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权臣篡位那么多 宋朝之后为何再也没有出现
对权臣篡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权臣篡位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政治影响力、二是经济实力、三是军事力量。
北宋以前,文武并不分家,双方之间地位对等,武将比纯粹的文臣还要高一些,多的是文武双全的人物。这主要与两汉以来的政治形势有关。
刘邦立汉以后,大封功臣,一口气就封了一百多个侯,由此形成了一个有食邑经济基础,而在政治上又形成联盟的功臣集团,随着察举征辟制的发展,功臣集团以举主的身份笼络了一大批从地方上出来的风采人物,以功臣集团为基础,发展出来了士族阶层。
士族阶层在地方上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政治上以察举征辟制 *** 人才为自己所用,影响国家决策,在军事上又能够拥有一定程度的私兵部曲的为核心的军事力量。但在西汉中后期,士族力量还不足以动摇帝王统治。
为了钳制迅速发展的功臣士族集团,汉武帝时重用外戚力量,外戚遂登上了政治舞台,逐渐成为了一支影响王朝走向的力量。外戚对于帝王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他们依仗皇权而起,比之功勋士族们,能够轻易获得权位。但倘若帝王暗弱,外戚则趁势而起,于士族集团结成联盟,进而架空皇权。
西汉为何亡于王莽之手,就是外戚专权,士族集团力量过于分散,属于骑墙派,却又无法制衡外戚,这才使得王氏外戚垄断西汉末年的政局。
及至东汉,外戚依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加之东汉从第三代皇帝之后开始,基本都是小朋友加上短命鬼,诸外戚轮番上阵,士族或依附或抗衡,之后为了制衡外戚,皇帝不得不发展宦官力量,三股政治力量,外戚权势由皇权而来,却极力压制皇权,宦官纯粹依附于皇权,没有皇帝他们的权力就是无根之萍;士族在地方郡国拥有极大的实力,但在中央权力分散并不能拧成一股绳,是故东汉政局在皇帝小的时候外戚一家独大,皇帝成年后宦官外戚争得头破血流,士族们骑墙看风向转风使舵。
黄巾之乱后,外戚、宦官的争斗随着董卓的入京而彻底瓦解,帝国开始崩溃,地方士族们在州郡依仗经济实力,或自行招兵买马,或依附更大的士族形成各种军阀割据的局面,士族阶层也随着乱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国就是士族舞台,士族政治从三国开始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一步步走向与皇权平起平坐的格局,在政治上,小士族依簪缨世家形成强力政治力量攫取更多的政治利益,从而能够在地方拥有更多的土地,经济实力十分强劲,在经济的支持下,又能够在军事上大肆扩张部曲,对抗中央皇权。
这种乱局一直持续了四百年魏晋南北朝,延续到了隋唐,隋文帝、隋炀帝为打击这种士族集团发展出来的门阀政治,或在经济上夺其户口,或在军事上收拢权力,或在政治上以科举制夺取人才,削弱力量,但最终隋炀帝死在门阀的手中。
及至唐代,随着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门阀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削弱,均田制和府兵制大大削弱了门阀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科举制虽然发展缓慢,但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门阀的政治影响力。
后来随着人口激增,均田制崩坏,府兵制瓦解,募兵制下的藩镇出现,形成了武将掌握地方军政的局面,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中央权威大大削弱,地方藩镇自成体系,士族们或依附军镇,或投效唐廷,再无两汉魏晋之实力。
而唐廷中央,因藩镇的骄悍而对武将充分不信任,于是形成了宦官掌中央军权的格局,从而酿成了宦官动辄废立皇帝的情形。中晚期的唐朝乱成一团,随着黄巢之乱,最终分崩离析,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手中有兵便能称王称霸。
五代十国的乱局是士族政治的坟墓,在军阀的屠刀之下,他们的文治再无用武之地,及至赵匡胤立宋,旧士族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尘埃。为加强皇权,结束军阀乱政的局面,中国历史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赵宋以武立国,在军事上以文制武、政治上以文抑武。自此帝国政治格局形成了士人阶层一家独大的局面。所谓士人阶层,即依靠科举制而走上政治舞台的读书人们,他们并不像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士族那样,能够形成控制地方经济、影响中央政治、掌握一定武力的以荐主家族为核心的势力。
士人们的政治权力取决于皇权,依托科举制成为天子门生,从而形成了“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思想,皇权可以一言而决断了士人的政治生命,而士人只能在政治上形成一定的联盟,在军事上虽有一定权力,但并不能绕过皇权自行其是,而经济上早已无法形成旧士族那种规模了。
成为一个权臣,他的权力来源不仅仅是皇权,还有本身极强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才能完成整合或者威慑其他势力的能力,从而挑战皇权。两宋以后,士人无门阀、武人无兵权、且二者之间泾渭分明,形成了士人对武人的鄙视链,士人们在政治上单打独大,极难形成士族集团那样的声势,而他们对从武人又十分鄙夷,以武事为耻,更加不可能形成军事力量。
所以自宋以后,权臣极少,即便出现那么一两个,实际上也是皇权下的产物,他们或依托皇权而制诸臣,但绝对不敢挑战皇权,或君弱时,代行皇权,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毕竟此时的权臣只是一个人,或拥有一定的政治联盟,但绝对没有真正忠于自己的政治集团,但凡只要有僭越皇权的情形出现,就会被其他文臣群体而攻之而赶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