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朝廷和汉臣是什么关系?互相利用互相博弈
晚清时期的朝廷和汉臣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1860年,北京到天津之间的平原上,效忠于清廷的蒙古王爷僧格林沁帅一万余名蒙古骑兵和两万余名步兵,手持大刀、长矛和弓箭对抗八千多名手持洋枪洋炮的英法联军,结果当日大败,折损了近两万人,而英法联军只损失了几十个人。于是北京洞开,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跑到了热河病死,两宫太后掌权,所有大臣把战败的责任全推给了僧格林沁,他被掳去了一切封号,从风光无限到不再受朝廷待见,一切都是因为他失去了他自己的军队,蒙古骑兵,最后他还战死沙场。这一切被湘军和淮军的将领看在眼里,他们知道,如果他们失去了军队,他们的下场可能还不如僧格林沁,毕竟僧格林沁和清朝之间还有血缘关系。
作为汉族大臣的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他们的士兵都有洋枪洋炮,但还是吸取了僧格林沁惨败的教训,打仗时只让士兵挖战壕,打呆仗,用火炮和子弹去杀伤敌人。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湘军和淮军不冲锋,不肉搏,他们全凭购买的先进武器对抗敌人,力保部队不损失,因为军队损失了,这些大臣就得不到朝廷重用了,这是他们在朝廷中,赖以立身的根本。
朝廷依赖于 *** 的军队为他们效力,而 *** 希望朝廷给他们加官晋爵,王室和汉族大臣成了一种互相利用,互相博弈的关系。汉族大臣为清廷尽力,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不能多也不能少,打仗可以,拼命不行,部队损耗大了会被裁掉,官也就做不成了。
所以甲午战争海军败了,但陆军实力还很强,如果上下一心还可挽回败局,但李大人已经不想战了,自己的北洋水师已经赔进去了,剩下的陆军必须保全。他知道,即便是把他们的士兵都拼光了命,自己也得不到比现在更多的好处,甚至失去一切,僧格林沁就是前车之鉴,所以最后只能认输讲和了。李大人和日本人签署了《马关条约》,让帝国重新恢复了利益的平衡。
满清看似强大,武器装备当时也十分先进,实际上它是由一个个各谋私利的集团组成,相互利用,相互牵制,维持平衡,但日本人用先进武器和白刃肉搏打破了他们这种平衡关系。
甲午之败,并不是武器落后,本质上是清廷无信,淮军无义,是清制之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