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就为官的北宋神童,蔡伯俙后来结局怎么样?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蔡伯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大家都熟知“伤仲永”的故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所做的一篇文章,里面描述了一个叫方仲永的人,五岁便可作诗写字,而且文采很好,结果他的父母到处炫耀,就忽视了后天的学习,导致方仲永从“神童”转变为与常人没什么区别了。在宋朝,也有一位神童,和方仲永差不了多少,这个人就是蔡伯俙。
在宋真宗时期,重视文学的发展和教育,“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宋真宗所说的。而且宋真宗不仅大力发扬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还建立起了“童子科”,让那些具有天赋资质的神童来参加科考,如果通过年纪轻轻便可进入仕途。所以在宋朝时期,小孩子参加科考的事情屡见不鲜。
蔡伯俙是福建福清人,从小就酷爱读书,展现了超人的文学本领,父老乡亲们都称赞他,还和蔡伯俙的父亲建议,让他去参加童子科,最后还真的去参加了。
在蔡伯俙参加童子科时据说只有四岁,但其实他周岁刚满三岁。就是这样一个三岁神童,在考试中名列前茅,一路冲到最后一关殿试的环节。宋真宗见这么小的孩子就有如此高的天分,对他甚是喜爱,给蔡伯俙赐了首诗:“七闽山水多灵秀,三岁奇童出盛时。”,还赐了他进士出身,封了一个小官职,虽然是九品以下,但对于蔡伯俙这个三岁的孩子来说已经非常厉害了。
在蔡伯俙六岁的时候,八岁的赵祯被立太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而蔡伯俙被选为太子赵祯的伴读,一同被选的还有另一位神童晏殊。伴读就是和太子一起学习一起上课,听上去好像还不错,但实际上这个事情不好做。太子赵祯才八岁,也是个孩子,正是爱玩的年纪,而且又贵为储君,即便是老师也不能训斥他,而伴读的孩子只能依着太子的性子。
在这里面蔡伯俙年纪最小,晏殊年纪更大,而他们俩和太子的相处方式也截然不同。在太子不爱读书到处玩时,晏殊则劝诫太子要以学业为重,不可过于贪玩。蔡伯俙就不一样了,太子怎么高兴他怎么来,太子爱玩,就陪着他一起玩,太子不爱写作业,就自己替他写作业。
可以说当时的蔡伯俙很会溜须拍马,哄得太子赵祯特别开心,和他关系更好。据记载因为宫里房屋的大门门槛都很高,太子跨过去很费劲,于是蔡伯俙就趴在门槛下,当做垫脚石让太子踩着自己的背过去。也因此,蔡伯俙和太子赵祯的关系在当时是十分亲近的。
到赵祯十二岁的时候,宋真宗驾崩,赵祯则登基继位,为宋仁宗,但实权在太后刘氏的手中,直到宋仁宗二十三岁时刘太后去世,宋仁宗才亲政掌权。之后宋仁宗任用自己信任的人,把晏殊作为自己的亲信被封高官要职,最后晏殊一直做到宰相。
按常理来说,蔡伯俙也不会混的太差,应该也是加官进爵,但事实并非如此。蔡伯俙只做了管理农业的司农卿,和晏殊差着十万八千里。这样的反差让蔡伯俙心里很不平衡,于是在一次单独面见宋仁宗时,蔡伯俙询问了这件事。
宋仁宗是个很明智的皇帝,他说当年自己幼小无知,才和蔡伯俙关系亲密,而如今才明白晏殊才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因此要任用贤人治国,而蔡伯俙虽然很聪明,但德不配位,怎么能把国家大事交给这样的人来处理呢!
如此蔡伯俙羞愧难当,只好作罢,当自己的司农卿,之后蔡伯俙就被人们所遗忘了。蔡伯俙活到八十多岁,经历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位皇帝,而自己的官职始终没能再进一步,最后告老还乡。三岁进士为官,蔡伯俙最后落得这样一个结局,可谓是神童的又一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