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看苏轼笔下北宋百姓的真实生活:天灾频发,人祸不绝

历史文化6年前 (2019-05-15)171

说到苏轼,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总是听到朋友们赞叹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历代皇帝基本都于民休养生息,是封建王朝中极不错的,然而,在宋朝人心中呢?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真的不错吗?或许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百姓会认为自己过得不错,但是神宗在位期间,百姓们就不一定这么想了。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苏轼留下了许许多多与当时社会有关系的文章,小佛读他写在神宗时期的作品时,能深深地感受到他的无力,也能想象出他笔下的百姓生活艰辛,毕竟——天灾频发,人祸不绝。

宋神宗即位时2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思想上也相对激进,认为只要进行改革,就能够改变政权的各种弊端,于是重用王安石,实行变法。仁宗朝时期,苏轼主张进行改革,没必要守着祖制,而神宗朝时期,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不利于政权的稳定、会让百姓觉得难以接受,坚决反对变法,而这自然就得罪王安石,处处被穿小鞋,无奈之下,苏轼自请出京,神宗给了苏轼一个好出去,让他去杭州做通判。

在杭州,苏轼被西湖美景吸引,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与此同时,苏轼更多看到的是百姓的艰辛。

看苏轼笔下北宋百姓的真实生活:天灾频发,人祸不绝

在我国古代有三大灾:蝗灾、水灾、旱灾,灾难发生时对社会稳定有着极大的影响,而这三大灾害通常还结伴而出,尤其是旱灾之后常常紧随着蝗灾,虽然总体上就数量而言蝗灾发生的次数没有水灾、旱灾多,但危害程度不比水旱等灾害小,甚至破坏力更大。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的两年多时间里,杭州恰好时灾祸频发,有时候一连下十多天雨闹水灾,有时候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下雨闹旱灾,以至于苏轼常常奔波在杭州府下面各个县,而那些居庙堂之高的皇帝与朝廷大员根本不管百姓死活。

一次苏轼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看到那观音端坐堂中,享受百姓供奉,却不显灵救身处灾害之中的百姓,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一首《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表面看是讽刺观音无所作为,实际上将皇帝、将朝廷大员比作毫无作为的泥塑菩萨: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水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水灾旱灾都有出现,怎么可能少了蝗虫的身影。苏轼在即将离任杭州通判时恰好遇到蝗灾,他尽力救灾,工作之余给在山东任职的弟弟去信,信中有诗《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之一首诗中直接给弟弟苏辙描绘了一幅蝗虫遍地的画面,飞蝗成阵,像弥天塞地的烟雾自西方蜂拥而来,秋雨都不似这样密集,“西来烟障塞空虚,洒遍秋田雨不如”。

然而,百姓所面临的不仅仅有三大灾难,更有繁重的劳役与赋税、严苛的新法等等。

熙宁五年,杭州一带要开新的河流用来运送官盐,而这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百姓服劳役,在古代,服劳役是普通百姓必须做的事,因朝代不同,百姓每年做劳役的时间不同,一般说来,需要开河或者修建宫殿、城池的时候,百姓就需要服较长时间的劳役,那时劳役是义务,需要自带干粮,苏轼认为开河会让百姓错过耕种,不利于百姓的繁衍生息,“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于是坚决反对,但是他的意见没有被接纳,反而是要求他前往监督。

北宋到仁宗时期三冗问题严重,宋仁宗本来希望新政来减轻三冗问题,然而遭遇到守旧派的反对,新政很快就夭折,到了宋神宗时期,百姓的赋税压力更大,毕竟官府的开支越来越大,想要填补这个洞,官员们自然会分摊到百姓身上,苏轼在杭州时,眼见灾害多,百姓收成少,生活艰难,但是官府收赋税却只要钱不要粮食,百姓为了换取钱粮,都把粮食拿出去卖,可是卖得人多卖得人少,明明收成少,粮价却也是低,为了凑够钱给官府,百姓卖粮之外还卖屋、卖牛,第二年将会更加难熬,只能沦为流民,看到此情此景的苏轼感慨万分,写下一首《吴中田妇叹》传世: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看苏轼笔下北宋百姓的真实生活:天灾频发,人祸不绝

苏轼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在他眼中,百姓生活如此艰难,有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严苛的新法。

以食盐为例子,在古代食盐是官府经营,费用很高,不允许私人贩卖,但凡百姓贩卖食盐,就是偷税漏税,就是违法犯罪。王安石实行新法之后,百姓需要缴纳的盐税更多,百姓只能被迫加入贩卖私盐的行列,苏轼在杭州就没有少处理这类案件,更有甚者为了在贩卖私盐时不被官兵抓到,纷纷带着刀剑出门,遇到官军就拔刀相向,这是有胆子的百姓做的事,那些胆小又没有本钱的贫苦百姓,只能选择不吃盐。

再说说新法中的青苗法,王安石指定这个法令的初衷是好的,“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然而地方官员或为了政绩或为了个人利益,强制农民借贷,甚至高于新法利息借出,增加百姓。苏轼曾写下《山村五绝》描绘自己看到朝廷实行新法后对农村造成的巨大危害,这其中就包括的青苗法对百姓的伤害: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5/252154.html

“看苏轼笔下北宋百姓的真实生活:天灾频发,人祸不绝” 的相关文章

陆文圭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陆文圭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

孟获是什么人?历史上真实的七擒七纵到底是什么样的?

孟获是什么人?历史上真实的七擒七纵到底是什么样的?

七擒孟获,又称南中平定战,是建兴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发动平定南中的战争。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集各种传说和故事为一体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虚构的,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关羽战黄忠、三英战吕等。当然也有一些是真实的历史...

在军事、文学等方面,刘铄有哪些成就?

在军事、文学等方面,刘铄有哪些成就?

刘铄(431年-453年9月17日),字休玄,小字乌羊,刘宋宗室大臣,宋文帝刘义隆第四子,宋孝武帝刘骏、宋明帝刘彧异母兄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元嘉八年(431年),生于建康宫,封为南平王,在文帝朝历镇南豫州、豫州等地,并在元嘉北伐中立有战功,后入朝为抚军将军...

历史上真实的越王允常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怕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越王允常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怕如何?

允常,夏朝君主少康庶子无余的后裔,春秋时期越国君主。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春秋末期,吴、楚、越三国在江南掀起争霸风云。楚国皆因楚平王丧失人伦,导致了奇才伍子胥为报仇雪恨,东入吴国,获吴王阖闾重用,又得兵圣孙武相助,最终吴军连败楚军,深入楚境,攻破楚都,伍子胥鞭毁楚平王尸,使吴国的国威达...

历史上真实的苗傅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苗傅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苗傅,南宋将领、叛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常听人说“嫉妒心”和“忘恩负义”之心,是为人处世之中的大忌,可在漫漫千年历史当中,却曾有过这样一位“好汉”,正因为“见不得别人好”,居然把自己落难时,提携帮助过自己的“大恩人”给亲手加害,这位“大恩公”还曾是他父亲的老朋友,可谓世交了...

盘点汉朝10大名将,霍去病不是第一?

盘点汉朝10大名将,霍去病不是第一?

盘点汉朝10大名将,霍去病不是第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大一统王朝,前后一共400余年。在这400年的时间里,汉朝的版图在秦朝的基础之上统一了南越,征服了朝鲜、西南夷,夺取了河西走廊,收复了河套平原,击败了匈奴,将西域纳入势力范围,使得版图扩张了一倍。...

唐宪宗当初挽救大唐江山 晚年最后为何痴迷炼丹

唐宪宗当初挽救大唐江山 晚年最后为何痴迷炼丹

唐宪宗,早年平定藩镇割据,挽救大唐江山,晚年却痴迷炼丹暴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天宝十五年(755年)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这是唐代从兴盛转变到衰败的一个时期,唐玄宗李隆基设立了藩镇后,引发了“安史之乱”,唐代从此产生了诸多变故。仅仅是平...

在古代,勾践为了解决士兵的生理需求都用了哪些办法

在古代,勾践为了解决士兵的生理需求都用了哪些办法

提起越王勾践,那可是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我国是一个上下有几千年历史的大国,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技,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对历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发展至今能有如今的成就是十分不容易的。经历了朝代的更迭,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战争,才...

评论列表

唐芳
唐芳
1分钟前

苏轼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和深情的笔触揭示了北宋时期百姓生活的真实面貌,他不仅对天灾频发表示关切与担忧;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不利因素提出强烈批评并深刻揭示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体现了他的学者身份和社会责任感。,在笔者看来:苏子眼中的宋朝并非盛世之景,人祸不绝的背后是制度缺陷与社会矛盾的交织体现出的复杂现象值得深思和研究历史学者们应关注民生问题从实际出发探求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思考的角度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