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5-07)231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抄书现象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前言:

纵观古代文人,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庶子,他们都很热爱抄书。

从诗仙李白,到书圣王羲之,再到大文豪苏轼与史学家司马光,他们都习惯在闲暇之余抄上几遍书。如中学课本中提到的宋濂,便是堪比“人型打印机”的抄书能手。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宋濂曾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分享自己的抄书经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显而易见,宋濂抄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在更早的时候,古人大规模抄书,其实还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各方面的影响。

一、古代佣书业的发展简史

所谓佣书业,即图书文献再生产与出版的行业。

当时,多数人的文化生活都与佣书业密切相关。尽管他们参与这个行业的目的不尽相同,或收藏、或学习,亦有牟利。但在印刷技术落后的古代,佣书业的主要表现形式便是抄书。

(一)先秦萌芽

在先秦时期,佣书业虽有出现,但规模不大。

在夏商周时期,知识与文化始终掌握在官学手中,有资格接受教育的,都是贵族子弟。此时知识都未普及,何谈佣书之业?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导致私人讲学之风兴起,以致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形成。

可即便如此,受频繁战乱的影响,佣书业依旧不景气。只有士阶层在游学期间有抄书行为,但并不多见。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二)成于两汉

直到西汉建立,佣书业才得以快速发展。当时,封建社会初步确立,国家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官府也积累了不少典籍与文献。

为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典籍,防止其意外散失,官府便命人将它们逐一整理,并分别保管在不同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典籍需要重新编纂、整理、备份,这也意味着官府需要大量人力来进行抄书。

在东汉就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班超“投笔”,便是说他早年以抄书为生。

由此可见,两汉时期的佣书行业,参与者主要只有两个,即官府与抄书人。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三)兴于魏晋

东汉末年,豪强士族集团开始崛起,这些豪族深受汉代经学思想的熏陶,多是世代书香。因此他们有一定经济能力也乐意去雇佣他人抄书。

东吴名臣阚泽,是当时的大儒。

他年轻时“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不难猜测,雇佣阚泽抄书的机构,既然不是官府,那便极有可能是豪族世家。

同时,这种为私人之家抄书的风气,也颇为普遍。而这些雇人抄书的人,其身份除了是豪族士族以外,还有可能是私人藏书家或者书商。

据《北齐书·祖珽传》记载:“州客至,请卖《华林遍略》,文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

这里提到的《华林遍略》乃萧梁所编,共有七百多卷。可藏书人竟然能只用一天一夜的时间,便将其抄写完毕。

可见这绝非是一人之功,而是多个抄书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南北朝时期的佣书业,拥有极为可观的市场前景,且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四)变于唐宋

隋唐以降,佣书业逐渐落幕。从相关史料来看,关于佣书的记载只有区区几条。取而代之的,则是印书的记载。

究其原因,主要为佣书的主力军不再是抄书人。抄书人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家境贫寒,二是有文化修养。这类人也算是士族阶层,因而他们颇受世人关注。

而隋唐以来,印书逐渐取代抄书,这让佣书业逐渐与士族阶层脱离。再加上雕版印刷的初步诞生,人力资源得到解放,以及唐代经济逐渐繁荣,多数士子不再依靠抄书为生,导致以抄书为主的佣书业也随之逐渐归于平静。但不排除有一些不适合雕印的书籍,仍然需要人工抄写。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古代抄书匠书法欣赏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从唐宋到元明时期,抄书的风气依旧流行。尤其在宋明之际,抄书现象广为流传。但是以维持生计为目的的抄书不再是主流。

二、抄书现象的历史原因

从古代佣书业的发展简史来看,抄书现象在古代广为传播,离不开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是官府机构的支持。

自佣书业出现,官府便主动承担了推广抄书的主体。文化可以强国,所以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典籍的继承、编纂与保管。

尤其在宋代,在重文抑武的思想倾向下,官方曾多次组织编纂大型类书。这种书籍,虽然体系庞大,但不适合雕印。因为这些书籍是对一些古籍的重新编纂与整理,这会导致一些词条将会被打乱。

这么一来,只有抄书才是最为妥善的办法。于是在此时期,出现了《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以及《册府元龟》四部大型类目的“百科全书”。

其次,便是个人谋生所需。

只要佣书业存在,那么抄书现象便有一定市场。虽说唐宋有不断进步的印刷术,但依旧不排除一部分寒门子弟为了维持生计,选择进行抄书。

最后,是古代私学的蓬勃发展。

前面提到,有大批寒门子弟加入了抄书这个行当中。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古代私学的蓬勃发展。前面提到,西周时期“天子失官”,以致学风下移。因此古代私学发展的之一个阶段,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它促使了中国一大批伟大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诞生。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迎来第二个乱世。

虽称乱世,但也是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当中,各种思想学说的交流与碰撞,使得私学教育再度蓬勃发展。

由此一来,大批寒门子弟虽然很难得到晋升之路,但他们至少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

换个角度考虑,正是因为士族垄断了仕途,导致寒门士子无法顺利入仕。这些才子为了生计,只好回到家乡开设学馆,以招收弟子为生,顺便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

也正因如此,社会中才会涌现出大批寒门才子,从而为佣书业在此时期的繁荣,打下一定人才基础。

三、抄书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再回到文章开头,宋濂家境贫寒,但为了获取知识,他只好向藏书家借阅并抄写,以完成自己的学业。

说到这,难免有人会问:宋明时期的印刷术,在不断进步。但此时期的抄书现象,为何依旧频繁呢?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一)抄书是学习的常见 ***

实际上,宋濂的事迹便说明了其中一个原因:抄书已经不再局限于维持生计,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通过抄书,学子们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宋陈思在《书小史》中记载:“朱异,字彦和,吴郡人。居贫,以佣书自业,写毕便诵,涉猎文史,通杂艺。”由此可见,古人将抄书当成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抄书的过程中,学子能眼、手、脑并用,从而起到加深印象的功效。

当然,抄书不仅能锻炼记忆力,还有助于文人练习书法。这就像现代人临摹字帖一样,古人喜欢抄写唐诗宋词或其他经典文章。

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参考许多史料,并将它们亲自抄写下来。哪怕是草稿,司马光都写得工工整整,以书法的规格对待。一本书写下来,司马光的书法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另外,司马光此举不仅是在练习书法,更是在磨炼他的端正态度,这同样是一个史学家在作史时应有的严谨态度与一丝不苟的精神。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二)印刷术的成本不低

从唐代的雕版印刷,再到宋代的活字印刷。虽然宋代的印刷业已经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印刷术的成本,依旧比较昂贵。由此可见,印刷术不仅工艺复杂,而且需要一定原料,因此它多用在商业用途。

而对于一些孤本或者小众书籍,它们没有什么市场,所以书商自然不会投资去印刷。而一些大型书籍虽然也可以刊印,但所需量不多,采用印刷也同样耗费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手工抄写不仅方便,而且更加节约成本与时间。

(三)藏书业的蓬勃发展

结合相关史料发现,抄书现象同样与藏书业密不可分。至宋元明之际,由于学院的出现以及私人藏书之风愈发流行,导致抄书现象也随之继续“火热”。

且与上述原理相同,藏书家在收藏一些珍贵典籍时,也通常采用手抄,以免去印刷过程中的写工、刻工、印工、装订等复杂步骤。换个角度来看,能被藏书家收藏的书籍,也肯定不是什么“大路货色”。

另外,藏书家一般都有一定文化积累。他们藏书的目的,不像现代人这样,只是充个门面。实际上,大多数藏书家都对传统文化有着极为深厚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获取到典籍后,需要在抄写的过程中完成对原本的校订与勘误。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民国著名藏书家张钧衡所的藏书

在有些时候,为了方便自己理解,藏书家在抄书的过程中还会选择“做笔记”与梳理词条,以方便日后温习与查找。

当然,并非每个藏书家都有丰厚的家底。因此他们在购置图书时,也会遇到自己买不起的珍贵孤本。而为了得到这些书,他们通常以折价的方式换来抄写的机会。

由此观之,宋代藏书业的发达,也是促进抄书现象频繁的又一主要原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5/250710.html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的相关文章

关羽都和黄忠惺惺相惜了 关羽为何反对黄忠成为五虎上将

关羽都和黄忠惺惺相惜了 关羽为何反对黄忠成为五虎上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与黄忠惺惺相惜,为何反对黄忠成为五虎上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演义》大家看过了,当刘备晋升为汉中王后,立马提拔了五个将军为五虎上将,他们就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分封完以后,别人都没有意见,但是消息传到关羽耳朵,关羽是勃然大怒,...

秦朝灭亡之后,后宫的妃嫔都去了哪里?

秦朝灭亡之后,后宫的妃嫔都去了哪里?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秦始皇的后宫,一直是一个谜。后宫里有多少嫔妃,分别都是些什么人,这些后妃叫什么名字,《史记》中一概没有记载下来。别说后妃的名字,就是秦始皇的皇后是谁,都不清楚。很多人说,秦始皇没有立皇后。就算...

王处直是什么人?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处直是什么人?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处直,五代十国初期北平国的统治者,王处存之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王处直是晚唐五代的义武军节度使、北平王,实力弱小,因此在朱温与李存勖之间左摇右摆以求生存。后来李存勖大败后梁,称雄河北,王处直只得死心塌地的跟随前晋。那他为何又要引辽人入侵,对抗强大的前晋呢。一,立足义...

许慈: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

许慈: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钻研《周易》、《尚书》、《论语》等。建安年间,与许靖等一道来到蜀地。刘备平定蜀地,以许慈、胡潜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一起掌典文献古籍。后主刘禅时期逐渐升至大长秋,后卒于任上。其子许勋官至...

清朝皇帝那么多 为什么只有雍正算是清朝的明君

清朝皇帝那么多 为什么只有雍正算是清朝的明君

还不知道:为什么只有雍正才算得上清朝的明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传十一帝 ,享国276年。其中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都是比较有名的清朝皇帝,在位期间更是将清朝推举到了鼎盛状态,可为何只有雍正才算得...

赵光义在夺取赵匡胤皇位后 期间为何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赵光义在夺取赵匡胤皇位后 期间为何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对赵光义夺了赵匡胤的皇位后,为何没人出来反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宋史》中评价宋太宗赵光义:“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陈洪进、钱俶相继纳土。未几,取太原,伐契丹,继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灾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

历史上雍正选择弘历为自己的继承人,到底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雍正选择弘历为自己的继承人,到底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雍正选择弘历为自己的继承人,到底是因为什么?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雍正没有立弘时为继承人,而立弘历为继承人,直到现在,依然是一个谜。因为当时弘时是雍正皇帝儿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他虽然排位老三,但是他前面的两个哥哥,都早早地夭折了,实际上他是长子,而且他比弘历大七岁。要说雍...

袁绍作为刘备昔日的敌人 袁绍为什么还要接纳刘备

袁绍作为刘备昔日的敌人 袁绍为什么还要接纳刘备

对刘备投奔袁绍时局势已大不如前,昔日的敌人袁超为何接纳了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袁绍、刘备二人之间的冲突,主要集中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前后。彼时的刘备作为公孙瓒麾下的一员将领,在河北战场打出了不错的战绩,想必也给袁绍集团带去了一些困扰。《三国志·先主传》:(...

评论列表

月影
月影
2周前 (11-02)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古代抄书现象深感兴趣,从宋濂到班超再到阚泽和祖珽等人身上所展现出的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让我深受感动!在古代印刷技术落后的背景下他们通过手抄书籍来获取知识、传播文化令人敬佩不已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知识价值的深刻理解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让我们更加珍惜并尊重每一本书籍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价值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