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骗过他,关羽瞧不起他,鲁肃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大家好,我是历史网小编,说起鲁肃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个“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的角色。
诸葛亮欺他、刘备骗他、关羽吓他、孙权责他、周瑜骂他、吕蒙瞧不起他。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看上去孙权吃了大亏,包括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破事儿,这些事情都是鲁肃干的。
蜀汉把他当成二傻子,东吴可不气的直跳脚。
但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才会发现,历史上真实的鲁肃,才是真正战略家。
初读《三国》的时候,笔者的想法是:孙权怎么找了这么个败家的玩意做大都督。
而后真正读这么一段历史的时候才发现:
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中,只有鲁肃才算是真正的谋略上的英雄,是战略高度的人才,其他三人不过是打仗的能手罢了。
因为,三国就是他创造的。
年少多金富二代,有钱任性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是中原边缘的地带,可以说他们家就在曹操的地盘上。
他是富二代,士族子弟,年幼丧父,奶奶养大,按照这样的,乱世之间湮没者,十有八九。
在历史上,鲁肃是有名的“有钱任性”,史书上记载“家富于财”,也就是说他们家除了有钱之外,并没有更多让人看重的了。
但是正因为他的“挥霍”才获得了政治的视野。
当时正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阀割据,富豪一般会把财产藏着掖着,生怕有损失。
鲁肃则不然,他任性得很,根本就不治产业,把财货散了,把田产卖了,“以赈穷弊结士为务”,
一方面赈济穷人,一方面用来社交,认识那些了不起的精英豪杰人士,为自己创业做准备。
东汉末年各大英雄开始创业的初期,孙策看中了江东——他们孙家的故土。
他和周瑜一拍即合,并委派周瑜给他筹款拉赞助。
周瑜来到住在临淮东城的鲁肃家,说要拉赞助,不求额度,但看风度。
于是,任性的一幕出现了。
鲁肃家的院子里有两个大粮仓,“肃家有两囷米”,一囷米是多少呢?三千斛。
一斛的量又是多少呢?鲁肃是东 *** ,用的当然是汉代度量衡,
《汉书·律历志》载:“十斗为斛。”三千斛就是三万斗。
鲁肃家那一年家里多收了不止三五斗,而是收了两个三千斛,总计六千斛,约六万斗。
在农耕时代,农业收入往往是主要收入,那么鲁肃当年的收入大约是六万斗米。
当时鲁肃正在和周瑜喝酒,听说要拉赞助,他随手一指粮仓,说:我那一囷米,就给周公子您了。
他毫不犹豫地就把三万斗米,折合今天的重量就是80万斤,相当于一半的年收入送人了,
这不叫任性,什么才叫任性?
之所以这样任性,原因也很简单,袁术控制中原南端,江东地带势力空白,
空有财富,一旦一方势力入驻,自己便成牛羊被人宰割。
从结果上看,鲁肃收获也不小。
周瑜被鲁肃的风度深深地折服,于是动情地说:我们这兄弟做定了。袁术听说这事后,也觉得鲁肃是个人物,于是任命其为淮临东城的地方长官。
包括孙氏家族也是钦佩不已,念其恩义。
《三国演义》鲁肃和周瑜卧榻喝酒剧照
借荆州,坑刘备,神来之笔
在刘表死后,他准确的预测到刘表的二子不和,劝孙权准备进图荆州,同时交结刘备,共抗曹操。
这一点同样被以后的历史所证明,
却被《三国演义》写成了诸葛亮舌战群儒。
当曹操大军临江,东吴群臣战和不定之时,也是鲁肃使孙权下定了一战的决心。
现在我们知道,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代最重要的枢结,没有赤壁之战,也就不会有三国时代了,
而赤壁之战,正是直接出自鲁肃的预测和规划。
就连孙刘联军的两位统帅,也直接出于他的选择:周瑜当时已奉命前往鄱阳湖,是鲁肃劝孙权将他追回,委以破曹大任。
而刘备,也是他劝孙权结盟而亲自去出使劝说的。
在鲁肃一生的战略规划中,最为神来之笔的就是“借荆州”了。
荆州为古九州之一,范围大致包括今日的湖北、湖南、两广北部。
赤壁之战后,周瑜率东吴军所占领的地域,大致在今日湖北中部及北部,刘备军也处于这一带。
至于南方长沙、武陵、零陵、桂阳等数郡,还是刘表所派官吏治理,基本处于独立状态。
在士族大家下,孙权控制东吴的力量并没有想象那么强大,关键孙氏也不是名家望族,并没有刘备、曹操一声号召天下景从的名望。
因此东吴借给刘备的荆州,只不过是荆州北部的南郡、襄阳一带,至于南方数郡,还是刘备带兵征讨而来。
鲁肃之所以力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因为这样做对孙吴有两个好处:
一,实际上只是借了南郡、襄阳两地,但名义是整个荆州,等于是借给刘备小小的本钱,却让他背上大大的利息。
刘备不得不联盟孙吴政权,也会将孙吴政权当做盟友,不会有军事攻击的事情发生。
二,更重要的是,刘备是当时除了东吴,唯一敢于抗衡、也可能抗衡曹操的人。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这是重大的战略价值,远远超过区区几地的价值。
三,荆州是战略地带,一旦刘备入驻荆州,就会成为曹操南进的主要目标。
有荆州的保护,曹操难以进攻孙吴政权,能保江东无碍。
所以当曹操在许昌听到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正在写信的他,吓的笔都掉在地上。
他最了解刘备的为人和价值,他是真害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鲁肃的高明。
鲁肃还是吴国唯一对从刘备集团的战略价值到吴国战略利益更大化都能有清醒认识的唯一人选。
事实证明,鲁肃在建安二十二年死后,第二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绝对是战术胜利、战略失败,
刘备倾国之力来攻,曹丕也三路进犯,如果不是侥幸陆逊天才灵光闪现,东吴就要灭国了。
而且因为孙权败盟袭取荆州导致双方交兵,从而致使吴蜀双方的国力削弱,使魏国坐大,为以后司马氏伐蜀、平吴埋下了伏笔。
如果孙权坚决的执行鲁肃的联蜀抗魏政策,历史可能真的会改写。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鲁肃在战略上的高明来。
运筹帷幄谈谋略,缔造三国分立
在《三国志。鲁肃传》中鲁肃进言及计谋几乎都是战略性的,而且算无遗策,比诸葛亮牛多了。
他初见孙权,就料到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劝孙权保江东而自立。
虽然孙权当时谦虚的表示自己只不过是替汉朝看大门的,但从他以后的行为看,正是按照鲁肃的规划发展的。
在孙权称帝的登基大典上,孙权说:“很久很久以前,鲁肃一见到我就说到了这一步,今日果然,鲁肃真是明于天下大势啊!”
我们今天说三国,是因为三国已是确定的历史,
但当东汉末世,天下大乱,世事纷扰之时,能确定指出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相当了不起的。
赤壁之战,在主战派当中,有三个人的话对孙权的作战态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是诸葛亮,他认为曹军是强弩之末,不习惯水路;
二是周瑜,他认为曹操军力其实不多,而且是疲惫之师,解除孙权关于军队数量对比的顾虑;
三就是鲁肃。
他说,我鲁肃投降曹操后,可以回到老家,每天驾着破牛车,带着几个随从,四处走走,喝喝酒,打打牌,自由得很;可以按部就班地混下去,说不定还能混个刺史太守之类的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但是,孙权你一旦投降曹操,肯定会被迁移到洛阳一带,在曹操的眼皮底下生活,说不定还是去性命。
也就是这些关系到孙权身家性命的话才是真正让孙权决定战斗的力量,进入了孙权的内心。
上面说到借荆州这件事情,说的是鲁肃的战略眼光,
但事实上,赤壁之战之后,三个势力怎么均衡,需要一个契机,
实力最弱的东吴政权在鲁肃的运作下进行了“借荆州”,蜀吴联盟。
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是,三国分立,所以鲁肃才是三国的缔造者啊。
鲁肃促成这件事情,关键还在于个人魅力,当时蜀、吴都能够信任的唯一人选就是他了,无论是东吴政权的孙权、周瑜,还是蜀汉的刘备、诸葛亮到关羽,鲁肃一方面和他们交情都不错。
从当阳溃败到据有两州之地,鲁肃确实有恩于刘备集团,因此刘备集团从上到下对鲁肃都相当客气。
历史上真实的单刀会上,关羽并没有多牛哄哄,而是鲁肃一个人去了荆州,还没有带刀,真正的主角是鲁肃。
鲁肃一直在声色俱厉的骂,骂完刘备骂诸葛亮、骂完诸葛亮骂关羽,不管骂谁,关羽都心平气和的听着,身后的人稍一反驳,关羽立刻予以制止。
这也是关羽感念鲁肃的恩情,要是换一个人敢这样,关二爷不一刀砍死他才怪。
在外交上,三国之中,怕是难以拿出第二个与之媲美的吧。
鲁肃和周瑜、吕蒙不是一个类型的,这两人都是战术执行型人才,而鲁肃则是战略谋划型人才,
因为在战略考量上的长远,从而使其在战术上看起来有些愚慢,也就是“傻”,
但走到最后,还是要看谁的战略更为高明和长远。
从这一点说,鲁肃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时代最为精明的人。
因为,三国,就是他谋划出来的。