?不管多忙,教育都要亲力亲为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3-23)200

对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1367年的秋天,在逐鹿中原的紧要关头,朱元璋牵着十三岁的儿子朱标去祭天地。在回来的路上,朱元璋突然对这个少年说:“汝知农之劳乎?”紧接着朱元璋耐心地给他阐述说:“所谓的农民就是从不离开田地,手里拿着锄头,没日没夜地干活,住的却是茅草屋,穿的是粗布衣服,粗茶淡饭,而我们的钱都是从他们这里出来的。今天我告诉你这些就是叫你知道要懂得民间疾苦。”《明史纪事本末》。

也是这一年,朱元璋让朱标回乡扫墓,朱元璋特意嘱咐他要体察民情:“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宴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山野,其因道途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明史》

对儿子们的教育,无论朱元璋有多忙,都亲力亲为,事无巨细,随时告诫他们不要忘本,要居安思危。此外,朱元璋对于子孙骄奢风气和历代亡国均给予了强烈谴责“居高位者勿骄,处佚乐者勿侈。骄者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他甚至决绝认为,如果子孙教育不好,再大的家业也不会流传多远。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单靠他一人教育是忙不过来的,为此,朱元璋给他们挑选了一流教师进行教育。他对颠中侍御史郭渊友说:“诸生于文艺习矣,然与太子处,当端其心术,不流浮靡。”特意“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伴读。”他亲自参与检验学业水平,借古喻今,对孩子们加以训诫。有一次,“太祖御文楼,太子侍侧,因问‘近与儒臣讲说经史何事?’对曰:‘昨讲汉书七国叛事’。遂问:‘此曲直孰在?’……”《明实录附录•太祖宝训》

朱元璋有多关心自己的孩子?不管多忙,教育都要亲力亲为

还有一次,朱元璋询问皇太子学业,最近在读什么书?回答说:“昨看书至商周之际。”朱元璋接过话头说,看书要知道古人为君之道的错与对,最后告诫说:“君道以事天爱民为重,其本在敬耳。”不光如此,有一天朱元璋退朝,看到皇子们围在身旁,指着宫中空地说:“此非不可起亭馆台榭为游观之所,今但令内使种蔬,诚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耳。”《典故纪闻》本来可以盖一些游玩设施,却因为不忍动用大量劳力作罢,让内廷人员种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不折腾老百姓的良苦心地。

在朱元璋看来最宝贵的是他花了六年时间,七易其稿的《皇明祖训》,在他看来,这是能保护大明王朝的看家法宝。早在洪武二年(1373年)在政治初步运行后,就投入了大量精力组织编纂《皇明祖训》。并严肃告诫: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苦口婆心,絮絮叨叨地告诫子孙后代该如何做皇帝,在长于妇人之手的儿孙们,如何能够不成为纨绔子弟,是他最焦灼的一件事情。

除了对儿子们的亲自训诫外,他经常是以身作则的勤苦工作。比如在其执政中期的某一周,内外上交的奏疏多达一千六百六十件,涉及三千三百多件政务需要处理。平均每天要处理两百多件报告,四百多件事,对此他曾说“朕夙兴视朝,日高始退……恒默坐审思,有未当者,虽中夜不寐,筹虑得当,然后就寝。”《明太祖实录》

在他给儿孙们的《皇明祖训》中颇为自信地说:“朕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就是告诫这些孩子,要懂基层,能吃苦,才能通透。

朱元璋有多关心自己的孩子?不管多忙,教育都要亲力亲为

朱元璋对功臣、对朋友到后期翻脸无情,痛下杀手,对子孙却慈爱有加。对此《皇明祖训》明确记载:“凡朝臣奉使至王府,或因使经过见王,并行四拜礼。虽三公、大将军,亦必四拜,王坐受之。” 朱元璋还是觉得不够,又在此后规定:“若使臣道路本经王国,故意迂回躲避,不行朝王者,斩。”甚至从“如何行政“、“如何执法” 的大章法到“如何安排日常起居”“如何管理后宫”等微末细节。甚至他的思维里隐藏着一些至今不能理解的想法“凡宫中遇有疾病,不许唤医入内,止是说症取药。”在他的心血之作《皇明祖训》中已经显现出他担心日后子孙不睦,互相残杀的隐忧。在二十六个儿子中,长子朱标是太子,其余的二十五个如狼似虎的兄弟如何管理让朱元璋煞费苦心。他甚至以哄小孩子的口气告诉他们说:“凡自古亲王居国,其乐甚于天子。何以见之?冠服宫室车马仪仗亚于天子,而自奉丰厚,政务亦简。”就是说,做皇帝是苦差事,做王爷吃喝不尽,还不用多操心。

朱元璋有多关心自己的孩子?不管多忙,教育都要亲力亲为

生怕说得没有力度,朱元璋又拿出警告说:“凡古王侯,妄窥大位者,无不自取灭亡,或连及朝廷俱废。盖王与天子本是至亲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异谋,自家不和,外人觊觎。”最后被一窝端。总之,朱元璋除了让儿孙们懂得吃苦学习外,就是要以这套家法贯穿整个大明王朝,如此必能长治久安。为此朱元璋为儿孙们操碎了心,在其生前,该做的都做了,甚至不该做的也都做了,这个操心的老祖父成了整个大明最苦心的人。然而遗憾的是,在其死后,他的儿子朱棣公开推翻他的既定方针,至于他更担心的儿孙们不学无术,在明朝中后期更是出现了数位“奇葩皇帝”,让朱元璋的《皇明祖训》蒙上了厚厚灰尘,无人打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3/242962.html

“朱元璋有多关心自己的孩子?不管多忙,教育都要亲力亲为” 的相关文章

朱元璋原本想迁都西安 最后为何没有搬成功

朱元璋原本想迁都西安 最后为何没有搬成功

朱标建议迁都西安,朱元璋后来为什么没搬?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朱标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儿子,他在临死之前去考察了都城迁移城市,最终将位置确定在了西安。在确定都城位置之后朱标草草去世,结果朱元璋也放弃搬迁留在了南京,这是为啥呢?首先,明朝没有充足人力允许搬迁。洪武三年,徐...

郭嘉和诸葛亮都是谋士 正史中谁更加厉害一些

郭嘉和诸葛亮都是谋士 正史中谁更加厉害一些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正史中的郭嘉和诸葛亮谁更厉害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这是一个充满了英雄的年代,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这就是三国。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时期,英雄辈出,枭雄争锋,英雄豪杰,虽然在魏晋南北朝的大事件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因为这些有血...

刘备看错三个人差点葬送霸业 他们分别是谁

刘备看错三个人差点葬送霸业 他们分别是谁

还不知道:刘备一生看错三个人,一个智谋堪比诸葛亮,一个武力三国第一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第一:收容吕布,丧失称霸的绝佳机会。公元195年,在兖州闹腾2年的吕布终于被曹操击败,无家可归的他向南投靠了当时已是徐州之主的刘备,同年袁术因为不满刘备占了徐州发兵来打,于是他...

三国时期关羽对马超是什么看法?

三国时期关羽对马超是什么看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关羽和马超同为汉末三国时期名将,在刘备手下效力,关羽是嫡系,马超是后来的降将,马超来投降刘备时,关羽就曾公开看不起马超,轻视马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马超为什么没有回应?关羽轻视马超,或者是看不起马超,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马超来投降时,关羽就写信...

孙乾: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幕僚,其待遇仅次于糜竺

孙乾: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幕僚,其待遇仅次于糜竺

孙乾(?-约215年),字公祐。北海郡人,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幕僚。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最初被大儒郑玄推荐于州里。刘备领徐州,以孙乾为从事。自徐州跟随刘备,多次作为刘备的使臣。刘备定益州后,拜孙乾为秉忠将军,其待遇仅次于麋竺,与简雍相同。不久后便病逝。人物生平随从周旋孙乾...

历史上张昭与孙权之间的关系如何?二人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张昭与孙权之间的关系如何?二人之间有何故事

张昭,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辅佐孙策、孙权安定江东。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东吴重臣张昭,虽然被戏称为“带投大哥”,“内事不决问张昭”也成了讽刺的话。但其实真实历史上,张昭是德高望重的忠正之臣,在吴国的地位声望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作为直臣,他多次劝谏孙权,两人相爱相杀发生了很多趣...

谯周: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曾力劝刘禅投降

谯周: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曾力劝刘禅投降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年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成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授劝学从事。诸葛亮死后,不顾朝令,前往奔丧。...

在学术方面,叶适有哪些成就与影响?他还有哪些成就?

在学术方面,叶适有哪些成就与影响?他还有哪些成就?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 ),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官员。生于瑞安,后居于永嘉水心村,世称水心先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淳熙五年(1178年),叶适中榜眼。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平江府观察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