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生进京赶考的时候 劫匪为什么不去打劫他们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书生和劫匪,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的科举考试就相当于高考,在交通方面来说,现在高考就比当时的科举考试轻松许多,古代没有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只能靠骑马、轿子、或步行去。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代人生四大喜事,由此可见,在古代对金榜题名的重视,普通百姓想要考取功名,唯有十年寒窗苦读,进京参加考试,榜上提名,取得成功,许多考生不远万里赴京赶考,有的考生距京城数千里,有的光是路程就要花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那么远的路程,难免会遇到困难,像迷路、盘缠不够、遇到劫匪等一系列问题,那么,为什么更具危险性的劫匪不敢抢进京赶考的书生呢?然而那么多赴京考生,劫匪又是如何分辨的呢?
进京赶考的考生已经是举人身份
古代的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古代科举考试要先通过乡级考试,才能正式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通过乡试考试,被称为举人,就算有了功名。曾在全国考生赴京考试时期,有一考生半路被杀,因此事,当地父母官的乌纱帽被摘了下来,可见重视程度。
持有进京通行证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完善,当赴京考试的名单确定后,另外还会特制一面黄色旗子,在上面写上“奉旨进京考试”的字样,相当于通行证,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考生身份。而考生只需要沿着管道行走,投宿时也都以官府的驿站为主,也可以减少与山贼的接触。
劫匪有江湖道义
一般的山贼多为穷苦出身,生活所迫,成为一方草莽,而身为穷苦人自然知道穷苦家的孩子。能进京赶考是多么不容易的事。他们劫匪也是有规矩、有底线的,一般遇到孤儿寡母不抢、和尚道士不抢、清官还乡不抢、科举考子不抢,抢了会被看不起,很有江湖道义。
考生大多出身贫寒
赴京考试的考生,富贵出身的有,穷苦出身的也有,但大多出身贫寒。随身携带除书本、换洗衣物、干粮外,银两并不多,他们对劫匪的吸引力并不大。
劫匪害怕报复
赴京赶考都是才华横溢之人,谁也说不好日后谁会走上仕途之路。而劫匪大多以劫财为主,并不会伤及性命,若被他们打劫的考生金榜题名,返回来将他们的一窝端了,岂不是更不划算。从朝廷的重视程度来看,会有地方官对路径此地的考生进行照料,一旦在哪个地方官管辖范围出现考生被劫持的情况,地方官也会将劫匪缉拿归案,同样也是一窝端的下场。
但难免也会有一些命苦的考生,碰上不长眼的劫匪,之后也有书生三五结伴而行。随着体系越来越完善,被打劫情况少有发生。
从国家角度来说,进京赶考是全国范围内的盛事,国家重视,地方官员辅助,山贼自然不会挑战统治者的权威。从劫匪的角度来说,考生大多出身贫寒,吸引力不大。从考生角度来说,他们是日后栋梁,山贼根本不敢惹。所以,劫匪不会抢进京赶考的考生,只因后果太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