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出塞》的原文是什么?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诗词文献6年前 (2019-04-10)400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的原文是什么?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出塞》的原文是什么?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4。龙城飞将: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 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7。不教:不叫,不让。

8。度:越过。

译文1: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译文2: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译文3: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 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 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 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 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 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 中永恒的思考;更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生平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 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 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 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 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 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 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 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 志,洋溢着爱国 *** 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 寻味无穷。

对《出塞》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之一。这些评价未必恰当,但它确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 合的佳作。

3、之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作者是从远古的历史立意,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和有特定含意的具体景物联系起来,构成“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种艺术构思是很有一番匠心的。我们乍一看,“关”上冠以“汉时”倒还可以理解,明月这种永恒的东西,怎么说它是哪个朝代的呢?似乎费解。其实只要看看下—句也就 明白了。原来作者之一句是作为第二句的背景的,“关”固然是边塞征战的表征形象,但明月又何尝不是战士出塞入塞,沙漠苦战的长期伴侣和最能勾起乡愁别恨“此物最相思” 的呢?所以自古以来的从军歌行总是爱提到它。这里在明月和关口加上“秦时”、“汉时”,主要强调“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已久了。虽然“古人不见今时月”,可是“今月曾 经照古人”,这样通过明月和关这两个吸引起人们无限联想的形象,就把古今战斗生活在想象中贯串起来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前两句的意思了:从秦代汉代起,我们战士就顶着星星顶着月亮转战在万里关山的边疆,可是,千百年来,有几个胜利而归呢?作者发的也就是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浩叹,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

如果说之一层提出问题,那么第二层就是解答问题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的主要形象是李广,李广是汉代一位保卫边疆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个在权贵压抑之下始终壮志未酬的悲剧角色。很久以来,许 多诗人都不断为他讴歌。人们总是既歌颂他勇敢战斗的精神,又惋惜他的悲惨遭遇。作者这里在回答战争为什么长年不息时举出他来,认为只要李广这样的人物,就可以保卫边疆 停息战争,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敬慕和爱好和平的愿望。但是,全诗的含义还不止于此,联系起上一层意思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还有更深的蕴藉:战争打了千百年, 难道因为群众中没有出现过李广这样的人才吗?不,人民中李广是有的,只不过统治者不能重用他们罢了。之一个李广在汉代遭遇不过如此,后代纵有李广,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 :这才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真正原因!这里作者实际上替王维《老将行》中那样的无数壮士表达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委曲衷肠。

4、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代。由于国势的强盛,唐王朝或抗击外族入侵保卫边防,或对外开拓疆土,不断进行对外战争,引起了人们对边塞生活的关注。同时由于唐王朝打破了 世族地主对政权的垄断,一部分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有了从政的可能,于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就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 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 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 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 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行,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固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 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 *** 。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 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 *** 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4/246014.html

“《出塞》的原文是什么?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的相关文章

寇准:北宋时期宰相、诗人,促使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寇准:北宋时期宰相、诗人,促使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寇准善诗能文,有《寇忠愍诗集》传世。他为人刚直,为官时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真宗时,契丹南下犯宋,朝野震惊,欲迁都成都。寇...

项充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四位

项充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四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项充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项充,外号八臂哪吒,《水浒传》中的人物,是梁山第六十四条好汉。早先是樊瑞、李衮的同伙,在徐州城外芒砀山占山为王...

鲍旭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位

鲍旭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鲍旭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鲍旭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丧门神,寇州人氏,原是枯树山寨主,后与李逵结交,率部投靠梁山。梁山大聚义时,排第...

南宋宰相吕颐浩简介: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却存《忠穆集》

南宋宰相吕颐浩简介: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却存《忠穆集》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北宋史学家范镇简介:著述甚丰,曾参与修编《新唐书》

北宋史学家范镇简介:著述甚丰,曾参与修编《新唐书》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范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翰林学士。范镇著述甚丰,曾参与...

北宋殿中侍御史张唐英简介:著有《仁宗政要》、《宋名臣传》

北宋殿中侍御史张唐英简介:著有《仁宗政要》、《宋名臣传》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张唐英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唐英,自号黄松子,蜀州新津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七年,卒于神宗熙宁四年,年四十三岁。少攻苦读书。及...

南宋政治家乐雷发简介:毕生最大的建树在于诗歌创作

南宋政治家乐雷发简介:毕生最大的建树在于诗歌创作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南宋官员林之奇简介:朝廷采纳其意见,停止推行《三经义》

南宋官员林之奇简介:朝廷采纳其意见,停止推行《三经义》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